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肇東市五裡明鎮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玉米長勢喜人。本報記者陳賀攝
黑龍江日報7月18日訊 7月,肇東。
在農作物生長的黃金季節裡,記者踏訪“國家隊”的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感受這條“黃金帶”的精氣神,傾聽它行進在全國現代農業排頭方陣中的鏗鏘足音。
示范田:生長出“姚明方隊”
肇東太平鄉肇四路兩側的玉米地形成了令人驚奇的對比:路的一側,普通農田裡的玉米長到一米六七的高度,長勢良好;可是把它們和一道之隔“太平鄉膜下滴灌示范區”的玉米相比,那就顯得“嬌小”了許多——示范帶裡的玉米“個頭”接近3米,而且莖稈粗壯挺拔,已經“躥纓”,生長期比非示范田早了一周。東合村的老“田把式”、68歲的曹玉生經常來示范田溜達,把這裡的玉米和自己種的玉米做比較,他說:“我種了一輩子大苞米,還沒見過長得這麼好的!這‘玉米中的姚明’結出玉米棒肯定是‘大塊頭’,這噸糧田、示范田果然名不虛傳,有樣學樣,明年大家都得照著種!”
示范田裡的玉米長得好,得益於“大壟雙行”和“膜下滴灌”的栽培和灌溉技術。“大壟雙行”就是壟行寬,一壟種兩行作物,種植空間集約;“膜下滴灌”是在地膜下面給作物“打點滴”,均勻、定時、定量浸潤作物根系發育。
五裡明鎮是全國一流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中央財經大學的幾名大學生來此搞社會實踐,他們確定選題之初就把國家主席胡錦濤曾經視察過的五裡明鎮作為調研點。此時,年輕人對自動噴灌設備十分好奇。一排“淋浴噴頭”橫穿農田上空,這是平移自走式噴灌設備,作業時從“引松入肇”的水渠吸水,通過輪子行走於田間,幾百米長的臂膀從田間掠過,就給玉米均勻地噴了一遍水;而遠離水渠的地塊,用的是時針式噴灌設備,它以機電井為圓心,轉圈灑水。這些設備既可噴水也能噴灑農藥。而對設備發出指令的,是來自幾公裡之外的自動控制室,一個工作人員就能操縱5萬畝高產玉米示范區裡的25臺套噴灌設備。什麼時候該灌溉呢?也不勞人力實地查看,安裝在田間“鐵箱子”一樣的傳感器負責測量土壤?情,當土壤濕度偏低時,這些“耳報神”就向自控室發出提示。
這個園區定下畝產1000公斤、畝效益1100元的目標,底氣何來?設施農業、技術農業、裝備農業、規模農業、合作農業,這“五型農業”是他們的“良方”。
肇東市,處於我省西部旱區,近年來推動水利設施裝備水平全面提昇,在農業示范帶核心區安裝大型節水灌溉設施907臺,全市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28萬畝。
在各個示范帶地頭,都立著巨型展板“廣而告之”,其中一項是指導專家的姓名、單位,黎明鎮黨委書記隋立東指著專家姓名告訴記者,省裡的專家每年來七八次親臨現場指導。據了解,肇東市完善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聘省級專家32名,市農技推廣中心、鄉鎮農技推廣站和新聘任大學畢業生總計180名農技人員,使良種良法直接到田。
合作化:大家當“團體冠軍”
肇東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帶不僅是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帶,也是創新體制機制示范帶。
肇東市農委副主任尹纔介紹,和全省很多地方一樣,玉米“大壟雙行”方式曾在肇東推廣卻又偃旗息鼓,如今再次被大面積推廣得到農戶真正的接受。農民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原先整地只靠各家各戶的小四輪,無法對土地進行深松,農民用順口溜形容當時的土地:“晴天亮光光,雨天水汪汪,土壤不滲湯,見風就倒秧”。即便那時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技術,也無法實現高產。而如今大型農機整地深度達到35厘米,打破犁底層,有效增加了土壤保?、蓄水能力,“大壟雙行”纔能起效。大農機、大科技聯合作業終於帶來了爆炸性效果,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土地規模經營。
