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化優為強快馬加鞭 克山縣加快馬鈴薯產業化發展掠影
2012-08-01 12:05: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小平 韓建平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日訊 題:化優為強快馬加鞭—黑龍江克山縣加快馬鈴薯產業化發展掠影

  李小平 韓建平 記者侯巍

  2011年9月15日,必定作為縣域經濟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載入克山縣志——14時20分,隨著內燃機車的一聲汽笛長鳴,由36節車廂組成的馬鈴薯營銷專列從克山站啟程,直奔廣州。

  黑龍江馬鈴薯專列的南下,不但比其他省份提早上市半個多月,搶得市場先機,且運費要比公路運輸減少一半,可謂一舉兩得。營銷專列的開通,標志著我省馬鈴薯產業已大踏步地跨出省門,走向全國。

 
省長王憲魁調研馬鈴薯情況。資料圖

  在黑龍江·克山—廣州馬鈴薯營銷專列首發儀式上,省長王憲魁強調:“要進一步轉變觀念,首先研究市場端頭,再研究田間地頭,通過推動馬鈴薯等產業的發展,把大農業做成大品牌、建成大產業。”

  顯然,省長這番話並不單單是對克山講的,但作為“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克山人,既聽得出今後努力的方向,更掂得出“龍頭”肩上的分量。

  半年之內,省長緣何三赴克山?

  克山縣城西郊,有一座看上去並不起眼的院落——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馬鈴薯研究領域,這個其貌不揚的所在卻有著兩個非同凡響的金字招牌——全國唯一的“國家馬鈴薯改良中心”以及“國家種質克山馬鈴薯試管苗庫”。

  記者感到好奇的是,如此重要、如此高端的省屬科研機構為何坐落克山?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單單是克山選擇了馬鈴薯,也是馬鈴薯選擇了克山。”身為克山分院黨委書記的馬鈴薯研究專家盛萬民博士告訴記者,“克山的氣候與馬鈴薯的原產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非常相似,特別適合馬鈴薯種薯的生長,不易導致基因退化。憑借氣候、土質等自然優勢,克山在78年前就設立了馬鈴薯研究機構,我們分院的前身就是1934年建立的原偽滿國立克山農事試驗場。”

  盛萬民介紹,在馬鈴薯研究方面,克山分院具備遺傳育種、種質資源、病毒與脫毒技術、病毒病害檢測與品質分析等多項高端科研能力,曾主持全國馬鈴薯協作研究項目,先後培育推廣馬鈴薯新品種23個,有二十餘項馬鈴薯科研成果通過國家和省級鑒定。他們研發的“克”字號系列種薯在全國的應用面積達三分之一以上;在國內率先研究成功馬鈴薯病毒脫毒技術,並在全國推廣。

  對於這一碩果累累的省屬科研機構,克山人充滿敬意——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他們作出過歷史性貢獻;同時,克山人更為之驕傲——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他們是克山強大的科技靠山。

  


 

  

土豆開花。索久林攝。

  這個優勢可謂人無我有、得天獨厚!

  每天關注“克山新聞”的當地乾部群眾都知道,自去年8月中旬到今年1月中旬,王憲魁省長三次來到克山,就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專題調研、視察和指導。

  作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的糧食作物種類繁多,省長為何對馬鈴薯如此偏愛?全省的馬鈴薯種植區域分布廣泛,省長為何在半年之內三赴克山?

  克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齊紹斌告訴記者:“省長多次強調,要以馬鈴薯產業為切入點,遵循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和科技規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省長想的當然是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盤棋,而克山作為高品質種薯基地,理所當然地應發揮龍頭作用。”他笑著補充道,“下棋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一招走好,滿盤皆活。”

  2011年8月16日,王憲魁省長帶領省政府相關部門第一次來到克山,研究部署加快我省馬鈴薯產業發展工作。這是省長一行此次調研四個目的地的第一站。

  在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會議室,齊齊哈爾市委書記郝會龍主持召開了有克山縣主要領導以及馬鈴薯科研專家、市場建設負責人、龍頭企業負責人、種薯種植大戶等相關方面參加的座談會。

