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悉心照料

茄子豐收

分揀豆角
東北網7月16日訊 7月12日,東北農業大學“北菜南運”露地綠色蔬菜生產基地項目執行組副組長潘凱接到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電話,該基地送檢的10個蔬菜樣本全部符合綠色食品標准,有的甚至達到有機標准,農殘指標僅為市場普通蔬菜的十分之一。這是基地按照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的結果。7月下旬,蔬菜將進入采收旺期,潘凱說,應季露地綠色蔬菜走上百姓餐桌,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極大有利於我省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蔬菜基地歡迎農民“偷藝”
東北農業大學“北菜南運”露地綠色蔬菜生產基地位於雙城市蘭棱鎮勝友村,距雙城市區20公裡。12日,記者驅車來到基地,只見平坦的土地上錯落有致地長著數十種蔬菜。矮秧的茄子、柿子,架秧的豆角,再高一些的是粘玉米。站在指揮部二樓的簡易工棚上放眼望去,蔬菜基地裡一片綠意盎然。田間,工人們把已經成熟的果實裝入筐中,再運到地頭的臨時倉儲地點。臨時儲存點前,豆角、辣椒堆得像小山一樣,數十個工人正在分揀並整齊地碼到絲袋內。
董彥正在把過好秤的蔬菜搬運到車上,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附近農戶像他這樣在此打工的有200多人。在這工作時間越長,他越認識到技術的重要。董彥一直認為種菜對於農民來說不算難事,農民家房前屋後的菜園都是自己種,為此他暗自較勁,要看看基地種菜有啥特殊。董彥把育好的黃瓜秧苗栽到自家的小園中,不知不覺間,基地的黃瓜都采摘上市了,可自家小園的黃瓜還沒長成,董彥納悶,澆水、施肥、打藥、除草一樣沒落下,上市時間咋晚了20天呢?算算經濟賬,就這20天時間黃瓜價格可差老了。再仔細一品,基地培育的黃瓜籽小、個頭大小適中,味道清香,比在市場上買的籽種出的好。“咱那些土方法還是不行啊!”他說,這次失敗的比拼讓自己堅定了學習種菜的決心。
“不服不行,行家就是行家。”在田間管理上,董彥也對這些專家豎起大拇指,在茄子生長期間發生蟲害,他向專家匯報,“地裡長紅蜘蛛了,該用什麼農藥殺蟲?”專家告訴他,不用殺蟲,過幾天就沒了。董彥心裡打鼓,“專家也瞎忽悠,沒聽說不打農藥地裡的蟲子自己就沒的。”幾天後,一場大雨過後,專家讓他再到地裡看看有沒有紅蜘蛛,董彥驚奇發現,地裡的紅蜘蛛真的一下子都沒了!潘凱告訴他,這種蟲害是由乾旱引起的,天氣預報說這些天有雨,正好利用天氣殺蟲,再配合一些生物藥劑就能徹底殺蟲,也保證了農作物農藥低殘留。據了解,基地重點采用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嚴格控制化學藥劑、化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根據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進行肥水管理。
董彥說,在這裡打工掙錢,還能和專家學習種菜技術,兩不耽誤。現在他掌握了不少種菜知識,來年打算自己單乾。
“大學+政府+合作社”
合作共種試驗田
種植戶李樹民和幾個人正在田間采摘茄子,過秤後直接裝到北大荒食品專用車上,一個小時後,一車茄子裝滿運出。“這些菜能一直能賣到9月末,直到下霜為止。”
李樹民是雙城朝陽鄉農機合作社的成員,今年該合作社受東北農業大學蔬菜基地委托種植100畝茄子,農大出3毛錢一斤回購。他說,現在保守估計種100畝蔬菜能淨剩10萬元,平均一畝地效益1000元,這可是種玉米收益的好幾倍。
雖然是頭一年種植蔬菜,李樹民看出“門道”,合作社有大型機械,有整地價格優勢,村裡的水房離這裡不遠,這些成本都能省出來,今年又和農大專家學習技術上經驗,在生產上應該沒有問題,即使來年蔬菜價格波動大些,也比種植大田掙得多。如果來年還有這樣的地塊,他還要再承包一些地。
蔬菜基地佔地1230畝,目前共劃分了37個種植區,每區平均25畝地左右,有27個茄果類、瓜類蔬菜種植區反包給當地農戶。基地采取的是“大學+政府+合作社”的三方合作模式。蔬菜種子、幼苗、地膜、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等生產資料全部由農大免費提供,並與簽訂蔬菜生產承包合同,繳納500元/畝的抵押金,在種植過程中只出人工,農大按產量收購農戶種植的蔬菜。專家制定了各類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統一培訓種植技術,並不定期親自指導。所有承包戶每天填寫種植記錄,以便專家隨時監測指導。
這種模式對於農戶來說“旱澇保收”,同時農戶在農大教授的言傳身教下,掌握了蔬菜技術知識。潘凱說,來這裡打工的200多個農民將成為將來的技術骨乾。
打時間差質量牌
露地菜將進軍北京
日前,哈市農產品檢測中心的檢測車開進蔬菜基地,隨機抽取尖椒、茄子、黃瓜、豆角、甘藍、白菜等所有采收的蔬菜進行了農藥殘留量檢測,蔬菜農藥殘留量均合格,並達到或接近“有機”蔬菜標准。其中農殘指標只有0.04,僅為普通蔬菜的十分之一,並實現產品可追溯。潘凱說,這個檢測結果加上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檢測報告,給基地的蔬菜上了“雙保險”。
潘凱作為基地蔬菜生產的全程參與者,他說,當前多數蔬菜均散戶種植,各標准不統一,農藥化肥用量過大存在安全隱患,基地引導農戶嚴格按照綠色技術規程生產,決不犧牲安全追求產量。
潘凱說,每年7-9月是南方省份蔬菜供應淡季,對我省而言卻是蔬菜生產的黃金期、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北菜南運”既可以解決南方省份的蔬菜供應問題,又可以大幅度提昇我省菜農的收入。相對於棚室蔬菜而言,露地蔬菜有機質含量高,農藥污染少,且前期投入成本低,種植面積大,病蟲害輕,便於機械作業。基地中有些高檔菜,比如矮秧菜豆(俗稱長豆角)、圓茄,適合“京津唐”口味,他希望通過打質量牌,讓露地蔬菜進入北京市場。
據介紹,露地蔬菜基地正探索符合龍江露地綠色蔬菜產業化發展的運行模式。在品種選擇、集約化育苗、露地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各個環節,形成的標准化技術流程,經整理後,將無償提供給全省廣大農戶,為農民開展露地綠色蔬菜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目前,該基地已日均采收蔬菜20噸左右,預計采收旺季日均可上市蔬菜50-80噸,蔬菜年產量可達到3500噸左右。按預期市場價格估算,年產值將達到490萬元以上,年收益可達到120萬元以上。潘凱說,目前,基地第一年投入運營,生產經營、物流運輸等還在逐步完善,這需要企業參與進來。目前將以北京市場為戰略重點,依托“北大荒”優勢品牌,打通“北菜南運”銷售渠道,並探索建立“大學+政府+合作社+農戶+公司”運行模式。這樣基地每年還可同時輻射和帶動周邊1萬畝以上蔬菜產業發展,實現人均年增收不少於1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