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訊 “哈市大街小巷的人行道都是不透水的混凝土基礎,雨水只能在路面上匯成一條條‘小河’向下水道流,加劇了城市內澇。”針對哈市內澇問題,相關專家指出,硬化後的路面雖可提高使用壽命,但缺點也很明顯。哈市規劃局原局長張相漢建議,新建、改造的人行道在沒有停車需要的路段應多用透水混凝土基礎,減輕城市排水壓力。哈市有關部門表示,試點後將在部分非停車路段推廣使用。
混凝土基礎10年不壞
前些年,哈市人行道的基礎一般采用沙土,夯實後鋪上一層步道板。由於基礎較軟經常下沈或塌陷,步道板也隨之凸凹不平,影響行人通行,同時維修成本提高,有的路段甚至年年需要維修。
近年來哈市建設部門要求新建、改造人行道時,人行步道板基層鋪設大於1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然後再鋪步道板,采用混凝土基礎的人行道大大提高了使用壽命。
記者日前在香坊區公濱路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對人行道進行改造。施工人員表示,這裡的人行道基礎采用了混凝土基礎,厚度為20厘米,建好後一般10年不需要大規模維修。
目前,哈市絕大多數人行道和廣場基礎都已實現硬鋪裝。
地表水難滲透道路易積水
人行道基礎硬化後雖然很結實,但鋪裝材質的不透氣使地面的下滲能力大幅減弱,阻隔了地表水直接滲透到地下土層。
強降雨天氣出現時,雨水無法滲透硬鋪裝進入地下土層,只能通過排水井流走,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一旦出現暴雨天氣,城市中就易出現積水情況。下中小雨時,雖然沒有大面積積水,但是人行道上還有很多水無法下滲,長時間留在路面上等待自然揮發。
無法滲入到地下的雨水在流向下水井的過程中,還會帶走路面的一些沙礫、淤泥、廢棄物等。雨水夾雜著沙礫、淤泥等流進下水管道,也加重了排水管道的負擔,很容易出現管道堵塞等情況。因此,雨季時城市的排水系統壓力就會增加,低窪處的路面就極易出現積水情況。
在建友誼公園已用透水材料
哈爾濱規劃局原局長張相漢表示,哈市目前多數人行道都采用了硬鋪裝形式,滲水性能較差。
他說,曾有人做過研究,通常情況下應有約一半降水滲入地表變成地下水,一半排入河道和下水道。如果是在硬化路面的封閉地表條件下,只有10%左右的降水能滲入地下。
“人行道使用混凝土基礎主要是提高人行道的強度。”張相漢表示,現在透水混凝土的強度雖達不到停車要求,但透水混凝土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完全可以滿足行人通行的需要。
他建議,日後有關部門在新建、改造人行道時,在非停車路段應選用透水性材料,這樣不僅可提高排水能力,還可提高樹木成活率。
記者從哈市建設部門了解到,近幾年哈市在城市建設中已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一些廣場、人行道開始使用透水混凝土。正在建設中的友誼公園其中部分道路基礎就選用了透水材料進行鋪裝。這種透水混凝土主要材料為砂卵石,因為不含沙子,結構中有蜂窩狀孔隙。因水流可以通過這些孔隙,所以透水、透氣效果好。雖然目前使用面積小成本偏高,但如果大面積使用成本就會降低。
哈市建設部門和道橋部門均表示,將在多個地點進行實驗,成功後將在部分非停車路段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