  座談會上,克山縣委書記褚世民的匯報引起省長及省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克山把發展壯大馬鈴薯產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正加緊實施“做強種薯,帶動商品薯和加工薯,三薯同步進入市場”的發展戰略,力爭五年內把克山打造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北方地區最大的馬鈴薯交易市場、東北地區最大的倉儲中心。在具體目標的設定上,五年內要達到年種植馬鈴薯種薯30萬畝、產量110萬噸,實現產值18億元;帶動商品薯和加工薯種植面積80萬畝,產量200萬噸,利用全縣10%的土地創造40%的農業產值。

  對克山縣的馬鈴薯產業發展構想以及實施情況,王憲魁省長給予充分肯定。他進一步強調,現代農業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建設現代大農業,必須打造農業大產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必須提高市場意識和商品意識。作為馬鈴薯種植大省,目前黑龍江省的馬鈴薯產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有很多優勢沒有挖掘出來,“種強銷弱、量大鏈短、質優價不優”的局面尚未改觀,希望克山在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強項上做好表率。他提出,要用抓工業的思路打造農業產業,在生產經營上多算經濟賬,平衡農民、市場和企業之間的利益,讓農民多得實惠。


  一個月後,克山人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省政府召開的馬鈴薯產業新聞發布會宣布,黑龍江省將多措並舉振興馬鈴薯種薯產業,“十二五”期間,全省種薯生產平均年增長率要保持在15%以上,力爭到2015年,全省微型薯生產能力達2億粒以上,種薯面積發展到100萬畝,脫毒種薯擴繁能力達到200萬噸,其中外銷100萬噸。

  克山人不僅從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且感受到了必須快馬加鞭的巨大壓力。

  培育龍頭,樣板顯現示范效應

  對於黑龍江興佳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立濤來說,過去的三年是企業在克山羽化成蝶、凌空展翅的三年。

  坐落於克山縣雙河鄉中心村的興佳薯業,是一家以大興安嶺地區農林科學院為技術依托,集馬鈴薯脫毒種薯科研、繁育、生產、開發於一體的專業公司。令孫立濤和員工們喜出望外的是,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村“兩委”及廣大村民的積極配合下,短短三年時間,公司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已擁有生產用地10 000畝,植物組織培育室2100平方米,高標准防蟲棚網30棟、70 000平方米,種薯儲藏窖11 000平方米,可存種薯16 500噸,並擁有馬鈴薯種、管、收等配套農機具50餘臺(套),大型指針式噴灌設備6套。企業固定資產從創業時的100萬元,猛增到現在的2000多萬元;公司的“立濤”牌、“全面”牌系列種薯已由創業初期的周邊市場輻射,拓展到目前的行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和地區。

  記者前去采訪時,孫立濤不在公司。興佳薯業技術負責人李福告訴記者:“這半年,省長來公司視察兩次,希望我們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多作貢獻。董事長說,企業發展這麼快,不充電不行了,所以種薯栽培剛就緒,他就去北京學習企業管理去了。”

  2011年,興佳薯業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8310畝,種薯單產率達3.7噸,總產實現2.1萬噸。今年,種薯種植突破10 000畝,成為名副其實的馬鈴薯種薯基地。

  對於龍頭企業的扶持,黨委政府究竟該如何作為?雙河鄉黨委副書記李格萍說:“縣委領導反復強調,關鍵是做好服務。鄉黨委提出,決不能把興佳薯業簡單看成一個民營企業,要把它當成改變農民傳統種植習慣、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典型認真對待,在政策傾斜、項目申請、耕地承包等方面給予全力扶持。”

  大產業需要大規模,土地是公司發展的先決條件。為了解決連片種植問題,鄉黨委政府全力以赴幫助興佳薯業進行土地調串。現在興佳薯業承租的土地全部按網格化實施標准化作業,最小的網格200畝,最大的網格超千畝,讓大型農用機械特別是噴灌設備有了用武之地。由於打破了小四輪長期耕作形成的犁底層,地氣透得出,水分滲得進,大機械作業的優勢得以充分顯現——平均畝產原薯2000多公斤,最高畝產達3500多公斤。

  興佳薯業的超常規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致富步伐。中心村的300多農民把土地包給興佳薯業後,一轉身又到公司打工。村民呂波欣把25畝土地轉包給興佳薯業,一年的租金收入近萬元;夫妻倆通過在公司打工,年收入又增加近三萬元。他開心地說:“平時不操心不費力,一年的純收入就是自己種地時的三四倍。”

