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寒地黑土文化魅力四射
2012-07-25 22:09:3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李博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海倫剪紙資料圖。

  東北網7月25日訊(記者印蕾 李博 侯巍)傍晚時分,黑龍江省綏化市人民廣場上空,風箏滿天,散步的人們情不自禁引頸觀看品評。北林風箏如今已成為這個市特色文化之一。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卿在《歡樂中國行·魅力綏化》節日裡感慨“過年時,綏化人貼上蘭西掛錢,海倫的剪紙,看一看望奎皮影、東北二人轉,放一放北林風箏,這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近年來,這個市深入實施寒地黑土特色文化戰略,加快寒地黑土特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先後設立了市群藝館、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和屯文化大院,負責寒地黑土特色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寒地黑土特色文化人纔的培養和寒地黑土特色文化活動的開展,積極扶持發展特色文化群體,壯大創作隊伍,推動了社會文化活動整體水平的提昇。北林風箏、肇東國畫、安達書法、海倫剪紙和東北二人轉、慶安版畫、望奎皮影和詩詞、蘭西掛錢、綏棱黑陶、農民畫和草柳編,日益成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黑龍江的農民畫發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綏化市綏棱縣,起初是當地的農民畫匠在家具上畫山水花鳥,當時農民美術創作骨乾發展到400多人。經過多年目前綏化農民畫創作群體已從綏棱擴展到北林、肇東、安達等地,形成了帶有濃郁鄉土風格的農民畫特色,2009年3月,綏棱農民畫藝術被評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倫剪紙為海倫境內滿族傳統剪紙技藝與來自於中原的皮影藝術手段、京劇臉譜等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是寒地黑土特色文化中少數民族藝術與中原文化交融形成獨具特色藝術門類的典型代表,有著較高的藝術成果。2006年6月,傅作仁被評為中國滿族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創作的大型剪紙作品《東方紅》曾進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陽》等3幅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轉贈鐵人王進喜和東海艦隊。傅家是滿族剪紙世家,幾代人都喜愛剪紙。以畢再生、劉衛平等人為代表,以海倫文化館為核心的創作隊伍創作的《滿族風情》、《鄂倫春婚俗》、《金陵十二釵》等264幅大型剪紙作品4次在國家級展館展出,3600多幅作品赴歐美、東南亞等30幾個國家和地區展銷,138幅作品被中國民間藝術館、徐悲鴻紀念館、民族文化館收藏。

  望奎皮影源遠流長,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素有“皮影之鄉”的美譽。望奎皮影在本地皮影的基礎上,大膽吸收河北“樂亭影”腔調,形成黑龍江“兩合水”皮影的韻致風格。1985年,國家確定望奎皮影演唱風格為“江北派”並正式命名。針對皮影戲具有的深遠歷史文化意義和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審美價值,望奎縣加大了皮影戲搶救、保護、傳承力度,專門在縣文化宮內闢建了皮影展廳、皮影傳習所和皮影戲小劇場,對8名皮影老藝人每人每月給予700元生活補助。由縣委宣傳部牽頭成立了皮影協會,47名皮影愛好者當選為會員。為拓展皮影藝術發展新空間,還推出了皮影舞、皮影畫和新皮影,制作了精美的皮影畫冊。《望奎皮影》參加了國際民間藝術節並與世界其他國家同類藝術進行了交流。在東北亞區域農村與少數民族音樂教師培養國際研討會期間,皮影藝人演出了皮影戲《三請樊梨花》。在第二屆黑龍江中俄文化大集暨中俄雙子城之夏藝術節上,展出了皮影人物造型30件。第四代傳人谷寶珍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全縣培養皮影藝術新人10餘名,每年皮影藝人深入社區、企業、鄉村義務演出達100多場次。去年末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六屆會議,將包括望奎皮影在內的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現已成為綏化文化百花園中獨具特色的藝術奇葩。

  此外蘭西掛錢、慶安版畫、北林風箏也各具特色,展現出獨特藝術魅力。 “海倫二人轉”作為我市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影響力和覆蓋面最大的一個、曾隨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藝術團赴臺灣演出。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