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吃乾榨淨』稻米 建加工園區實現利潤新增長
2012-07-25 21:00:5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內的糧囤。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內的稻米生產加工車間。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東北網7月25日訊 題:黑龍江“吃乾榨淨”稻米 建加工園區實現利潤新增長

  記者李博

  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的黑龍江省2011年糧食總產達到了1114.1億斤,居全國第一位。同時作為全國粳稻第一大省,黑龍江2011年粳稻產量達到412億斤。

  擔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黑龍江“大糧倉”的名號稱得上響當當,但是,在“稻強米弱”的現實背景下,糧企自身的發展卻是舉步維艱,尤以落後產能過剩的小作坊為代表,產業鏈短、總體效益不高等諸多問題凸顯,使得我省豐富的優質水稻糧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日前,隨著我省一批重點稻米加工園區的建成和投產,將稻米吃乾榨淨的全產業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破繭而出。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內,稻米色選機正在運行。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內,運用稻殼發電的電廠車間裡,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發電作業。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稻強米弱 我省糧食加工企業舉步維艱

  省糧食局行業指導處副處長趙會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水稻主產區的我省有大量的糧食加工企業存在,但大部分規模小、品牌雜,分散加工、集中度低,使得副產品米糠、稻殼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總體效益不高。

  統計顯示,2009年度全省有稻谷加工企業1167戶,日加工200噸以下的水稻加工企業959戶,佔82.2%;年生產能力4099.2萬噸,是當年水稻產量的2.6倍;實際處理稻谷1325.5萬噸,產能利用率只有32.3%。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流水線工人正在進行大米入袋作業。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內對稻米進行深加工所得的副產品,有米糠、活性炭等。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建稻米加工園區 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2009年,黑龍江提出“利用3-5年的時間建設、整合和拓展20個稻米加工園區”,關於稻米加工園區,趙會明給出了解釋,他說,以稻谷規模化加工為基礎,以副產物深度加工為核心,通過不斷延伸加工產品鏈條,提高稻谷加工的主產品、副產物加工產品的附加值,形成稻米全產業鏈的集約生產和經營模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最終打造集收購、儲存、加工、銷售及物流為一體的現代化糧食流通產業園區。

  趙會明介紹說,按照《黑龍江省稻米加工園區建設發展規劃》要求,園區必須建設年加工30萬噸水稻生產線,建設日加工100噸米糠制油和深加工項目,3000千瓦以上發電車間。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纔能成為稻米加工園區,否則仍為大米加工廠。

  2009年上半年,黑龍江共投資13.7億元,率先啟動北大荒米業建三江、鶴崗萬源、農墾八五零、慶安鑫利達、北大荒米業友誼和益海(佳木斯)6個稻米加工園區建設,形成186萬噸水稻加工先進產能。各園區配有或與附近電廠合作進行稻殼發電和米糠油深加工項目,使稻殼、米糠得到了充分利用,發揮了低碳和循環經濟效應。2010年投資24億元,啟動建設8個稻米加工園區;2011年投資14.6億元,建設4個稻米加工園區。截至2011年末,已建成的14個稻米加工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88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00.8億元、利稅8269萬元,分別佔全省稻米加工產業的20.2%、21%、12.7%。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內利用稻殼發電的車間內。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我省稻米加工園區內正在運行的稻米色選機。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敢試先行 企業利潤實現新增長

  在記者深入到佳木斯、鶴崗和綏化等地的稻米加工園區,采訪中,無論是民營、外資還是央企,諸多的稻米副產品的研發、投產,成為其新的利潤增長點。

  用純稻殼燃料發電,用稻殼灰生產水玻璃、白炭黑、活性炭,用米糠生產毛油、一級油、谷維素和精致糠蠟等等,延伸出更多的產業鏈條,將稻米吃乾炸淨,如此成為這些企業突出重圍,發展壯大的新式“武器”。

  黑龍江省萬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鄒士輝告訴記者,該企業的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鏈環環相扣,用汽、用熱來自稻殼電廠,輔助設施共用,管理成本共攤,每種產品成本都比獨立生產企業低,更比用其他原料生產的同類產品質優價廉。

  鄒士輝說,企業現有5個環節的循環加工,每噸水稻增值347元,是傳統大米加工企業的4倍,另外,米糠代替大豆制油,節約土地,2噸稻殼代替1噸原煤,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忠輝對於本企業摸索出的“良種選育—訂單種植—精深加工—產品名牌化—副產品綜合利用—高科技產品研發”的水稻循環經濟產業模式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如此評價,他說,該種模式中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就是水稻的收購價高於市場,且現金付糧款,立刻讓農民得到可觀的報酬;然後將當地的水稻就地加工轉化成為產品,大幅增值後銷往全國各地。此種產業模式將產業鏈拉長,切實提高了農業效益,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按現在開發的產品,能使每噸水稻加工增值達700—800元。

  李忠輝表示,此種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將原糧就地轉化和加工增值,還可以帶動傳統農業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高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

  據悉,到2015年,我省預計累計投資90億元,建設30個稻米加工園區。全部竣工投產後,將形成每年1000萬噸以上先進稻谷加工產能,佔全省加工產能的40%以上。達產達效後,使全省稻米精深加工業的附加值由目前的1:1.08達到1:1.25,其中30個園區附加值平均達到1:1.67,高出全省0.42。園區稻米加工企業年銷售額佔全省稻米加工年總銷售額的50%。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