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4日訊 『兒子又郵錢回來了!』明水縣農民劉佔江的父母拿著聯名的銀行卡,樂得合不攏嘴。幾年前劉佔江在朋友的鼓動下外出打工,現在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一個月能拿到3500元工資。今年以來,明水縣和劉佔江一樣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超過6萬人,生龍活虎地活躍在全國各地,年務工收入高達3.3億元。
外出打工成潮流
『三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六個月乾閑』,這是過去明水農民的生活狀態。為了改變農民的傳統意識,把大量富餘勞動力從土地和種植業中分離出來,明水縣組織政府工作人員深入農戶,向農民宣傳外出務工的好處。『出去一個勞動力,等於多種10畝地』,身邊的例子形象生動,不由得閑在家裡的人不心動。
隨著外出打工人員增多,改變在悄悄發生。外出打工的農民腰包日漸鼓了,房子蓋漂亮了,穿的戴的都『時尚』了,生活更寬裕了。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潮流。如今在明水縣,外出務工1年以上人員已佔到輸出總數的50%。一些農民工還由『候鳥式』輸出轉為常年輸出,相當數量的農戶舉家遷入城市。
培訓鑄就金手指
初中文化的鄭麗霞告別土地進城紮根,從給別人做服裝到擁有自己的公司,前後用了10年時間。如今,她的公司一年能生產出30餘種款式的服裝,產品銷往國內大中城市。41歲的她感慨地說:『沒有當初培訓機會,我可能現在還是面朝黑土背朝天。』
『農村勞動力由於缺乏職業技能,外出求職成功率不高,不能適應就業需要,一直是制約農民勞務輸出的重要原因。』明水縣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這樣說。
為了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素質,明水縣設立專門機構和專門人員,統籌組織管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整合培訓基地9個,有近20個工種,僅今年全縣就通過各種途徑培訓農民超過5000人。在鄉鎮設立培訓中心,充分利用農閑季節,重點設置了美容美發、餐飲服務、建築加工等課程,對青年農民進行『定向』和『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專業技術培訓,務工人員勞動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得到提高。
『集團輸出』成亮點
前幾年,明水縣近80%的務工者通過親友、熟人介紹。而今年,只有30%的務工者通過親友介紹或其他途徑外出打工,近70%的務工者則是通過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培育勞務品牌,發揮品牌效應,依靠品牌促規模,是明水縣有組織勞務輸出的一大亮點。每年,輸出的保安人員收入就達4000多萬元。目前,『明水縣保安』、『明水縣建築工』等已成為響當當的勞務品牌。
勞務輸出工作網絡延伸到鄉鎮村組。全縣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工作網絡,同時,在政府及部門駐外省機構建立了勞務信息收集反饋制度,及時把勞務信息發回縣內,並建立了多個鄉級和村級人力資源市場,有效地促進了明水縣勞務輸出從『游擊隊』輸出到『集團軍』作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