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聯鎮新興村新型住宅小區二期。
東北網7月6日訊 題:大地飛歌沃野生金——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黑龍江省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發展紀實
寧春旭 記者侯巍
“踏平了山路唱山歌,撒開了魚網唱漁歌,唱起那牧歌牛羊多,多過了天上的群星座座;唱過春歌唱秋歌,唱過茶歌唱酒歌,唱不盡滿眼的好風景,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裡過……”一曲《大地飛歌》,唱出了多少農民的幸福生活。
如今,在松嫩平原北部的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在鮮紅黨旗的輝映下,廣大乾部群眾唱響了一曲曲創業、創新、創優之歌。2011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990元,集體積累達到7000萬元,農機合作社大機械57臺套,全縣排名第一,新農村建設、泥草房改造、土地規模經營等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榮膺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公益事業建設試點示范村、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星級示范村、全省新農村建設四星級村、省級文明村標兵等稱號。
新興村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業史、一部創新史、一部創優史。中央電視臺影視制作中心以這裡為原型,在克山縣拍攝了電影《黑金子》,生動再現了他們創業、創新、創優的全過程。
建強堡壘,唱響黨建領航之歌
新興村有6個自然屯、3926口人、21300畝耕地,黨支部所屬黨員73名。就在上個世紀末,村集體背負著200多萬的外債,支部辦公無場所、乾部工資無著落,村屯道路泥濘不堪,房屋大都是泥草房,人人守著三畝薄地靠天吃飯,發家致富成為奢望。
如今,新興村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負債大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標杆村。在短短十幾年時間,是什麼讓新興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那就是新興村有一個苦乾創業、大膽創新、勇於創優的黨支部班子,有一名敢想敢為、敢破敢立、敢為人先的黨支部書記,有一支團結一致、奮勇爭先、一心為民的黨員隊伍。
“火車跑得快,全在車頭帶。有一個好班子、有一支好隊伍,纔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談起黨支部建設,全國勞模、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省級優秀共產黨員、省級“十佳”村官、市人大代表、縣委委員、副鎮長兼村支部書記宋金貴侃侃而談。近年來,村黨支部始終把創建“五個好”黨支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緊緊地抓在手上,不斷加強支部班子和黨員乾部隊伍建設。
正人先正己,打鐵自身硬。支部班子成員打出了“一切向我看齊”的口號。他們從規范議事決策程序入手,全面實行“1411”民主議事程序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健全完善民主議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項制度,一舉改變了過去“一言堂”和“無規則”的現象,注重公開全村重大事項,全面實行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凡涉及發展黨員、籌工籌勞、采購物資、資產管理、資源發包、重大支出等事項實行民主投票決策,定期用提示板、公開欄向村民公布村級黨務、政務和財務管理情況,真正把知情權和參與權、監督權交給群眾,有力拉近了黨群和乾群關系,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

“要把這些優秀的嫩草芽子都攏進來,讓他們早點成材,早點為村裡和老百姓乾事。”作為支部書記,宋金貴不像有些人那樣胸懷狹窄,總是害怕“青草牙子拱掉老草母”,而是積極發展新黨員,不斷為黨組織輸入新鮮血液,激發班子活力。對優秀的年輕黨員,吸收他們進入領導班子,交任務、壓擔子,加強培養鍛煉,積蓄後備力量。幾年來,有9名40歲以下的優秀農民加入黨組織,先後有7名35歲左右的年輕黨員擔任村組乾部或農機合作社中層乾部。
“班子強,隊伍更要壯,纔能團結協作,甩開膀子大乾”。這是克山縣委書記褚世民對新興村黨支部的指示。新興村黨支部始終注重發揮黨員乾部“雙帶”作用。實行“支部民主決策、配套組織配合、黨員乾部帶動、村民積極行動”的“層級工作法”,把黨員乾部作為骨乾力量,從嚴要求、專門培養、包保服務。全村73名黨員中,除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的老黨員和外出務工黨員,全部奮戰在創業創新創優、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第一線,農機合作社、畜牧養殖園區、優質大豆基地、馬鈴薯種薯基地、別墅區建設現場都常常閃現黨員的身影,開飯店的、辦企業的、規模經營土地的……幾乎都是黨員。
