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4日訊 佳木斯市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擴大內需、服務“三農”、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擴大流通規模和保障流通安全為核心,依托佳木斯市在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優勢,積極探索農產品產銷承接的有效模式,逐步建立高效、安全、通暢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據了解,綜合試點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化投資的原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和企業投資。堅持產銷區相結合的原則,引進和發揮銷區信息、管理、資金等優勢,以銷區市場引導佳木斯市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的推進。堅持改造與提昇相結合的原則,以佳木斯市現有農產品流通基礎為主,結合佳木斯市“十二五”規劃,整合、改造、提昇現有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優化重組農產品供應鏈。堅持依托龍頭企業的原則,發揮龍頭企業促進產品鏈條的優化組合作用,打造農產品現代流通新模式。
同時,佳木斯市將發揮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鏈條優化組合的作用,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新模式。未來三年,重點建設改造2個規模大、輻射廣、功能強、抗風險,能立足佳木斯、服務黑龍江、輻射東北、面向全國、連通國際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培育5個能直接與農產品基地建立穩定購銷關系的大型連鎖超市或大型農產品銷售企業;改造提昇20個城區菜市場,10個農村鄉鎮農貿市場,實現城區菜市場和鄉鎮農貿市場標准化、現代化;建立完善3個專業的基於電子商務的農產品產供銷和信息網絡平臺。
依托佳木斯三江地區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支持一批輻射全省乃至全國、帶動作用強的農產品專業市場實施改造昇級,完善市場功能,更好地發揮批發市場農產品流通主渠道作用。
推進“農超對接”,優化農產品流通鏈條。通過定期舉辦產銷對接現場會等形式,搭建農超、農貿對接平臺,推行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連鎖超市與生產基地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積極構建“連鎖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直銷鏈條,鼓勵農超對接雙方建設農產品分級加工、冷藏冷凍、儲存倉庫、物流配送等設施。重點支持大潤發超市有限公司、新瑪特超市有限公司、佳佳果業有限公司、天天果業有限公司等一批主營農副產品的超市,開展“農超對接”,建設農產品冷鏈、生鮮配送中心等項目,力爭經過5年左右時間的建設,各大型農貿市場、連鎖超市向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基地)直采生鮮產品比例達50%左右。
建設一批試點零售終端農貿市場,豐富居民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制訂市區農貿市場改造提昇實施方案,全面推進中小農貿市場標准化、精細化、信息化改造。努力實現點上全達標、面上全覆蓋。力爭到2015年實現標准化改造的農貿市場總數達到20個,佔全市農貿市場總數的80%。在富錦、同江、樺南、湯原、樺川等5個縣(市)各建設一個標准的三級農產品批零兼營市場或專業市場,力爭2-3年內實現全市5個縣(市)規范化農貿市場全覆蓋。
加快社區農產品平價流通網絡建設,發揮供銷社系統建設農產品流通網絡的資源優勢和服務功能,拓展農產品流通網絡渠道,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建設農產品平價連鎖店和冷鏈物流配送系統,三年內完成市區農產品平價連鎖店建設20家左右。在一些離農貿市場較遠而居民相對集中的社區、住宅小區及居民密集區設立便利化、標准化的社區便民蔬菜店,三年內市區完成社區便民蔬菜店建設200家左右。
擴大農產品種植面積。抓好菜、肉、蛋、奶、魚、果等主要農產品生產,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蔬菜功能區和重點基地,進一步提高合作社專業化、組織化、規模化程度。重點培育宏利農業基地等大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項目建設。到2015年,市區要建成20個重點蔬菜基地,建設5個重點生豬養殖基地。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實行重點蔬菜基地銷售前質量檢測和標准化生產,加大對產後分級場地、初加工設備、農殘檢測設備、農業保險等投入,提昇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抗災防災能力,以點帶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加強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和安全檢測體系建設。以市政府門戶網站,市農業局、商務局、供銷社等部門網站、12312信息諮詢電話及網頁為載體,健全農產品產銷信息發布制度,加強農產品市場供求與價格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工作,建立農產品供求和價格預警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服務,建立以農業合作社檢測為基礎、農產品批發(農貿)市場檢測為核心、連鎖超市檢測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重點對農產品批發市場、100個攤位以上的農貿市場以及大型生鮮超市配置專用農產品安全快速定性檢測設施,形成覆蓋全市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綜合檢測網絡。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依托佳木斯商網、佳木斯農業信息網、佳木斯金農網、佳木斯中俄雙語經貿合作信息網等網站,建設佳木斯農產品產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到2015年全市農產品實現線上銷售1億元以上,帶動線下交易10億元以上。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