肇東市在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建設中以農業機械化為主導,促進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目前千萬元農機合作社總量達到36個,農機總動力46萬千瓦。去年秋天,大型農機深耕面積達到120萬畝。
“掛鋤”時節,在黎明鎮長富村整村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示范園區,農機合作社的十幾臺大農機在車庫裡休養生息,機器部件上涂了潤滑油,一人多高的大輪胎被器械橕起。這個農機合作社入社農戶388戶,入社土地8000畝,村農機合作社代耕代收達到5萬畝。以農機合作社為依托,組建了米業合作社和玉米噸糧田合作社,其中米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27戶,規模經營面積4000畝。
綽號“李大乾”的村支部書記李鳳山也是米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合作社入社農民每畝保底收入600元,分紅收入平均達到每畝400元,加上惠農補貼,發展畜牧業和勞務輸出,入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大乾”成了綠色小米的注冊商標,“李大乾”也成了遠近農民心目中的“示范”。以長富村為示范,肇東市確定五裡明鎮的東昇村、太平鄉的東合村為整村推進村,鼓勵整村規模經營。
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變的情況下,肇東積極推進種植業專業合作社組織流轉經營,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全市214個種植業農業合作社全面推行“收入保底、贏利分紅、風險保障、權益保障”四項惠民機制,共流轉耕地45萬畝。
各個示范區裡,各種社會力量匯聚、多種合作方式疊加的大合作、大聯合、大流轉的全新農業經營格局正在有序推進。
65歲的楊文玉是示范田的包地大戶,他樂呵呵地說:“多年不見的親戚說我比以前白了胖了,我說,種田靠機械化,每個農時都有明白人上門指導,我們累不著曬不著操心不著,人自然顯得年輕了。產量連年提高,收入增加,合作社讓我們都成了團體冠軍。”
產業園:讓增收“橕杆跳”
把土地交給了合作社,土地流轉後的農民去乾啥營生?肇東大農業示范帶上的重要一環——肇東綠色食品產業園給出了答案:有的農民把土地保底收入和分紅收入揣兜裡,又跑到離家不遠的產業園打工掙錢。
肇東綠色食品產業園不僅吸納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更使百公裡示范帶上量足質優的糧食資源、乳業資源、肉類資源轉化增值,而農牧產品也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了原料保障,龍頭企業按糧食質量適當提高收購價格,實現了農民增收與企業增效的雙贏。累計完成基礎建設投資超7億元,目前開發面積10平方公裡的肇東綠色食品產業園剛剛躋身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就此,肇東又多了一個“國家隊”的示范區域。
在綠色食品產業園區,知名企業的巨大牌匾令人目不暇接,中糧集團、伊利集團、匯源集團、頂新集團、寶迪集團、大莊園集團群星輝映,希望集團的大家族先後有兩家飼料企業落戶。綠色食品產業園正成為世界500強的搶灘點、中國500強的俱樂部。去年,肇東市三次集中開工47個大項目,總投資162億元,百洲生物工程、星湖科技、愛趣源包裝、伊利長青萬頭奶牛場等一批大項目已正式投產。
寶迪集團2008年6月入駐園區,一期項目已建成年屠宰加工生豬200萬頭生產線和年產6000噸血蛋白粉生產線各一條,年出欄10萬頭原種豬場一家。二期項目正在建設熟食加工廠、農副產品物流中心、3000萬只屠宰雞加工項目。與之呼應的是海城鄉寶迪集團現代化萬頭種豬養殖示范園區,飼養規模為全省最大,商品種豬年出欄2.8萬頭,育肥豬5萬頭,示范區按標准飼養,肉質細嫩沒有藥物和激素殘留,是真正的“放心肉”。
“李大乾”執掌的米業加工廠也將搬到肇東的綠色食品產業園區,易拉罐式小米粥將從這裡走向市場,新產品將和他的“大乾”牌小米一樣醇香誘人。
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讓這裡的農民增加了收入、增長了見識,實現了“橕杆跳”,也引領示范區走上了農業產業化、農區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