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2日訊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尚志市,農業優勢並不明顯,可戶均存款卻在哈市10縣(市)位列第一。這緣於該市充分發揮地域優勢,通過大力發展食用菌、乳品、漿果等黑、白、紅『三色經濟』,橕起了農民腰包。據了解,目前該市已初步形成特色專業村屯86個,專業戶4.3萬戶,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50多個,經紀人近4000名,農民年人均增收超過4000元,佔人均純收入五成左右。
『黑牡丹』綻放『中國黑木耳之鄉』
尚志市的農民,都把黑木耳稱為『黑牡丹』,因為黑木耳栽培投資少、風險小、回報率高,是農民最好的來錢道兒。
尚志市根據荒地、崗地、溝塘多,空間充裕、澆灌便利等優勢,從1988年起引導農民栽培黑木耳,經多年發展,東部以葦河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為中心,建設黑木耳生產、加工、銷售園區;西部以烏吉密鄉為中心,建設菇類鮮品生產、加工園區,形成了『東乾西鮮』的發展格局。同時,加大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走小規模家庭生產、大規模連片經營的產業化之路,在11個鄉鎮形成產業帶,做到每個村都有『土專家』,都有5萬袋以上的生產大戶,都有食用菌專業商店。
記者在珍珠山鄉看到,廣袤的土地上白的是菌袋、黑的是木耳,片片相連、一望無際。據了解,該鄉有2200多戶農民,家家戶戶都從事黑木耳生產,就連房前屋後的空地都被利用起來。農民王遠峰說,鄉裡栽培10幾萬袋黑木耳的大戶有好幾個,他今年栽培近20萬袋,加上『倒騰』鋸末子,一年至少賺八九十萬元。王遠峰說:『黑木耳生產本小利大,1000平方米一茬可以栽培兩萬袋木耳,一年能栽培兩茬。投入一元錢就能賺回一元錢,效益是大田種植的20倍。』
據尚志市多經辦負責人介紹,黑木耳栽培因市場風險小、收益高,投資、技術等門檻低,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生產經營中來,從業農戶已達2.4萬戶,僅此一項,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就增加了3000多元。為抓好流通環節,該市重點建設的葦河黑木耳批發大市場,吸引經營業戶370多戶,年銷售額達5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目前,尚志市年栽培木耳已達13億袋,穩居全國首位。
乳品加工打開財富大門
在年加工鮮奶27萬噸的尚志市,總能讓人看到新鮮事:全市擁有3萬多頭奶牛,低於三五十頭的小養牛戶基本沒有;想到萬頭牛場看看,比到朋友家坐客都難,不但進出要消毒、淋浴,還得穿上經過高溫滅菌的工服。
尚志市的乳業發展與巨大的資源密不可分。豐富的宜牧草場是發展奶牛生產的優勢資源,但要發展乳品產業,沒有龍頭的牽動可不行。尚志市經過15個月的溝通洽談,終於將蒙牛集團引進來,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液體奶生產企業和全國第二大液體奶單體生產車間,去年加工鮮奶近40萬噸,實現產值11億元,上繳稅金4300萬元。與此同時,他們加快推進投資1.86億元的『惠佳貝』二期工程30萬噸乾法奶粉項目,該項目達產後可實現產值50億元,稅金2.7億元。
目前,尚志市已經形成奶牛規模化飼養,全市擁有兩個萬頭奶牛場,33個奶牛養殖小區,每個小區都配有一個專門的奶站。萬頭牛場全部實現現代化榨奶,每到榨奶時間,奶牛排著隊進入奶站,從而減少了養殖戶『擠奶』後送到奶站這道工序,保證了鮮奶的質量。
『紅漿果』紅透歐美市場
日前,隨著綠野漿果公司將一批經過加工的果漿發往新加坡,該公司今年出口果漿加工量已達1500多噸,90%銷往歐美、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實現產值1600萬元。
樹莓、紫莓、草莓,是尚志市又一重點打造的『紅色經濟』。由於草莓、樹莓、紫莓種植畝效益分別能達到4520元、6870元和5150元,遠遠超過大田種植,因此該市確定了『適度發展、注重品質、確定標准、精深加工』的發展方向,全力創建國家級漿果標准化示范區,打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經濟。目前,該市漿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7.5萬畝,穩居全國第一。實現漿果產量1.2萬噸,種植漿果的農戶有6800多戶,約佔農戶總數的10%,給全市30萬農民帶來人均500多元的純收入。
尚志市為了給『三莓』增值,立足規模化基地和專業村,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增強鮮果加工能力,使漿果生產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漿果加工企業已有13家,年加工能力達2.3萬噸,出口3200噸,實現產值3億元、利稅600多萬元,安置就業6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