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網媒龍江行聚焦林都伊春:『養林』『養人』兩不誤
2012-07-26 21:51: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李博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第六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伊春市情推介會舉行。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東北網7月26日訊(記者印蕾 李博 侯巍)七月的林都,峰巒疊翠,萬物競秀。第六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伊春市情推介會26日舉行,伊春市委書記王愛文推介市情,解讀了伊春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一個既“養林”又“養人”的綠色林都新形象呈現在網媒記者面前。

  綠色林都優勢迸發

  王愛文向網媒記者推介說,伊春在全國生態建設大局中舉足輕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淨土”。伊春是中國最大的森林城市,400萬公頃林地佔中國重點國有林區林地總面積的13%;活立木總蓄積2.49億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高達86.5%,是中國森林生態最好的城市。伊春是聞名遐邇的林業資源型城市,是一座極具開發潛力的綠色寶庫。地域面積遼闊,林區資源蘊藏豐富,礦產資源及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富集,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伊春是共和國森林工業的“搖籃”,在我國林業經濟發展中具有標志性地位。新中國林業的很多個“第一”,都是在伊春發端並推向全國的。進入新世紀,我們通過大力發展生態主導型接續產業,經濟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現在,接續替代產業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5%以上,實現了由“獨木支橕”向“多業並舉”、由“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的快速轉變。伊春具有優越的發展環境,是投資創業的熱土和福地。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林都機場通航,伊綏高速公路通車,境內的嘉蔭口岸是中國東北邊疆與俄羅斯的重要門戶,也是哈爾濱通往俄遠東地區最便捷的大通道。政策機遇千載難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唯一的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和全國唯一的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環境的政策措施,著力創建一流的政策平臺、融資平臺、信息平臺、服務平臺,為投資興業打造廣闊舞臺。

王愛文推介市情。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三次創業轉型跨越

  縱觀伊春林區發展的歷史,開發建設以來,已先後經歷了兩次創業過程。第一次創業發端於國有林區的開發建設,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其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建設貢獻木材,服務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第二次創業發端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2011年全面停止森林主伐,主要任務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王愛文介紹說,2011年以來,隨著國家天保二期工程、《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的實施和停止森林主伐的開始,伊春已進入了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標志著第三次創業全面開啟。著眼於伊春未來五至十年的科學發展、加速轉型,伊春做出了“推進三次創業,加快轉型跨越,努力建設美麗富庶、文明和諧、健康幸福新伊春”的戰略部署。

  今後一個時期,伊春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昇級,全面構建現代林區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礦產開發及冶金建材業、森林食品北藥業、旅游業為主的三大引擎產業,以木材精深加工業、新型裝備制造業、紡織業、清潔能源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為補充的“3+X”產業體系框架。重點打造鋼鐵、鉬、鉛、鋅、藍莓、家具、裝備制造、紡織等8大產業鏈,努力把伊春建成全省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和鉛、鋅、鉬冶煉基地,全國最大的藍莓繁育種植加工銷售基地,東北最大的紡紗基地。

  創新森林經營模式,鞏固擴大生態保護建設成果。堅持嚴管資源不動搖,創造性實施二期天保工程。創新森林管護、撫育和經營方式,加快生態移民和林場所撤並,探索林區低炭新型的生產、生活方式,推進生態建設由單純保護向保育結合轉變,加快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引導林業工作加速轉到森林經營的軌道上來。

  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催生林區轉型發展的內在活力。深化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林區發展昇級。深入開展以“服務第三次創業、保障伊春發展”為主題的治理行動,努力創建一流的發展環境。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努力擴大對外合作,力爭每年招商引資額保持在200億元以上,外貿進出口額大幅提昇。

  加快推進伊春二度城市化進程,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按照現代化國際生態旅游名城的發展定位,以二度城市化為牽動,突出完善城市功能、綜合服務能力這個核心,著眼於“塑造伊春綠色林都新形象”這個品牌,打造主骨架公路網絡,完善供熱、供水、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等設施;加快旅游名鎮、工業重鎮、商貿大鎮、邊貿強鎮、特色小鎮的建設步伐;不斷提高民生事業投入比重,努力讓全市人民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所養。

  大力實施“6541”工程,加速構建林區特色文化體系。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三優”文明城市為總抓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加快培育以創業文化、生態文化、旅游文化為支橕的林區特色文化體系。努力提昇城市整體文明程度,力爭兩年內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大力實施“6541”文化產業工程,著力把伊春打造成聞名省內外的“創作之都”、“會展新城”、“森博名市”、“文旅特區”,推動小興安嶺特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