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分析照片信息 『UFO』可能是閃光燈下的食蚜蠅
2012-07-14 07:35:07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張寒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4日訊 昨天,知名科普網站果殼網就“鳳凰山拍照驚現UFO?”發布微博:通過哈報提供的照片原圖,果殼網頻道主編Steed根據圖片EXIF信息透露,拍攝者開了閃光燈。果殼網友“泛用人形決戰兵器”通過技術處理,摳出了“UFO”的輪廓,大家認為,照片上顯示的“UFO”可能是食蚜蠅。在果殼網,Steed通過本報提供的照片提供了一組其保留的原始exif信息,顯示“快門速度500分之一秒,閃光燈開”,他認為是一只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從鏡頭前一晃而過的蜜蜂。

  隨後,中科院分子生物學研究生fengfeixue0219認為,這可能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蠅”。並貼出了一張“還原度超高”的昆蟲圖。

  記者在百度百科中查到,食蚜蠅分布很廣,其成蟲春夏季盛發,性喜陽光,常飛舞花間草叢或芳香植物上。食蚜蠅在飛行時能較長時間懸定於空中某一點,後突然飛到附近另一點,飛行動作平穩。

  fengfeixue0219回復記者說,其判斷依據是國內常見的蜜蜂(意大利蜂和中華蜜蜂)腹部末端是黑色的寬大環帶,飛行時看起來末端就是黑色的;而食蚜蠅,尤其是常見的黑帶食蚜蠅,腹部黑色環帶很窄。這個和照片上的情況是比較吻合的。

  “總的說來,究竟確切是哪一個物種可能有待考證,但肯定是個飛行昆蟲而不是所謂的UFO。”fengfeixue0219說。果殼網友Bright0574根據本報發布的圖片,截取並調整了明暗,他表示可以看到下方“翅膀”處的圓形光斑,是典型的鏡頭光暈,說明該物體處於焦外。而照片顯示,從無限遠到幾米處的鎖鏈都是清晰的,說明該物體只能處於鏡頭前很近的位置。翅膀的模糊又說明拍打速度很快。

  果殼網認為這次“UFO事件”基本可以確定:是一只飛得很近的昆蟲被閃光燈“閃到”了。

  昨天下午,果殼網欄目“謠言粉碎機”在新浪微博中發布:如果圖中的“UFO”不是離相機近的蟲子,而是距離較遠的物體,那它會有多大?@死理性派們趕緊來算一算吧。有網友隨後稱,“圖中這玩意如果正在山頭之上,按比例至少得1-2公裡長了”。

  北京天文館館長、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分析:“飛蟲的可能性比較大”

  昨天,記者分別采訪了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和前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他們經過對照片的分析,初步認定圖中的“不明飛行物”為小飛蟲。王思潮表示,究竟是不是,可以到鳳凰山踏查,看當地在這個季節是否經常有這種飛蟲出沒,並拍照對比。

  王思潮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天體物理專業,研究UFO已有40餘年,曾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他也是UFO研究者、行星天文學家。

  在對吳春燕和魏女士拍攝的兩張照片進行分析後,他告訴記者,從原始數據來看,其曝光時間在500分之一秒,這個速度很快,但照片中女士的手、頭發都很清晰,而“發光體”是模糊的,這說明“它”在動,而且震動速度很快。

  對比“發光體”與人臉比例,王思潮認為吳春燕拍攝的照片,“發光體”應該在人與鏡頭之間,而且比較小。

  “飛蟲的可能性比較大”,王思潮說。

  王思潮表示,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首先拿到第一手質量比較高、可信度比較高的關鍵資料,如原始照片、原始影像等。其次是目擊者看到的情況,描述的是否清晰、具體,比如“幾點幾分,在什麼地點,什麼方位,看到何種物體”。在實地踏查時,他強調“不能先下結論,再去找”、“不能誘供”。

  連日尋訪認為發光體“不是飛蟲”陳功富:“UFO客觀存在”

  昨天17時,記者與在鳳凰山“取證”的UFO研究者、哈工大教授陳功富取得聯系。經過連日來的實地踏查尋訪,他認為日前游客所拍攝的不明發光物體為“UFO”。

  陳功富告訴記者,通過對5位“鳳凰山UFO”目擊者的單獨調查訪問,確定不明發光物為UFO。他表示,此前吳春燕已經做過“實驗”:用繩子拴住一只飛蟲,在鏡頭前拍攝,並未拍出類似照片。“說明這不是飛蟲、不是飛機”,他說。

  據陳功富講。昨日返哈途中,?牛河一帶有人向他反映“拍到不明飛行物”。3名采沙工人在河邊500米至1000米的南側空中發現一個類似老鷹的東西,有翅膀,停留兩三分鍾後消失。陳功富看到其中一人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後,認為其既不是老鷹也不是飛機,“應該比飛機大”,他說。

  陳功富認為,這說明UFO是客觀存在的。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