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7月17日訊
黑龍江,一個美麗的地方,每天最早把太陽迎進祖國。龍江的美,美在自然山水,美在冰魂雪韻,更美在龍江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戮力拼搏,美在現代化大農業的壯美畫卷。近幾年來,黑龍江走出了一條以“四大”為主要特征、以“八化”為重要標志的符合龍江實際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
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總產量、商品量實現全國雙第一”,對“龍江的優勢是什麼,龍江的潛力在哪裡,龍江的路子怎麼走?”龍江的實踐給出了樣本;對“農業能不能發達,農村能不能繁榮,農民能不能富裕?”的歷史命題,龍江的發展正在做出回答。
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商品糧基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累計為國家提供了佔全國七分之一的商品糧;近四年,我省累計增產糧食1061.9億斤,佔同期全國糧食增量的31.1%——龍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懈努力著
得天獨厚
現代化大農業
在黑土地上破繭
黑土地,一片富饒的土壤,令人艷羡的世界三大寒帶黑土帶之一。
——這裡環境優良,天藍水碧、土淨田潔,山林、草原、江河、湖泊、濕地等各類優良生態資源類型齊全,出產的農產品安全營養、品質突出;
——這裡地域遼闊,大平原一望無際,大良田片片相連,2億多畝的耕地總面積,佔全國的1/9強,13畝左右的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10倍;
——這裡河流眾多,有四大水系三大湖泊,1918條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裡以上的中小河流,是全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最富集的省份,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優越;
——這裡氣候適宜,雖地處高寒高緯度,但農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和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光、熱、水同季,是全國糧食生產成本最低、投入邊際效益最高和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省份。
黨中央、國務院對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始終高度重視,寄予厚望。
2009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作出了“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希望黑龍江的同志繼續抓好糧食生產,積極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真正使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為國家可靠的大糧倉”的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代會上囑托黑龍江代表團:“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先後到黑龍江視察,對黑龍江發展現代農業提出明確要求。回良玉副總理多次到黑龍江考察指導,並作出重要指示。
中央領導的囑托和期望,為黑龍江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指明了方向。
省委省政府基於對省情的深入分析和現代農業發展走勢的科學研判,做出了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四大”發展戰略,加快水利化、科技化、農機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八化”建設的工作要求,在全省掀起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熱潮。
將強農富民列為一號工程——近年來,全省上下無不強烈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每一個龍江農民都切身體會到中央和省對惠農強農的政策支持和發展農業的強力推進
舉全省之力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盡管農業資源豐富,但農業基礎還不夠牢固;盡管水資源豐富,但農業生產依然難以擺脫“十年九旱”的困境;盡管耕地資源突出,但中低產田比重仍然很大——審視省情實際,黑龍江人攻堅克難,開始了現代化大農業的探索實踐之路。
針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抗災能力差的實際,全省搶抓中央加大“三農”投入機遇,整合資金,引導農民和社會工商資本投入,把中長期貸款引入農業基礎建設領域,竭盡全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省先後編制實施了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松嫩和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等重大規劃,深入實施了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四大”發展戰略。
全省各級政府都將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擺到三農工作首位和統領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位置來抓,在力量投放、工作安排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實施重點傾斜。每年備春耕時期,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都專題研究農業生產工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一線,調研指導農業生產;對重點任務,組成專門班子,實施專題推進——
從工程性缺水的實際出發,大興現代農業水利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立足“大平原一望無際,大良田片片相連”的鮮明特色,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緊扣高產高效主題,把水稻大棚育秧作為水稻生產的一項重大技術革命,大力推廣智能化浸種、催芽、育秧等新技術;發揮墾區先進農業生產力優勢,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創新農村體制機制,深入開展全社會、深層次、多方面的農業生產大合作,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挖掘和釋放農業生產力的潛能。
一場深刻的變革攪熱了廣袤的黑土地。
一個個旨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創舉,在黑土地上誕生:在全國率先建立實施大機械深松整地制度,由省市縣財政共同對深松地塊實施補貼;在我國農田水利史上頒布第一部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農田水利條例》;建立水稻大棚育苗制度,設立專項資金,實行分類補貼;建立科學合理的輪作制度,在旱田區全面推行深松整地“三三”輪耕制。