合作共贏,唱響農機興農之歌
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新興村的家底日漸豐厚,群眾的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但這些並沒帶給村黨支部班子帶來太多的輕松與自豪,一個更具挑戰性的設想在集體討論中形成:要把新興村變成全縣最強的村。
也許是天遂人願,也許是命運使然。2002年12月,一個讓他們實現夢想的機會來了。當聽說本縣的西聯鄉發家村已經成為了省政府農機作業合作試點村後,黨支部一班子人馬上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村黨支部書記宋金貴找到鎮領導連夜直奔省城,他們鐵了心,一定要把項目爭到手。第二天,他們早上7點鍾就等候在負責農機項目的領導辦公室門口,可是直到晚上下班也沒見到人。他們這樣一等就是6天,每天都是一無所獲,直到第7天有位好心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領導出差了,要3天後纔回來。回到旅店,他們忍受著天天等人的煎熬,面對著羞澀的腰包,為了省旅差費,天天以卷餅和盒飯充飢。在第10天,他們終於如願以償。
經過一番籌備,省政府無償投資100萬元大型農機設備的項目終於落戶新興村。然而,難題也隨之而來,當時村積累還不是很充裕,匹配和運轉資金如何解決成了一個難題。支部班子成員反復研究破解之道,最終形成了“集民智,聚民力”的共識,並在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上全票通過。隨即,他們采取農戶每畝出資3元入股的方式,以合作共贏的理念,組建了農機專業合作社。2003年,農機專業合作社經過一個生產周期的實踐,創造了總收入74.9萬元、純收入20.2萬元、農戶每股分紅4.30元的佳績。2004年4月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全面報道了新興村農機合作社的作法。2006年,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收入152萬元,純效益50.6萬元,農戶每股分紅6元。老百姓都高興地說:“真好啊,不用種地,不用乾活,坐在家裡就能分錢”。
由於大機械的使用,耕地得到深松深翻,抗旱防澇效果突出,即使在2007年的大旱之年,仍然取得了大豆畝產140公斤的好收成。大機械帶來的好處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使新興村黨支部一班人深刻認識到:“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他們把加強農機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農機項目,做為增強機械力量、提高作業水平、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村黨支部籌資420萬元對合作社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擴建,使合作社佔地面積達到12400平方米,新建場、庫、棚面積達到4113平方米,並新建了1300平方米的辦公樓。在基礎設施建設標准得到省市農機部門認可的情況下,他們爭取到了2000萬元的大型農機具57臺套,組建了新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大機械作業能力達到27萬標畝,作業面積覆蓋全鎮。
“農機合作社可不是重吃大鍋飯,大家要比起來,爭起來,誰乾的多,誰就收入多”。村支部書記宋金貴在支部會上提出了建議。為了提高大機械作業效率,在2011年的秋整地工作中,村黨支部將合作社的大機械劃分為10個作業組,組長均由黨員擔任,開展了“創建先進班組,爭當優秀機手”活動,僅用7天時間,就高標准完成了全鎮16.6萬畝耕地作業任務,為全縣秋整地工作會議提供了高質量的現場。
創先爭優機制的引入,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新興村農機合作社在2011年實現純收入148萬元,同時,合作社的作業質量和效益也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高度認可。合作社先後被授予“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試點村”、“全省十強農機合作社”、“全省農機合作社試點村標兵”等榮譽稱號。
鋪就富路,唱響規模經營之歌
“農機合作社雖然讓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富裕。我們必須通過創建一流農機合作社,把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拓寬農民致富渠道。”經過反復調研,黨員乾部形成了共識。
