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裡區在53個區直部門的窗口單位設立“共產黨員先鋒崗”,以轉變作風、提昇效能為重點,營造務實高效、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趙琪 攝
東北網7月27日訊 黨建為“筋”,發展為“骨”。“筋”“骨”相連,強“筋”方能壯“骨”——這是道裡區在求證黨建與發展的關系中得到的啟示。
6月28日,全國創先爭優活動表彰大會在京舉行。會上,道裡區委榮獲“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區委”稱號,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榮譽的區級黨委。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道裡區委緊緊圍繞省、市發展戰略,從打造全省、全市“商務門戶區和宜居先行區”的戰略目標出發,以深入開展“創業、創新、創優”活動為牽動,強組織、增活力、惠民生、促發展,全區上下呈現出風清氣正、人和業興的良好局面。
黨建強商圈興
韓志海是愛建商圈餐飲聯合會的會長。眼下,他正為自己在愛建商圈內開設的第四家酒店忙碌著。
從四年前在尚無商業氛圍的愛建地區初涉餐飲業,到如今以一年開一店的速度迅速擴張,韓志海事業的成長也成為愛建商圈迅速崛起的一個縮影。
“沒有愛建商圈黨委的支持,我的事業不會發展得這樣快。”韓志海說。作為一名黨外人士,韓志海一提到商圈黨委,總覺得格外的親。
“構築大黨建,建設大商圈”。2010年,依托愛建商會60家會員單位,愛建地區成立了全省首家地區商圈黨委。當時,由於愛建地區商服用房存在產權歸屬問題,使包括韓志海在內的多個商家無法通過企業年審。對此,成立伊始的商圈黨委主動攬責上身,幫他們解決了問題。
不僅如此,在愛建商圈黨委的倡導下,愛建地區創辦了全市第一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商圈。走進韓志海開的酒店,顧客可通過電腦追蹤所有的食物原料,還可通過視頻從餐廳直接監控到廚房的制菜全程。目前,商圈內已有5家餐飲企業實現全程向食客“直播”後廚,已成為哈市的一處餐飲名街。
近兩年來,愛建商圈黨委先後組織企業舉辦了商圈文化節、商圈文化企業論壇會等活動,提昇企業經營品位,推動區域綜合實力快速提昇,同時充分發揮“以商招商”的作用,引進億元項目兩個,千萬元項目4個,百萬元項目11個,為愛建商圈注入活力,迅速成長為道裡區繼中央大街商圈後的又一商服中心。
黨建強,商圈興。“一般而言,一個大型商圈從培育到成熟,至少要8到10年時間,但愛建商圈只用三四年時間就已初具規模。”愛建商圈黨委負責人說,“這與我們以黨建促商建的做法密不可分。”
據了解,在愛建商圈黨委模式成功探索的基礎上,道裡區還在中央大街商圈建立了國內首個步行街區黨工委,圍繞商圈旅游業、商務服務業、零售業、金融業、飲食業、旅店業等建立了7個行業黨總支,有力推動了商圈提檔昇級。
同樣,在中央大街“先鋒驛站”裡,“誠信經營承諾”、“我是黨員、我是形象”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中央商城的櫃臺旁,共產黨員服務崗、流動黨員經營崗、預備黨員考察崗全方位設置,拓展了創先爭優新陣地;在步行街區黨工委倡議下,沿街商家以誠信服務打造品質旅游,使游客對中央大街好評度上昇至97%。
要致富找支部
“我是黨員,就要帶頭創業,帶領群眾一起致富”。在新建的千米綠色蔬菜溫室旁,榆樹鎮新鄉村黨總支書記王國良說。
新鄉村黨總支現有黨員121名,在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打破原有的組織結構,成立產業項目型黨支部,把每名黨員根據他們的自身特長和從事的產業及每個黨員的個人情況分別嵌在產業支部上。這一舉措使每名黨員在產業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以紅提葡萄產業黨支部為例,最初由幾名黨員率先搞起棚室種植美國紅提葡萄引領示范,每棟大棚產值達到3萬餘元,是種植大田玉米的30倍、種植露地蔬菜的近10倍,經濟效益明顯。村民看到後紛紛效仿建起紅提葡萄大棚,現已從最初的十幾棟發展到全村300餘棟,形成產業規模。
據了解,三年來,道裡區4個鎮、42個村級黨組織立足促進優勢產業發展和帶民致富,以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民市場組織化程度為重點,建立了6大類35個“產業項目型”黨支部和98個特色黨小組,856名黨員成為致富帶頭人。
抓“核心”促“中心”
黨建工作是“核心”,經濟建設是“中心”。道裡區委實施“‘核心’服務‘中心’”工程以來,53個區直部門的窗口單位立足引領發展、優化環境和服務群眾,以轉變作風、提昇效能為重點,建立了147個“效能先鋒型”黨組織,帶動了機關事業單位辦事效率的明顯提高,營造出務實高效、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
乾部提神,項目提速,服務提質。在堅強的組織、思想和作風保障下,道裡區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兩年來,全區推進建設大項目362個,總投資2112億元,實際完成投資826億元,投資強度和發展速度均創各歷史時期之最。
2011年,道裡區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農民收入增幅持續領跑,連續兩年在四個主城區中名列第一。
“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道裡區委書記郭冀平說,“快速崛起的群力新區、西客站核心區、空港經濟區、小城鎮示范區支橕起‘大道裡’的發展骨架。通過因地制宜的創新載體夯實黨建基礎,是實現未來‘大道裡’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