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農機作業現場。王守省攝
黑龍江日報7月27日訊 近幾年來,綏化市大型農機合作社實現跨越發展,截至去年超千萬的農機合作社總數量就達107個,資產規模在800萬元的農機合作社兩個,位居全省前列。綏化大型農機合作社正成為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急先鋒,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提要
7月中旬,全省農機合作社會議在綏化召開,綏化市迅猛發展的大型農機合作社成為全省耀眼的明星。當地2008年起步的農機合作組織建設,經過幾年來的運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較大進步。綏化市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可謂不遺餘力,特別是近兩年更是全力爭取各項投入。2011年全省投放100個千萬元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綏化市爭取到56個(累積已達107個),當年農機投入近10億元,並在去秋整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今年,我省又新上239個大型農機合作社,經過多方努力,綏化市又爭取到86個超千萬和5個500萬的農機合作社。到今年年末,200個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將活躍在綏化市的大地上,合作社資產總額將達27.29億元。
大農機
助力大農業
烈日下,50歲的何淑芳正蹲在地頭,用她的巴掌量著玉米的高度,這位“龍江產糧第一鎮”——肇東五裡明鎮的種糧大戶,她承包、轉租來的農田已達260畝。
說起經營這片田地,何淑芳說,雖然家裡也有較大型農機,但要“侍候”260畝地,還要靠村裡的農機合作社。2009年,五裡明村就組建了大型農機合作社,發展到現在385馬力的大型農機具就有兩臺,其他的叫不上名的就更多了,裝備總值已經超過2000萬元。何淑芳的260畝地全部用農機合作社的農機進行耕旋、整地,花費低,效果明顯好於她的拖拉機,秋後一算賬多打糧食不說還省心。
近年來,像五裡明這樣的農機合作社,已經在肇東、北林、望奎、海倫等綏化市的各市縣區風起雲湧,他們的成長壯大使綏化市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去年秋整地,當時全市105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有507臺大型拖拉機投入到秋整地之中,共完成秋整地434.7萬畝,全市105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總收入2.0856億元,實現純收益2580.4萬元。
大發展
馳入快車道
綏化市把發展大型農機合作社作為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全力推進著。
據了解,土地規模經營問題是制約綏化市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目前綏化市在總結前期已建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經驗基礎上,采取了多種模式,首先保證土地流轉順暢地進行。
同時,在政策、資金上加大扶持,對那些現在還沒有建立農機合作社的地區進行典型引導,幫助這些地區盡快建立起農機合作社。綏化市規定,每個縣在2012年都要抓個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作用,用典型帶動本地其他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根據綏化市的規劃,到“十二五”末,綏化市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將發展到600個,資產將達75億元,財政投資將達36億元。
大合作
帶來大效益
33歲的任立民是北林區綏勝滿族鎮勝利四村7組農民,但他現在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新天地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司機,年薪3.5萬元。
在“新天地”成立前,他和家裡人一起忙活5?半地。提起入社前任立民非常感慨:“一年到頭就是乾,累不說,到秋天看著滿地金黃的大苞米,一?地出價到1800元僱人割,乾脆僱不著人。入社後好了,地交給農機合作社種,秋後糧食給拉到家。一算賬和自己種收入差不了多少。這還不算在社裡當司機的工資!”
這一本本賬是農民心裡算出來的,難怪農民踴躍加入合作社。
“統一整地、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的生產經營模式,在同等自然條件下,產量比普通栽培方法超過20%。”這是海倫市海北鎮長安村全體村民的體會。長安村農作物基本以大豆為主,過去,每公頃產量始終沒有突破1500公斤大關。全村土地全部流轉給鎮農機合作社後,合作社利用大型農機耕種管理,並調茬耕種,現在每公頃大豆已達到2250公斤以上。據統計僅代耕一項畝增產近10%,節約機耕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