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社的進口大型噴藥機在紅色邊疆農場作業,為玉米噴灑“矮壯素”。
黑龍江日報7月11日訊 “他用流動聚集了土地,用良種實現了高產,用機械化提高了效益,用增收回報了鄉親;他用最現代的農業生產方式,成為最新潮的中國農民。”這是今年1月8日,CCTV2011年度三農人物頒獎典禮上,給予全國種糧大戶、孫吳農民吳德顯的頒獎詞。
幾年來,這位最新潮的中國農民帶領的孫吳縣樺林農機專業合作社,以標准化建設、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一體化發展為目標,依托大農機實現大合作,走出了一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新路。
加快土地規模經營
7月3日,吳德顯站在合作社連片的玉米地旁,自豪地對記者說:“今年,合作社土地規模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連片種植玉米1.8萬畝、大豆4萬畝、水稻1500畝及芸豆、白瓜子等作物達到了8.4萬畝,加上代耕周邊農場和村屯的土地,全社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超過了14萬畝。”
2006年,孫吳縣大樺樹林子村民吳德顯吸引當地15位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共同組建了樺林農機合作社。當時,共吸收股金418萬元,入股現金為105萬元,其餘313萬元以土地入股。按照合作社章程,確立了社員入股自願、退股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制定了生產管理、機務管理、財務管理等多項規章制度,嚴格做到“六統一”作業。由於農機合作社機車作業標准高,作業收費低,全村80%的耕地全部使用農機合作社作業機車整地,僅2006年秋天,農機合作社機車整地面積5.7萬畝,機車臺均作業量7125畝,實現純收入35萬元。
2007年初,針對農機耕作能力較弱的實際情況,他們自籌資金140餘萬元,購置大型農機裝備14臺套。2010年,抓住全省建設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機遇,組建了千萬元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進進口和國產最先進的大型機械,農機裝備水平實現了質的提昇。作為配套,又投資90餘萬元,完成1830平方米標准化場庫棚及車庫、油料、倉儲、修理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合作社佔地8100平方米,固定資產達到2000餘萬元。今年,將利用89萬歐元北歐貸款,再次裝備現代大機械。
目前,合作社大型農機保有量達到61臺套,總動力達到6000餘千瓦。大型機械用於農業播種、中耕、收獲、整地等各個環節,田間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主要作業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土壤板結、農業生產條件落後等難題隨著大農機的使用迎刃而解,一家一戶的小生產,通過農機合作社的連接,邁向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大生產。
“合作社去年種了孫吳縣6.38%的土地,收獲了全縣9.45%的糧食,土地規模種植面積達到7.7萬畝,輻射耕地作業面積11.3萬畝。”吳德顯介紹說。
催生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合作社以大馬力現代農機為依托,把300多分散農戶組織起來,深入破解了小地塊與大農機之間的矛盾,農業的規模化、標准化、科技化水平不斷提高。
吳德顯介紹,通過采取提高作業質量、降低作業收費、示范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辦法及實行土地入股經營、土地租賃和代耕經營、訂單生產的經營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規模經營。
2011年,土地規模種植面積達到7.7萬畝,大豆、玉米、水稻每公頃分別達到5490斤、2.1萬斤和1.8萬斤,實現了高產穩產。3.5萬畝入股土地比農戶自身經營收益高出7%以上。農機合作社與農民簽訂玉米、芸豆、白瓜子種植和回收合同,今年,以訂單形式完成3萬畝耕地訂單規模經營,實現了農戶和合作社效益最大化。
土地的規模經營加速了農業結構調整,德美亞玉米、白瓜子、早熟稻、西瓜等特色農業經濟亮點紛呈,基本形成“特色突出、規模連片、效益良好”的種植業結構,比較效益較高的玉米、水稻、芸豆、白瓜子等種植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達到了35%以上。合作社以雄厚的資金實力,還加快了新技術、新機具的集成應用。推廣農場農田作物輪作、植物化控、水稻育秧等農藝技術12項,可實現德美亞玉米精量卡播、白瓜子大壟栽培、高油大豆小壟密3項作物高產栽培模式8萬畝,農場配方施肥技術12萬畝,較好地達到了農機、農藝相結合,良田、良種、良法相結合。
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加快,土地流轉、土地托管、承包作業,使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起了區域示范基地。今年,建成了1320畝北方寒地農業示范區、1.7萬畝黑河43號大豆種子生產示范基地、1.2萬畝玉米保護性耕作示范區、1500畝高寒地區早熟水稻基地。
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
隨著合作社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和服務功能的增強,合作社積極迎合農業生產和種糧農民對優質服務、降低作業費用的需求,穩步推進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延伸擴展。
2011年,合作社以低於市場農機作業5%的價格,為周邊區域5個村完成跨區代耕2.4萬畝,實現經營收入100餘萬元。合作社還跳出孫吳縣,緊盯在合作社農機作業半徑內的其他縣(市、區)耕地。憑借過硬的實力,良好的口碑,得到了愛輝區四嘉子鄉大烏斯力村農民的廣泛認可,該村與合作社簽訂了3000畝土地承包合同。
在農場機械化程度普遍較高,多為地方“三代”的情況下,合作社發揮專業裝備的優勢,為農場深松整地作業1萬畝,實現增收15萬元。今年春播期間,合作社實現農場跨區作業2萬畝。預計全年將為農場深松整地2.6萬畝,實現增收39萬元。積極聯系協調紅色邊疆農場,對合作社1.8萬畝玉米示范區矮化、防腐、催熟飛機航化作業,現階段合作社與農場初步形成了資源共享、產業融合,互利共贏的合作態勢。
去年,合作社農機代耕和土地規模經營收入2100餘萬元,純收入770餘萬元,帶動農民增收1400餘萬元。合作社理事長吳德顯也獲得了國務院授予的“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的稱號。
專家點評
東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郭翔宇:現代化大農業最主要的“大”的特征表現為“大規模”。黑龍江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具有進行“大規模”經營的良好基礎,一是黑龍江省耕地總規模大,二是耕地單位經營規模大,三是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地塊面積大。進行土地規模經營,最有效的途徑是增加耕地面積。而現實的選擇,一是進一步擴大農戶的單位土地經營規模;二是農民通過聯合進行耕地連片種植;三是農民成立農機合作社或農業生產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依靠合作社這一新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來進行土地規模經營。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進行土地規模經營,必須改革小農經濟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創新,提高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農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長久不變的情況下,進行這種改革和創新的最佳途徑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其逐漸成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重要經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