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9日訊 前不久,五常大米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加上此前的“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五常大米已擁有4項桂冠。
按照“建設大基地、組建大集團、打造大品牌、培育大產業”的發展目標,五常市去年啟動了全國最大的百萬畝水稻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目前,示范園區整體規模和功能已經顯現。
覆蓋12個鄉鎮,面積百萬畝
眼下雖是農閑季節,但五常市衛國鄉的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育苗基地卻在大興土木,浸種催芽車間、育苗大棚、控制指揮中心已經封頂。
據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王雪峰介紹,衛國鄉這座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育苗基地由東方集團和五常市共同投資,總投資3300萬元,是國內目前投入最大、建設規模最高的“水稻智能化育苗工廠”。根據“建設大基地、組建大集團、打造大品牌、培育大產業”的發展目標,五常市啟動建設百萬畝水稻示范區項目,通過機制創新,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五常水稻資源,促進農民增收,推廣水田生產全程機械化。重點建設水稻新技術孵化和推廣基地、水稻育苗基地、水稻種植基地、水稻加工與市場物流基地、水稻會展基地。以民樂、衛國、龍鳳山等12個水稻主產鄉鎮為依托,建立百萬畝水稻示范區。
去年以來,五常市已投入20多億元,新建和維修水利工程300餘座,乾支渠硬化和清淤180餘公裡,新打補水井117眼;建成能為200萬畝水田提供的優質種芽的高標准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育苗基地6處,新建集中育苗小區54處,水稻標准化、自動化育苗大棚1.2萬棟。
小塊地改“大田”,稻農增收2億元
百萬畝水稻示范園區給農民帶來的第一個變化就是小塊田改成“大田”。
志廣鄉五星村農民佛伯林說,過去他家一?多水田分成五六塊,大的兩三畝,小的幾分田。去年春季,五常市啟動了示范區建設項目,把他家的7畝多水田和鄰田一起改成了一萬平方米的大田。村乾部作動員時,他直搖頭,認為這樣做是畫蛇添足。秋收後,佛伯林特意把園區的水稻和小塊田水稻產量進行了對比。園區水稻畝產1500多斤,小塊田畝產1400多斤,相差100多斤,佛伯林這下服氣了。他說,產量上來了不說,在園區還能享受選種和專家技術指導等很多“待遇”。
王雪峰算出的數字是,小塊水田改大田,每畝新增有效種植面積8%,畝增產106斤,100萬畝水田就增產1億斤水稻,按照五常稻花香品種最低每市斤2元的價格計算,稻農增收了2億多元。
育苗“工廠化”,告別“大中棚育苗”
1998年,五常市普及推廣水稻“大中棚育苗”技術,水稻生產奪得連年大豐收,這項技術被水稻專家稱為水稻生產的一次革命。然而,今年五常市已建成6座現代化育苗工廠,“大中棚育苗”技術成為歷史。
2010年5月,五常市民樂鄉動工興建首座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育苗基地。民樂鄉黨委書記宋德旭說:“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育苗基地有三大優勢,一是結束了過去農民水缸浸種、炕頭育苗的土辦法,實現育苗智能化和標准化,解決了爛苗和傷芽的問題;二是省工省時,過去農戶連浸種帶催芽,一家人忙乎10多天,現在智能化浸種催芽育苗基地育苗全過程僅需4天,用工量減少60%;三是工廠化育出的稻苗齊苗壯、產量高、品種統一,能搶回有效積溫10多天,可以大膽應用晚熟品種,平均增產10%。”
今年秋天,五常市將在百萬畝園區建成6座“育苗工廠”,新建水稻標准化、自動化育苗大棚12000棟,集中育苗小區54處。五常市成為全省水稻建設“育苗工廠”最多的縣份。到明年,五常市將實現境內200萬畝水田生產標准化、自動化大棚育苗全覆蓋。
水稻全程機械化,每畝節省400元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五常百萬畝水稻示范園區另一目標就是實現全程機械化。
過去,五常市水田是由無數個大小不規整地塊組成,農業機械使不上勁兒,大多靠人工勞作,致使這個堂堂的“水稻王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遠不如通河縣。農機專家說,水田不化零為整,五常水稻生產不可能實現大發展。
民樂鄉農民是最先嘗到水田全程機械化甜頭的。去年插秧期間,民樂鄉農民劉士奇開著新式的水田擺栽機在一萬平方米的水田中撒開了歡。劉士奇等村民的共同體會是,過去每畝地水田人工插秧、收獲,總共需要僱七八個人,全程機械化後用工量減少一半,節約費用400元。
五常市農業局局長伊彥臣說,百萬畝水稻示范園區建設項目2013年將全部完成。屆時,智能化育苗工廠、農業合作社、標准糧田將展現現代農業的科技魅力,擁有4項“桂冠”的五常大米將迎來又一次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