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北菜南運』打通牡丹江市蔬菜銷售新渠道
2012-08-14 08:54:16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張啟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4日訊 向東?還是向南?這或許是今年我市蔬菜產業需要回答的一道選擇題。

  來自市農委的統計顯示,今年,作為全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的蔬菜種植面積達37萬畝,比去年增加0.8萬畝。但在蔬菜銷售上,一邊是菜農對辦理蔬菜自產證的“不感冒”,一邊是全市蔬菜對俄出口規模逐年趨穩,面對大量需要外銷的優質蔬菜,我市眾多菜農和合作社開始選擇“向南方”--“北菜南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青睞和重視。

  “北菜南運”能否成為蔬菜銷售的新渠道,創建一批具有牡丹江特色的綠色蔬菜品牌,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道需要對現有蔬菜產業品牌建設、渠道完善和結構調整進行反思的綜合題目。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供需雙方的共同所求

  8月11日,深圳市南山區的一家東北菜館生意火爆,老板趙成龍卻愁眉不展。2003年,趙成龍一家從寧安搬到了深圳,開起了這家不算大的東北菜館。憑借來自東北的新鮮蔬菜以及純正的東北風味,幾年下來,店裡的生意越來越火,可他的煩心事也多了起來。

  “咱不愁別的,沒有地道的東北菜,怎麼也做不出那個東北味兒來。”趙成龍告訴記者,以前,他家的東北菜都是跑長途汽車的親戚幫著從東北捎帶到深圳的。生意一般時,菜還夠用。現在,來他家吃飯的東北人越來越多,每周靠親戚幫帶的蔬菜根本不夠用。“在深圳也能買到東北蔬菜,但是太貴了。一根洗乾淨的旱黃瓜,能賣到10元錢。”趙成龍一臉無奈地說。

  同日,海林蔬菜村村民馬文濤正在認真地看著工人們在給西紅柿和油豆角打包裝箱,這些蔬菜即將發往南京和上海。“今年我做‘北菜南運’的數量,明顯超過了對俄蔬菜出口。”馬文濤是當地遠近知名的蔬菜外銷代理商。他告訴記者,近兩年,他已累計組織外銷蔬菜1000萬公斤,其中三分之二銷往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北菜南運”的收益強於對俄出口,這使他決定今後將更多的精力投向國內市場。

  據了解,過去,我市蔬菜除了本地銷售,主要出口到俄、日等國,其中又以俄遠東地區為最大市場。但是近些年,隨著境外農業的不斷發展,我市農民在俄承包土地種菜面積已經超過了30萬畝,俄羅斯市場已經基本飽和。面對日益嚴峻的對俄蔬菜出口形勢,我市越來越多的蔬菜種植與銷售大戶做出了“向南看”的選擇。

  “北菜南運”逐漸昇溫

  馬文濤所說的“北菜南運”,是我國蔬菜生產和銷售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6月和9月北方蔬菜集中上市之際,正值南方蔬菜淡季,存在巨大的市場“真空”,利用這一時間差進行銷售,逐漸成為了北方各蔬菜產業大市的重要布局對象。據了解,2011年,我市外銷蔬菜已佔到了全市蔬菜總產量的20%。

  “上海有上千萬人口,一人一年吃我一個西紅柿,數量不得了!”對於我市外向型蔬菜種植而言,“北菜南運”究竟有著怎樣的吸引力?竇乃興用這樣略顯誇張的設想回答了記者的疑問。這位醉心蔬菜產業30年的帶頭人說,“北菜南運”與蔬菜對俄出口相比較,兩者利潤基本持平,但我國南方城市人口數量遠大於俄遠東地區,二者對於蔬菜的市場需求遠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這給我市蔬菜產業帶來了無限商機。

  也正是受到南方市場吸引,寧安市石岩鎮東和村的圓蔥種植大戶姜雲峰與合伙人手中的3萬多噸圓蔥,全部轉向銷往了南方省市。“雖然近些年對俄出口受阻損失不小,但卻因此開拓了較為暢通的新渠道。”姜雲峰說。

  “實際上,要走好‘北菜南運’這條大路,還需對我市蔬菜產業鏈條加以完善。”我市農業經濟專家表示,目前我市蔬菜產業外銷市場缺乏主渠道,能夠形成品牌效應的蔬菜不多,質量、標准和價格尚難以統一,這些使得蔬菜產品銷售缺乏保障,競爭能力不足,直接影響了“北菜南運”的進一步發展。

  多措並舉打造“綠色通道”

  “實際上,關於‘北菜南運’的擔懮,反映出了我市蔬菜產業在開拓市場能力上的共性問題。”對此,市農委總農藝師趙普昌表示,依托現有優勢,我市應在蔬菜產業發展中突出“品牌”、“渠道”、“結構”三大關鍵點,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實現“入超”、“出口”以及“南運”的左右逢源。

  品牌建設方面,以海林蔬菜村為例,近些年,蔬菜村西紅柿等作物對俄出口受到的影響比較有限,其中的秘密在於這個村對俄出口已形成了品牌,品種、規格、質量實現了統一,在俄市場已較為穩定。與此同時,蔬菜村的品牌蔬菜也在“北菜南運”中逐漸打開了市場,加之“寒地黑土”所代表的蔬菜品質近年來得到了南方市場的追捧,“不愁賣”的笑容也就洋溢在了村民們的臉上。

  “渠道建設是拓寬市場的關鍵。”專家介紹說,不論出口還是“北菜南運”,市場競爭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是激烈程度不同而已,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批經得起考驗的市場渠道。而在發展渠道的背後,實際上是對我市蔬菜產業組織化乃至產業化昇級的要求,只有加強農民合作社等組織化建設,纔能實現蔬菜生產與銷售的無縫連接,使產銷對路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進一步提昇我市的蔬菜產業化水平,建立發展起若乾內外互通的戰略性銷售企業,以及提高附加值的蔬菜深加工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從而使我市蔬菜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對比品牌與渠道建設,結構調整則更需要政府加以引導。”有農業專家認為,我市發展蔬菜產業、增加菜農收入的根本出路在於開拓域外市場,進一步調整蔬菜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棚室設施農業。然而,隨著建棚成本的不斷上昇,農民投資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這就需要政府使用財稅手段,通過直接補貼或撬動融資加以扶持。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