  在興佳薯業的帶動下,2011年,雙河鄉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主導種植作物。2010年畝均純收入600元,2011年達到700元;尤其是馬鈴薯種薯的繁育收入更讓人刮目相看——2010年畝均純收入2000元,2011年達到2100元。

  興佳薯業是克山馬鈴薯產業龍頭建設的一個樣板,也是一個縮影。

  自2010年起,克山通過科研引領、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舉措,推進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目前已培育出興佳、六豐、鶴翔等七家集試管苗繁育、原種生產、良種倉儲、錯季銷售於一體的全鏈條種薯繁育企業,形成了巨大的牽動效應。2012年,克山共有種植大戶、繁育企業、合作社等經濟主體創辦種薯繁育基地20個、面積7.5萬畝,帶動全縣商品薯種植45萬畝,其中標准化種植33.5萬畝;預計總產量可達130萬噸,其中種薯產量可達24萬噸。

  


  為了保障農戶種植馬鈴薯的標准化、專業化、組織化,克山縣還實行馬鈴薯產業“行政包保”、“科技包保”工程。

  黃雅麗,縣薯辦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馬鈴薯產業“科技保包”工程的實施者之一。進入4月以來,春旱地乾,每天她都要到種植大戶黃玉剛的馬鈴薯種植區探查薯苗的生長情況。

  “我們科技保包人員都分別跟縣政府和種植大戶簽訂了責任狀,完成任務有獎,完不成任務受罰。”黃雅麗介紹,克山縣將基地建設、良種培育作為發展馬鈴薯產業的“第一車間”——選育不同加工企業所需要的不同品種的優質馬鈴薯,實現專業化種植。目前我國種薯年需求量可達1200萬噸左右,而脫毒種薯是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馬鈴薯種植新技術。2012年,克山縣計劃定植脫毒試管苗5000萬株,繁育原原種2億粒,繁育原種10萬噸。

  黃玉剛說,自己手裡的5000餘畝土地已經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標准化、科學化種植。

  市場建設,倉儲、營銷齊頭並進

  2012年1月17日,是農歷的臘月二十四,為調研冬季設施蔬菜生產、儲備和供應等問題,王憲魁省長又一次來到克山。

  在雙河鄉興佳薯業,王憲魁省長實地考察了儲藏窖的建設使用情況。雖然室外溫度已降到零下近三十攝氏度,但儲藏窖的溫度卻保持在1~4攝氏度,特別適合馬鈴薯的儲藏。七米多高的大窖內,整齊擺放的馬鈴薯袋形似小山,十分壯觀。省長一邊查看馬鈴薯的儲藏情況,一邊詢問收購價格和市場行情。

  興佳薯業董事長孫立濤介紹說,去年公司共儲藏了5000噸馬鈴薯,商品薯0.35元一斤收購,現在的價格是一斤0.50元,種薯的價格還要更高一些。如果儲存到春季銷售,預計還會有每噸400元的收益。預計今年可實現窖儲增值200萬元。

  王憲魁省長鼓勵孫立濤繼續總結經驗,完善窖儲設施,節約成本,減少損耗;同時,要打好時間差,研究在夏秋季節儲存瓜果、蔬菜等,把儲藏窖綜合利用起來,增加更多收入。他還對隨行的克山縣委、縣政府領導強調,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拓展市場需求,加快由“產供銷”向“銷供產”相結合轉變,進一步搞好產銷對接,把農民培育引導成市場主體,直面市場進行生產銷售,真正實現增產增收。

  在隨後召開的縣委常委會上,縣委書記褚世民提出,要按照王憲魁省長提出的要求,加快實現觀念轉變,強力推進市場建設。

  進入6月以來,住在克山縣城南端的居民發現,正在加緊建設的昆豐馬鈴薯交易市場幾乎一天一個樣。這個投資3.15億元、佔地10.5萬平方米的市場配有交易大廳、氣調貯藏庫、生產加工車間和鐵路專用線等設施。項目建成後,可實現年交易馬鈴薯500萬噸、倉儲10萬噸、加工10萬噸,將成為我省乃至北方地區的主要馬鈴薯集散地。

  “這回可妥了!”古城鎮國興村黨支部書記張軍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們村有幾十年的馬鈴薯種植史,但每年都要為銷路犯愁,“省長在克山調研時說,農民兄弟辛辛苦苦種植的馬鈴薯,運到終端市場纔能賺到錢。這話說到了我們的心坎裡。現在交易市場等於建在了家門口,省了多少心、省了多少事啊!”

