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1+3+N』模式締造和諧新村——揭秘五常市新莊村新模式
2012-07-03 14:34:08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3日訊 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由於地處偏遠,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還是全鄉最貧困的村。村黨組織的作用弱化,群眾上訪告狀不斷,兩任村支書都主動辭職,一度出現管理真空。1999年,新莊村集體資產為負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900元。

  如今的新莊村,成功探索出『1+3+N』村級管理模式,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集體資產突破千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

  『1+3+N』管理模式,『1』是指以村黨支部為領導核心,『3』是指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村工會、便民服務中心為平臺,『N』是指以建立農村多種新型協會組織為紐帶,致富村民,服務群眾,協調各方利益,形成村級社會管理創新全覆蓋,推動了經濟發展,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統起來,打造一個核心,實現農村黨的建設全覆蓋

  建設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核心和前提。為此,新莊村黨支部從強化執政為民、激發村兩委務實為民乾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發,使村黨組織真正發揮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的統帶作用。

  按照『群眾走到哪裡、黨組織就跟到哪裡』的原則,新莊村把黨小組延伸到合作社、工會、協會等組織。農村工作由行政命令向示范引領轉變,由直接指揮向引導服務轉變,群眾需要什麼,黨員乾部就示范引領什麼。過去村民習慣於扣小棚育稻苗,導致秧苗弱,產量低。新莊村黨員乾部帶頭扣大棚,又幫助村民爭取補貼政策,現在新莊村全部實現標准化大棚育苗,確保水稻優質高產。

  攏起來,搭建三個平臺,實現農村各個領域全覆蓋

  新莊村黨支部從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積極搭建富民、利民、便民平臺,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2006年,在黨支部帶領下,新莊村350戶村民陸續加入農村合作社。通過與有實力的企業合作,簽訂水稻訂單,水稻賣出了大米價,戶均增收2000餘元。合作社通過每年『團購』生產資料,為村民節約資金30萬元。

  2005年,新莊村成立全省第一家村級工會,開展信息服務,指導輸送外出人員1200人,年收入1000多萬元。同時,開展各類培訓班,提高了農民就業能力。

  『群眾張張嘴、乾部來跑腿』,為解決鄉村間服務『盲點』問題,新莊村成立便民服務站,通過代交、代取、代領、代辦、代理等形式,免費為村民提供建房審批、低保救濟申請、身份證辦理等10大類、33個服務項目。目前,已接待諮詢、辦事群眾3000多人次,代辦各類事務1000餘件。

  聚起來,建立六個組織,實現農村各類人群管理服務全覆蓋

  農民日常生活大多處於『閑、散、亂』狀態,容易誘發各類問題,為此,新莊村黨支部根據村民實際,先後成立了殘疾人協會、老年人協會、復轉軍人協會、家長協會、綜合環保協會、計劃生育協會等6個群眾組織。將村民重新組織起來。針對有困難的人群,通過協會對其進行幫扶。村民高東因車禍致殘,長年臥病在床,生活窘迫。村殘疾人協會成立後,幫助高東辦理了五保戶和低保手續,並協調市殘聯資助其蓋起新房,還送去輪椅等康復器材,使高東重新樹立了生活信心。

  提起新莊村綜合環保協會會長劉海軍,人人都挑大拇哥,『老劉真是個好人,大早上起來就給村裡搞衛生,還不要村裡一分錢,現在誰要是往地上扔垃圾都丟不起那人。』劉海軍的協會裡有56名志願者,他們義務承擔著全村的環境治理工作。除了打掃衛生,還充當著村裡治安防范、應急搶險的『救火員』。按照分擔區劃片落實責任,及時調節糾紛,化解矛盾,維護了社會安全穩定。

  通過黨組織在村裡的全覆蓋,村民遇事兒有了『主心骨』,提高了凝聚力、向心力,村民之間互幫互助,不僅創建小康村,而且開創了和諧村、幸福村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