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林展示自己種植的平菇。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東北網7月4日訊 題:林區產業轉型 富了敢於“吃螃蟹的人”——《喜看林區新變化》系列報道之二
記者 李博
隨著國有重點林區實施“天保”工程,林區人對於樹木的認知有了深刻的轉變,從濫采濫伐到如今的倍加愛護,而木材產量的逐年減少,在給林區職工帶來諸多困惑的同時,也使得如何改變現狀走出一條致富新路成為林區群眾最為關心、關注的焦點問題。日前,記者深入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綏陽林業局,通過實地采訪,探究國有林區發生的新變化。
二道崗子經營所食用菌種植基地的榆黃蘑。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向多種經營要效益 思路一變天地寬
奔波了近四個多小時,記者來到了綏陽林業局。和該局二道崗子經營所副主任夏洪雲約好,要去他們的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轉轉。在基地門口,記者見到了負責人徐化林。
說起這個佔地1.8萬平方米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徐化林打開了話匣子。基地建有培養室1000平方米,出菇暖棚800平方米,出菇塑料大棚5000平方米,主要生產平菇、香菇、榆黃蘑等,產品全部銷到綏芬河市,年可創產值140萬元,效益51萬元。
二道崗子經營所職工向記者展示黑木耳立體棚室栽培技術。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發展多種經營,富了林區百姓。談及三年來基地建設的辛酸,徐化林感慨很多,他說,以前種地、養豬、養牛都乾過,但收效都不好。一次到綏芬河的偶然機會,發現市場上平菇十分暢銷。回來後便悉心研究,經過多方考察,他利用木耳菌戶廢棄的雜菌糠、營林生產下來的灌木及農作物秸稈作為原料,幾經嘗試,喜獲成功。“路都是自己一點一點趟出來的,思路變了,天地寬了,林區職工的致富路也就廣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每天凌晨三點,種植基地生產的800多斤平菇就被商戶們一搶而光。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和十足的乾勁,徐化林已從單一種植平菇開始嘗試多種經營,並請來技術員幫忙指導。徐化林自己將更多的時間放在鑽研技術上,開始到全國各地“跑跑”,開拓思路。

綏陽林業局二道崗子經營所的地栽木耳。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如今,徐化林已是東寧、綏芬河地區最大的個體戶了。問及他的致富秘方,他謙虛地總結,學習很重要,林區群眾和城市人比起來思想落後,但不能因為偏遠就永遠封閉下去。通過“走出去”,多看多問多想,打開思路,憑借辛勤勞動和實乾,肯定會有收獲的。
作為綏陽林業局的產業帶頭人,徐化林眼光瞄得很遠,“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為咱們林區職工趟出一條路來。讓咱們百姓少走彎路,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龍頭帶基地”小木耳闖出大市場
在綏陽林業局二道崗子經營所,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產業,那就是黑木耳產業。在發展黑木耳產業上,綏陽林業局依托位居全國木耳第一縣——東寧縣境內的優勢,加大力度推廣棚室木耳栽培技術,出臺產業發展政策,扶持職工致富。
今年年初,二道崗子經營所建設了26棟立體棚栽示范區,每棟120平方米,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職工。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現在已有30戶職工預定明年的大棚,這種在林區施行的木耳種植新技術以其省水、省地、用工量少,無污染,出耳好,售價高,沒有農藥殘留等優點,得到了林區百姓的充分認可。
二道崗子經營所副主任夏洪雲說:“在林區轉型發展過程中,乾部就是要為職工群眾帶好頭、引好路!下一步,經營所將在精品生產上下功夫,分級分類分等,進行更多嘗試!”。
在轉型發展中,綏陽林業局加強龍頭企業建設,進行規模化生產、系列化經營,創造條件擴大產業加工規模,提高加工能力。投入資金1500萬元,合資成立宏福山特產品公司,新建廠房10070平方米,設有加工、倉儲、冷藏、辦公四個區。工程完工後,企業年可加工黑木耳200萬公斤以上、山野菜80萬公斤、松茸面20萬公斤,年創產值2400萬元以上,安排就業崗位600餘個,現已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萬家”的發展格局,對綏陽林區黑木耳產業的發展將起到輻射牽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