
塑膠跑道、寬闊的草坪讓孩子們告別過去的因陋就簡,學生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姚建平 攝
黑龍江日報7月3日訊 富裕縣並不富裕,至今還是省級貧困縣。然而,這個縣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卻足夠“富”。
日前,記者走進富裕縣勵志民族中學時,眼前一亮,這所投資上億元、容納全縣鄉鎮80%初中生的學校,處處彰顯現代化氣派,擁有教學樓2座、科技樓2座、宿捨樓4座、藝體館1座和新建400米塑膠跑道標准體育場1個……難怪當地人稱它為農村教育的航母。
記者一跨進學校大門,就聽到教學樓內傳出朗朗讀書聲,看到操場上一群男孩子正在起勁地踢足球,女孩子們席地而坐,不時為他們加油吶喊。這是七年二班的一節體育課。走到學生堆兒裡,記者與名叫姜楠的女孩兒聊起來。“在這裡上學,感覺好嗎?”面對記者的發問,姜楠並沒有流露出羞澀或拘謹:“非常開心,能在塑膠跑道上跑步,能在體育館裡看比賽或者表演,能在標准的實驗室裡做實驗,從早到晚都能和伙伴們在一起……”她的語氣裡透著快樂與自豪。“還能回憶起村裡小學是什麼樣嗎?”記者接著問。“平房……沒有圖書室……上完體育課身上都是土……教室裡見不到陽光……”姜楠這樣描述。
姜楠是當地紹文村人,在2011年9月2日之前,她一直就在村裡讀小學,到了小昇初時,正趕上縣裡實行集中辦學,將全縣9個鄉鎮中的11所中學全部集中到縣城。集中辦學,使姜楠和她的伙伴們有了跟縣城孩子一樣的讀書待遇。
這之前,每個鄉鎮都有幾所中學,但都學生不多,教師資源更是捉襟見肘,而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卻一個也不少。教育資源無法滿足致富農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縣城的中學,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縣城中學讀書,有的甚至讓孩子到縣城中學去當擇校生或借讀生。僅富裕縣一中、二中、藝中這三所中學,借讀生就佔了20%。
2006年,這個縣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分散、網點過多、教學水平低、城鄉差距大的實際,因地制宜實施教育改革,整合、優化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小縣辦大教育、窮縣辦富教育、弱縣辦強教育”,決定用幾年時間,投資上億元,在縣城建一所勵志民族中學,把各鄉鎮學校的學生和優秀教師會聚起來,集中辦學。讓農村孩子讀上書、上好學,使城鄉學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成為富裕縣幾年來舉全縣之力常抓不懈的民生工程。
和其他昇初中的孩子一樣,姜楠順利地來到縣裡讀書。邵文村與富裕縣距離50多裡,路途遙遠並沒有讓姜楠的父母產生異議,“在這麼好的學校念書,你可要用點兒心啊!”姜楠的父母親自把她送進學校,之後就去山東打工了。雖然離家遠了,不能見到父母,但姜楠自從踏進校門的那一刻就喜歡上了這所學校。集中辦學讓孩子們享受到了優質教育,但後續保障如何跟上?比如學生離家遠了,學生上下學問題該如何解決?富裕縣對此做出了有益嘗試。
今年,縣政府出臺了《富裕縣校車管理辦法(試行)》,實行在縣政府統一領導下,安監、公安、教育、交通各負其責的管理體制。勵志民族中學接送學生的車輛和當地客運公司簽署了租賃合同,客運公司拿出28輛跑線客車,負責接送學生往返學校。這些車輛具備雙重身份,學生在校的10天上課期間,它們是行駛在高速路上的營運車輛,而學生放假的四天,它們穿行在村屯間,變成學生路途中的“諾亞方舟”。
七年五班楊先凱同學告訴記者,他的家在富海鎮的富民村,離學校30多裡,以前的上學路,他要從村裡走到公路邊攔截“招手車”,伴著蒙蒙亮的天空,獨自一人等車的滋味,對他來說不僅苦澀而且害怕。即便是搭上車,到校晚仍是常有的事。長時間的候車是每一名農村學生的無奈,而超員超載的危險更讓人揪心。住在宏生村的狄佳楠同學,當年常常會碰到車上超員的現象,她坐的招手車上沒有幾個座位,司機把車座拆掉,細窄的長條木板凳上學生一個挨著一個,路途顛簸,板凳搖晃。
現在,狄佳楠和楊先凱乘坐同一輛接送學生的車輛往返於家和學校之間,他們手中都有一張車輛出發的時刻表,只需要半個小時至四十分鍾,就可以安全地在家門口下車了。“上車有座”、“安全,父母放心了”、“服務到家”,同學們嘰嘰喳喳地對記者說,稚氣的臉上洋溢著一種幸福感。
2006年至今,富裕縣累計投入教育建設資金4.2億元。2007年以來,連續3年對教育的投入都在數千萬元以上,累計投入資金7593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集中辦學後,勵志民族中學現有近3000名學生,其中,80%的學生每年有500至600元的住宿生補助,貧困住宿生的補助能達到每人750元。
今年4月,富裕縣又出臺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方案,把改善中小學生膳食營養的學生營養餐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狠抓落實。在校學習期間,每生每天補助3元,每年600元。以課間加餐方式,每天供應一杯牛奶、一個熟雞蛋。
當一天中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聲響起時,姜楠和其他學生一樣,小鳥兒似的奔向食堂。6元一碗的麻辣面,頗受學生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