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0日訊 19日,《補課花8萬,考了340分》一文刊發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也給學生家長們提了個醒。3個月補課花8萬,但提高的成績卻未成正比,這已『約定俗成』的補課到底該不該繼續下去了?
補課費佔收入一多半
『其實這錢還真不少花,一堂課120元,一周五堂課,每個月光給孩子補課就得花2000多塊!』今年34歲的劉鑫告訴記者,相對於自己每月3000多元錢的工資來比,給孩子補課的錢佔了一多半。雖然孩子的成績也不見得提高多少,但感覺就是『買個安心』。
與劉鑫一樣想法的孩子家長也大有人在,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初二學生的家長,他們都贊同暑期補習。『別人補,咱也補,要不然不就被落下了?』一位趙姓家長表示,孩子將來都要在一個平臺考試的,如果不補的話,肯定在考試的時候會吃虧,就算學不到什麼,找一些『名師』押些考試題也是好的。
補習班助推教育商業化
『不主張孩子用惡補方式提高成績。』對此,原省教育研究院院長姜樹卿說,現在很多學生家長都有為孩子盲目補課的心理,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比較不錯的,無論補課費多貴,只要成績能提高,考試有個好成績,寧肯自己不吃不喝,都要給孩子最好的。而一些家長更是看了其他學生家長在給孩子補課,怕自己的孩子假如不補課就會被落下,所以這部分學生並不是因為基礎差,而是怕被別人落下,也不得不去補習班補課。
他認為,不可否認,社會上的培訓機構舉辦各種形式的補習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義務教育教學的不足,滿足了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目前一些培訓機構,功利色彩太濃,違反教育准則,把短時間提高分數作為招生的噱頭,過度渲染提分的效果,甚至出現各種簽約培訓班。但公職教師違規參加各種培訓班的輔導,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變相漏題,成為培訓班提分招生的幌子,無形中對培訓機構這種功利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公職教師有償補課及一些培訓機構打著『壓軸命題教師』補課並高收費的違規行為,導致了教育的商業化、畸形化,偏離了教育正常發展的軌道。
哈爾濱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主任張大生博士則認為,家長們首先應該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人纔,只是發展方向不一樣。一些家長們正是看了培訓機構宣傳一些『名師』授課,纔把孩子送到培訓機構,就是想讓孩子通過名師的指點能迅速提高成績。張大生提醒家長,不要相信任何『名師』,不要認為花了錢就萬事大吉。只有讓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
專家:補課別盲目跟風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鮑海春告訴記者,據國家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我國家庭用於教育的投資已超過住房支出,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孩子的教育費用給家庭造成了『非常沈重』的負擔,而這些費用多花費在課外輔導上。
鮑海春認為,教育的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讀書、學習和生活等方面。而過度補習完全是以『功利』的方式『開發』學生考試能力,花費大量時間練習考試技巧,無異於拔苗助長。作為家長來說,這種教育投資是希望有所回報的。然而,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有所差異,有些時候大量的投資,並不一定有滿意的收獲。不僅如此,過度追求分數也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家長把有限的資金毫不吝嗇地投資於孩子的教育,心情可以理解,但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希望越大,給孩子的壓力越大。對於部分培訓機構高價提分的炒作宣傳,家長一定要慎重,謹防掉入高價買分的陷阱而淪為『分奴』,失了錢財,苦了孩子,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