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網媒龍江行聚焦綏化:『五型經濟』打造璀璨黑土明珠
2012-07-25 21:58:47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李博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第六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綏化市情推介會舉行。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推介市情。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東北網7月25日訊(記者印蕾 李博 侯巍)第六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綏化市情推介會25日在肇東市舉行,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向網媒記者解讀了綏化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思路和實踐創新。

  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突破性增長

  朱清文在推介會上介紹說,綏化市繼2011年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重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明顯的形勢下,綏化市經濟乘勢而上、逆勢而上,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加速擴張,增幅穩居全省前列。GDP實現369.2億元,同比增長12.3%,增幅全省第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85.3億元,增長34%,高於全省24.9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1;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56.4億元,增長19.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8億元,增長37.2%,高於全省18.4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億元,增長16.2%,增幅全省第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5.9億元,增長37.4%,高於全省6.8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6。

  “五型經濟”活力旺盛

  大力發展異地經濟、鄉(鎮)村經濟、產業園區經濟、都市圈經濟和城市型城市群經濟,是綏化市確立的大發展大跨越的戰略思路和實踐創新。朱清文告訴網媒記者,“五型經濟”戰略經過實踐,體現出了強大優勢和旺盛活力。

  放大優勢,大力發展異地經濟。通過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在全市范圍內實現招商引資企業、全民創業企業自由擇優,在適合地區建設發展項目,其稅收引進方、投資方,同所在地實行稅收分成,大頭歸引進方和投資方。我們把經濟開發區和哈大齊工業走廊肇東、安達項目區、蘭西經濟開發區等發展優勢明顯的產業項目園區確定為全市“異地經濟”的產業項目集中區,去年以來共引進建設異地項目265個,總投資578億元。

  壯大力量,大力發展鄉(鎮)村經濟。建立了利益共享機制,實行財政收入“雙軌制”,按照稅費改革實行的鄉財縣管體制,在原有基數基礎上,實行新增財力全部或大部分歸鄉(鎮)所有,有條件的逐步過渡到實體財政。2011年以來,全市引進建設投資1000萬元以上鄉(鎮)村項目756個,總投資738億元。

  集約集群,大力發展產業園區經濟。全市重點打造了11個產業園區,其中有綏化、肇東、安達、蘭西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望奎、青岡、海倫、綏棱、慶安5個省級工業示范基地。目前,全市11個園區總規劃面積448.8平方公裡,累計投入基礎建設資金46億元,累計入區項目已達到811個。

  借助優勢,大力發展都市圈經濟。發揮十個縣(市)區均位於哈大齊三個黑龍江省最發達大城市的一個半小時路程的都市圈的優勢,更多地獲取國內外資源、市場和項目,加速發展都市圈經濟;通過綏化自身中等規模城市群對周邊的輻射帶動,發展內部都市圈經濟。

  提昇層次,大力發展城市型城市群經濟。全市規劃用5年左右時間,使綏化市本級、肇東、安達城市人口達到50萬人左右,用10年左右時間,使海倫、蘭西、綏棱、青岡達到50萬人左右,在黑龍江中心地區崛起一片中等規模城市群。2011年以來,市本級、肇東、安達、海倫、蘭西、綏棱、青岡等都按照改造老城區、闢建新城區和建設產業園區使之成為城區的要求,作了中等規模城市規劃。


 


網媒記者聚焦綏化。東北網記者李博攝

  “五個一流”強力推進

  朱清文介紹說,綏化市全面建設“五個一流”(全省一流工業經濟和產業園區、全省一流現代化大農業、全省一流社會主義新農村、全省一流城市型經濟和中等規模城市群、全省一流民生和社會事業),強力推進各項重點工作。

  強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截止目前,全市共開工建設3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404個,投資1087.5億元。強力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千公裡科技示范帶建設紮實推進,全市共落實各類科技示范園區193個;基礎設施標准不斷提昇,全市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219個;全面啟動“節水增糧行動”工程,節水控制面積80萬畝;合作農業發展迅猛,新組建專業合作社472家,總數達到了3508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了770萬畝,佔總面積的28%。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截止目前,70個重點示范村已全部完成選址和定型,68個村完成了規劃設計,61個村已經開工建設,規劃建設多層住宅235棟,別墅477棟,平房1014棟,全部建成可入住農戶17319戶。強力推進城市建設,以保障性住房建設為重點,上半年,全市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109項,完成房屋征收13358戶,新開工15649套。強力推進民生和社會事業建設,在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文化、社會管理等方面積極落實惠民舉措,收到了較好效果。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