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我省首支『村警』隊伍上崗半年多 刑事案發案率下降33.9%
2012-07-04 07:57:1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林曉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4日訊 今年年初以來,一群身著警服,配備單警裝備的“警察”開始出現在寧安市江南鄉海浪鎮各村屯。兩個月之後,寧安市240個行政村內都有了這樣的隊伍。這也是我省第一支“村警”隊伍。

  一個村子駐守一名“村警”,人員雖少,可變化卻在悄然發生。新安村作為試點,村民龐君首先體會到了“村警”給村裡治安帶來的變化。以前位於村口的小店不時有小偷來光顧,自從有了“村警”,小店整夜開著都放心。

  “草根民警”

  走馬上任

  作為一個農業縣級市,寧安市有農業人口29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74%。三年來,寧安市發生治安案件11478起,其中農村發案7969起,佔總數的69%。提起農村的治安情況,江南鄉派出所所長趙全翔深有感觸,當了20年的鄉村警察,他深知農民的事兒沒小事。“在農村,鄰裡糾紛、婆媳矛盾、打架斗毆等,看似都是小事,但如果處理不及時就容易釀成大禍。”趙全翔說,派出所的民警畢竟不生活在村民中間,我們沒有“村警”了解村民的家長裡短,村民對我們也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而這248名村警,有的是村裡的治保主任,有的是村委會主任,他們在村裡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說一句話就管用。當村民之間發生衝突時,“村警”三言兩語可能就把矛盾化解了。

  2011年年末,寧安公安局把如何確保農村治安環境穩定提到案頭。“用本村人管理本村,充分發揮人熟、地熟、環境熟的優勢,把公安機關的觸角延伸到農村最前沿。參透農家事,消解隱與微,用好一個人,穩定一個村。”經過調研和試點,2012年年初,一支“村警”隊伍走馬上任。

  小“村警”

  發揮大作用

  在村民眼中,“村警”是村裡人,互相之間很熟絡,有什麼事都不隱瞞。5月20日下午,寶山村村民老張意外在村裡的廢棄菜窖中發現一具屍體,嚇得六神無主的老張馬上跑回村裡找到“村警”趙家東。趙家東當即趕往現場並第一時間向派出所報告。然而,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還需要一段時間,想起崗前培訓課上民警的講解,趙家東當機立斷,控制現場,封鎖消息,拿出“工作手冊”一排查,村裡誰家有人出門打工、誰是外來戶,一目了然。一個小時後,當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時,趙家東已經排查出村裡有一名外來人員關某去向不明。找到關某的妻子楊某,她一口咬定丈夫外出乾活去了。可趙家東早已問過村裡的小客和出租車司機,二人都沒見到關某外出。借助趙家東提供的信息,民警很快鎖定關某的妻子楊某有重大嫌疑。經過審訊,楊某終於供述了聯合母親勒死關某的犯罪經過,一起命案在三小時內成功偵破。“如果等民警到了再展開排查,或者事前走漏了消息,沒有控制案發現場保存證據,要破案得走多少彎路,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說起這起命案,霍鋒認為,有了“村警”,這些“如果”纔沒有變成現實。雖然沒有執法權,但作為農村輔警力量的“村警”,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大作用。

  村民的信任

  “村警”的自豪

  5月初,四方村“村警”孫貴軍到寧安鎮辦事,回來途中看見本村青年小鄭正站在道邊,神情緊張,右手不時的伸進衣兜裡摸著什麼。孫貴軍當即下車詢問。見孫貴軍身著警服,小鄭很快道出了實情。原來他和鄰村青年小李同時和一名女子白某交往,二人決定以決斗的方式贏得白某的芳心,孫貴軍還在小鄭身上發現了一把菜刀。孫貴軍耐心地與小鄭進行了一番交談。在孫貴軍的勸說下,小鄭軟了下來,將菜刀交給了孫貴軍。

  5月末,小牡丹村村民趙某找到“村警”郭佔東。原來,趙某種植了幾畝西紅柿,本想在插秧前先噴些農藥除草,不想農藥借著風力落到了鄰居徐某的玉米地裡,6000多棵已經長出的秧苗全被毒死。擔心徐某索賠,生活貧困的趙某害怕極了。“沒事,我去給你說和,不過你的態度得好。”安撫住趙某後,郭佔東找到徐某嘮飭一番。最終,趙某賠償徐某400元,兩家沒傷和氣就把事情解決了。

  “實實在在的工作,村民看在眼裡,信任也發自內心,這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霍鋒說,經過半年的運行,“村警”工作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村警”充分發揮了輔警作用,有效構築起了農村社會治安的第一道防線。

  今年上半年,寧安市共發生農村群體上訪13起,比去年同期的21起下降了38.1%。全市農村發生刑事案件41起,比去年同期的62起下降了33.9%。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