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機化率全省第一 通河:從水稻大縣邁向稻米強縣
2012-07-26 09:24:45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張肖 黃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6日訊 通河,水田面積達13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0%,是全國名列前茅的水稻生產大縣。

  近年來,通河縣加大“旱改水”等農田水利建設,加大水田農機投入力度,加大以綠色水稻種植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建設,正大步從水稻大縣向稻米生產強縣邁進。

  實施“旱改水”,建設水利設施

  6月以來,我市部分地區旱情較重。而通河縣濃河鎮濃河村的4000多畝水田不但不缺水,灌溉費用也由以前每畝的60多元減至30元。濃河村的實惠源於太陽溝提水泵站。

  2011年,全市灌溉面積最大的太陽溝提水工程在通河縣濃河鎮開工。該項工程將松花江水提出,沿著3300餘米的渡槽流入位於哈肇路的東、西兩個支渠,用江水代替過去的井水實施灌溉。該工程總投資6396萬元,灌區配套工程1億元,於今年春天順利完成,灌溉耕地面積達5.5萬畝,灌區內3.5萬畝旱田實現“旱改水”。據了解,今年濃河村僅水稻生產就可增收160多萬元。

  從2009年以來通河縣實施“旱改水”,在東部投資6億元建設提水灌區工程、西部澇區投資8.1億元建設松乾堤防工程、北部投資5.6億元建設二甲溝水庫工程。至今,該縣增加水田面積38萬畝,成全國水田第一縣。去年,通河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0127元,來自水田收入達7000餘元,佔總收入的70%。

  提高農機水平,推行工廠化育苗

  5月6日,祥順鎮農民宋殿武完成水田插秧,比往年提前半個月。“早插秧、插壯秧”讓他的水稻畝增產120多斤,140畝水稻共增產兩萬多斤,增收3萬多元。大型農機和工廠化育苗,是宋殿武增收的兩個重要“幫手”。

  通河縣3萬戶農村家庭中,擁有大小農機具6萬多臺(套),戶均兩臺(套),農機總數佔全市的1/5,是哈市名副其實的水田農機化第一縣。大型農機化作業不但提高生產標准和效率,也使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務工、養殖等產業生產,增加收入。

  與一家一戶的水稻育苗相比,工廠化育苗不但具有秧苗苗齊、苗壯,抗病害和抗倒伏能力,在同等條件下,工廠化育苗可提高有效積溫150℃左右。使地處於第三積溫帶的通河縣,也能種植優質中晚熟水稻品種,水稻品質的提高,使水稻銷售價格每斤增加了0.1元。

  近年來,通河縣累計投資4900餘萬元建設了4座高標准的水稻智能化園區,浸種、催芽能力可達1200噸,育苗能力為32.2萬平方米,可以滿足全縣60萬畝水田秧苗的需要,水稻生產智能化率居全省首位。“十二五”期間,通河還將新建四至五座水稻智能化育苗工廠,滿足全縣水田育苗需要。

  發展龍頭企業,推廣綠色水稻種植

  清河鎮小古洞村農民王全去年拿回兩份“工資”。一份是12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收入的6萬元;另一份是在為合作社種田掙到的1萬元。在小古洞像王全這樣的農民不在少數。

  今年4月,佳木斯“星火米業有限公司”投資1.6億元的太陽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在通河縣投入使用。示范園區流轉土地面積6.2萬畝,水田面積3.5萬畝,成為哈市目前由企業承包經營的最大園區。示范園區內建有信息中心、測水遙測站、遠程控制泵站等設施,使農業灌溉全部實現信息化管理,預計年糧食增產940萬公斤,增效2500萬元。

  2011年,三站鄉農民水稻合作社種植的綠色水稻,以高於市場0.4元的價格被東方集團收購。今年,三站鄉合作社在水稻種植時,聘請縣內水稻專家和企業技術員駐鄉對稻農實施全程技術指導,堅持按照綠色、有機水稻的種植標准,對農戶實行生產資料統一采購、統一供應、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個統一”的全程管理。水稻還沒收獲就被企業以高於市場0.8元的價格全部訂購。

  目前,通河縣130萬畝水稻,實現綠色無公害種植全覆蓋,水稻銷售價格由前幾年的每市斤1.2元左右,提高到去年的1.5元上下,部分優質水稻品種達到每市斤2元多。

  優質水稻,引來大型稻米加工企業。2010年以來,通河縣引進“崇古爾河”、“五谷信合”、“東方集團”等水稻龍頭企業,稻米加工量達30萬多噸,全縣近60%水稻實現稻米加工,通河大米市場聲譽逐步提高。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