地上大馬力機車精准耕耘,空中航化作業“防病健身”——廣泛采用自動化、信息化和機電一體化現代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不僅讓農業大省的春種秋收實現了“只見農機忙不見人耕種”的理想,還將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密播種、變量施肥等新名詞帶進廣大鄉村田野
“四大”“八化”
譜寫現代農業華章
從2008年到2010年,僅用3年時間,全省糧食總產由845億斤一躍跨上千億斤(1002.6億斤)臺階;2011年,更是達到1114.1億斤。黑土地何以有這樣大的增產實力?探尋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的增產軌跡,“四大”“八化”功不可沒。
——“大水利”穩住農業生產的根本“命脈”。2008年以來,借助國家和省一輪又一輪政策東風,我省水利事業進入跨越式發展新時期。全省累計投資458億元,通過構築防洪抗旱防災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現代農田水利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管理體系等五大體系,建設重點工程482項,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987萬畝,使農業大省實現了從傳統水利到現代水利的蛻變。
——“大農機”鑄牢現代農業的裝備基礎。這是2008年以來我省農業機械化交出的一份成績單:全省農村農機裝備總投資164億元,是建國到2007年58年總和還多;目前農村農機總動力達到3400.7萬千瓦,比2007年增長47.2%;新組建投資千萬元以上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558個,新裝備180馬力以上拖拉機3606臺,農機保有量、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始終位居全國之首。
——“大科技”開掘糧食增產內在潛力。率先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首創“四位一體”模式的科技合作共建活動,近年來我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力促農業科技挺進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快技術組裝和配套集成,建立起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積溫帶的五大糧食作物十大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累計投入7.68億元,建設了1341個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帶動糧食大面積增產增效。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均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大合作”促進農業經營方式新轉變。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前行”,以農民合作、農企合作、院縣合作、墾地合作、場縣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合作共建,激發出黑土地無限的創造力。在77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下,我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已發展到5000多萬畝,佔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墾區105個農場為農村代耕、代播、代收總面積達4052萬畝,覆蓋66個縣(市、區)。
“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有力地挖掘了黑土地糧食增產潛力。一幅現代化大農業的圖景,已經清晰地鋪陳在黑龍江廣袤的黑土地上。
與此同時,推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加快農村城鎮化、生態化的步伐也緊鑼密鼓。
圍繞糧食、馬鈴薯、乳品、生豬、肉牛、蔬菜、山特產品等七大產業,全省著力抓大企業、上大項目、建大園區,努力把“大農業”打造成“大產業”。2011年,全省新建續建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91個,形成了以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園區為龍頭,以專業園區為基礎的“2+10”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格局。
從“用”農機到“造”農機,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將新型農機裝備制造業納入全省“十大產業”重點推進。全省先後建設了六大農機產業園區,開工建設重點 2011年12月12日,省政府新聞發布會宣布: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1年我省糧食總產量為1114.1億斤,再創歷史新高,成為全國第一個糧食總產和商品量雙第一省份項目19個。
任重道遠
力托中華大糧倉
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四大”戰略的深入實施,有力提高了全省機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和生態化建設水平,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初見成效,農業連年豐收,農民增收明顯,農村面貌在日益改變。
2011年12月26日,在全國糧食生產表彰獎勵大會上,我省以22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7名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21名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科技人員和30名種糧售糧大戶的成績榮獲殊榮。
近四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在2008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去年首次突破7000元大關,達到7590.7元,進入全國前10位。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由過去的“低於全國平均、增幅低於城鎮”,達到現在的“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增幅高於城鎮”。
新農村建設高歌猛進,碩果累累。四年來,全省共有2350個村達到了新農村建設標准,佔村總數的26%,其中達到基本標准的三星村2100個,標准較高的四星村200個,高標准的五星村50個。
成績屬於過去。
“力爭到201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500億斤以上,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規劃新藍圖,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