經過詳細的市場分析和調研,他們認識到,利用大機械作業讓凝固的土地流動起來,是解決新時期人地矛盾的關鍵。2003年6月,在《土地承包法》的助推下,村黨支部把“反租農民土地、放飛勞動力”的設想提上了班子會議,經過多次研究、討論,決定實行“反租倒包、規模經營”。
為了穩妥起見,他們決定先拿出13000畝耕地做“試驗田”,通過綜合多種因素,確定了土地有償流轉價格每畝為160元。盡管當時農民自行發包土地每畝價格僅為120元,仍然有很多農戶不同意把土地包給村裡。春耕臨近,時不我待,黨支部發動村乾部、黨員和村民代表分別做自己親屬、朋友的思想工作,向他們宣傳“土地流轉和放飛勞動力”的好處,經過半個多月的耐心開導,終於使絕大多數的群眾打消了顧慮,同意土地流轉。
村黨支部隨即組織召開了由508戶村民參加的全體村民大會。在會上,支部書記宋金貴鄭重向父老鄉親表態:“新興村土地流轉,如果成功了,村裡和大家都掙,如果失敗了,就賠我家的3臺‘大平頭’、1臺小轎車、4間大磚房和23萬元!”在他的感召下,97.5%的農戶同意了土地流轉,在表決意見書和土地流轉合同書上簽了字,實現土地流轉的新興村,2004年實現純收入139萬元。自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通過黨員的示范引領,使全村的21300畝耕地都實現了規模經營,而且大豆、玉米、馬鈴薯的面積逐步朝著“三.三”輪作的方向發展,種植業結構調整已近合理。
2010年,新興村實現了整村土地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黨支部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壓縮大豆面積,擴大馬鈴薯和玉米面積,全村耕地達到了統一整地、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的“六統一”,使農業新技術得到了推廣應用,農業生產達到了標准化。2011年,種植玉米3000畝,馬鈴薯3000畝,大豆15000畝,新興村的現代農業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通過幾年的運作,農民收入穩步提高,集體積累逐漸增強。
集體規模經營後的新興村擺脫了土地對勞動力的束縛,過去由2000多人耕種的土地,如今僅用了130人,村兩委通過“兩轉一創”平臺培訓農民,使農民華麗轉身為工人。近幾年,新興村每年轉移勞動力2100人左右,其中有1570名勞動力在沈陽、大連、天津等地地務工,有530人實現就地轉移,從事二、三產業和養殖業,僅勞務經濟一項收入達到3800萬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看到收入逐年增多,村裡的老老少少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服務民生,唱響新農村建設之歌
“我們新興村要借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力爭三年內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建設城鎮化的新農村!”
對於村黨支部一班人來說,如果申請農機作業合作是件難得不能再難的大事,那麼修通村公路就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修完路,村黨支部又開始琢磨起了綠化、美化和淨化。在黨支部的號召下,全村利用二年時間,在道路兩側栽植銀中楊9500株,安裝鐵柵欄6600米,修築排水溝1000延長米,安裝太陽能路燈66盞,還建成了31個小型沼氣池,鋪設了1350延長米的自來水管道,徹底整治了環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一幅村在林中、路在樹中、人在景中的美麗圖畫呈現在新興村人面前。
有人曾問:“咱們村修完路、栽完樹還乾啥啊?”
得到的回答是:“蓋別墅!”這不是玩笑,這是支部一班子人心裡惦量很久的大事。為改善人居環境,他們請設計部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實施”的原則,規劃設計了別墅小區。經村兩委研究決定,村裡通過免費拉砂石、挖地基等形式為每個新建樓戶補助5萬元。在黨員乾部的宣傳、帶領、示范下,新興村現已建成二層別墅49棟。
在新農村建設上,還遠不止於此。為了能讓群眾更好地休閑、娛樂和學習,新興村新建了14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和45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成立了藏書3.5萬冊的農家書屋,訂閱了多種報刊。2010年,建成1300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活動室,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動空間。全體村民的水費和所有中小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收,凡能考入高中、大學的學生,村裡都能給予物質獎勵,五保戶由村集體無償供養……一樁樁、一件件實實在在的好事讓百姓樂在嘴上、美在心裡,群眾看到了創先爭優帶來的可喜變化,得到了創新爭優帶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