  為幫助農戶解決馬鈴薯銷售問題,自2010年起,克山縣抽調十幾名副縣級以上領導組成“克山馬鈴薯推介組”,圍繞“立足全省、面向全國”的市場定位,從“種薯之鄉”、“品種原產地”、“綠色有機食品認證”三個層面切入,先後到遼寧、山東、河北、河南、內蒙古、湖北、廣東等地進行產品推介,建立了穩固的銷售市場。同時,組織全縣一百多個馬鈴薯種植和銷售大戶建立營銷網絡,對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分片區展開營銷,避免本地域的惡性同業競爭。

  張軍告訴記者,他就是這百人營銷團隊中的一員。“去年10月,許多省份的馬鈴薯嚴重滯銷,但在這之前,咱克山的馬鈴薯不但銷售一空,而且賣了個好價。那些日子,甚至有吉林、遼寧的商家把馬鈴薯運到克山來銷售。”

  市場開拓大大促進了以銷定產。2011年,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了2000畝馬鈴薯,社員平均每畝分紅500多元。今年年初,由於“銷”字當先,提前與南方一些省份簽下了訂單,馬鈴薯種植猛增至兩萬畝。

  克山縣馬鈴薯辦公室副主任王子順介紹,2011年以來,全縣共建設千噸以上大型倉儲窖22座、10萬平方米,今年春季錯季銷售優質馬鈴薯20萬噸,直接增值8000萬元。隨著克山馬鈴薯專列的開通、昆豐市場的建設,由“產供銷”向“銷供產”相結合轉變的步伐正在加快。


  深化加工,加速實現過腹增值

  產業化是提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帶動農民增收的有力引擎。隨著馬鈴薯產業的提檔昇級,馬鈴薯深加工也就成為克山的必然選擇——這是“‘三薯’同步進入市場”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

  有資料顯示,世界馬鈴薯年人均消費量達28公斤,而我國年人均消費量目前只有14公斤,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除了做菜、炸薯條、薯片等較為常見的消費途徑外,馬鈴薯還被廣泛應用於醫藥、紡織、印染、造紙、鑄造、精細加工和生態環保等領域。

  也有研究表明,在水利等設施配套的前提下,馬鈴薯純效益每畝1000元左右,而經過深加工後,其增值空間可達原值的10至20倍。據權威機構測算,國內馬鈴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需求量達到80萬噸以上,並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薯產業深加工的發展空間巨大。

  在這一背景下,克山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研、籌劃、論證,積極招商引資,扶持馬鈴薯加工企業發展。2012年,克山成功引進星克(香港)集團,投資13億港幣興建50萬噸馬鈴薯工業園項目,使全縣馬鈴薯年加工能力達到110萬噸,既可解決銷售難的問題,又可通過加工轉化帶動加工薯種植面積30萬畝,拉動薯產業增效2億元。星克公司堅持高起點定位,引進國際先進設備和生產技術,從事馬鈴薯精淀粉、土豆泥、馬鈴薯蛋白和膳食纖維加工項目。

  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同時,本著“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大力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先進設備、技術和工藝,加大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力度,使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先期引入的沃華公司通過技改昇級,新上精淀粉、粉皮粉絲、污水處理、薯渣生物飼料加工和汁水蛋白提取項目,年加工能力由10萬噸提高到30萬噸。

  北大荒薯業通過技改昇級,新上萬噸變性淀粉加工項目,年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

  克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光耀告訴記者,在《克山縣發展馬鈴薯產業五年規劃(2011-2015)》和《克山縣專用薯產業發展五年規劃(2012-2016)》中,縣委縣政府提出,要加快推動全縣馬鈴薯加工企業的重組和整合,推動企業優化和提檔昇級,打造區域內馬鈴薯精深加工的“航空母艦”。

  在縣委書記褚世民的辦公室,記者同他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采訪和交流。其間,記者問他這樣一個問題:“省長在半年之內三赴克山,作為‘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縣委書記,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褚世民笑著說:“時不我待,大乾快上!”

  記者不禁聯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詩詞:“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