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森工林區12萬人走出大山 生態大移民還綠黑龍江
2012-08-15 09:24:1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春傑 孫景輝 趙輝 馬一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15日訊 到『十二五』末,我省森工林區將全部完成188個林場(所)的撤並工作,12萬人將走出大山還綠於林還林於生態

  『天保工程』以來,我省森工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4.3%,森林資源面積、蓄積量實現雙增長,森林生態功能得到快速恢復。

  2011年我省糧食產量首次突破千億斤大關,國有林區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成為根本保證之一。

  2012年從西南到東北自然災害頻出,京津遼洪水泛濫而黑龍江無恙,大森林又一次充分發揮了保障功能。

  一方面,木材采伐量逐年調減,到明年將全面停止主伐,保有了現有森林資源;另一方面,森林撫育不斷加強,造林面積連年遞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2010年起,我省森工林區在1009萬公頃施業區內啟動《整合撤並林場(所)實施意見》,全面實施『生態移民』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大量削減了人在森林中的生產、生活活動,從根本上減輕了人類活動對森林生態環境的破壞。

  支持『國家重要森林生態屏障』建設,重新選擇生存方式

  撤並前,我省森工林區共有627個林場(所)。一些小林場(所)位置偏遠分散、規模小、條件差、管理難、浪費嚴重,如果按每戶年燒木柴8立方米計算,最小的林場百戶人家每年將燒掉木材800立方米,對森林的破壞日益凸顯。

  為減少人為活動對資源的破壞,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流動,改善山上職工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2010年5月,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穩步推進,確保林區社會穩定為原則,充分考慮移民的一技之長;充分考慮移民的未來發展;充分考慮移民的個人意願;充分考慮移民的個體差異的以人為本的《整合撤並林場(所)實施意見》,全面啟動。

  要告別一把草、一塊磚、一捧泥親手建起一住就是幾十年的家;要扔掉伐木、種地、『采菊東籬下』熟悉又習慣的生活;要以『耄耋』、『知天命』、『不惑』、『而立』的年齡再去適應陌生的生存環境。不捨和無措,深深地困擾著撤並林場(所)的移民職工群眾。樺南林業局黨委副書記韓建軍說:『動員時走進一家乾淨利索的小磚房,瞧人那日子過得我都捨不得動員他們搬家。可睡到下半夜,我被凍醒了,土炕前半夜烙人後半夜拔涼。這一凍,把我那點惋惜全凍沒了。說啥也得把他們搬下山!這居住條件也太差了!』

  兩年來,經過努力,全林區共完成99個林場(所)的撤並任務,生態移民1.63萬戶、4.4萬人,撤並林場(所)佔規劃總數的52.6%。

  產業成型項目開花,林業職工重新找到人生定位

  讓職工下山,就得提供就業保障。本著這一原則,通北林業局在營林生產、木材生產、森林防火、森林管護、新產業項目上,一律優先安排搬遷職工;對需要貸款發展的,優先解決不說還追加2%的貼息,再扶持3年。

  原八二農場養豬戶寧光勇,搬入冰趟子中心林場後,不僅得到了10萬元貸款,還得到了250平方米的豬捨,飼養的生豬由原來200頭增加到300頭,收入大幅提高。到2011年末,通北林業局搬遷戶年人均收入實現2.2萬元,較搬遷前人均增收7000元。

  樺南林業局以『撤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把整合撤並與產業發展、經濟轉型、生態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不僅為撤並林場裡的種植戶蓋起了『農時房』方便生產,還發展新興產業安置職工就業。兩年內3個林場(所)1個農場777戶1936人順利撤並。

  原七星林場的丁國志,下山後經營建材生意,生活漸漸富裕了,他的大山情結卻越來越濃。於是,他把建材商店交給妻子和女兒打理,自己又回到山上,當起了七星森林資源管護員,守護起讓他魂牽夢繞的那片綠色。

  清河林業局在撤並中把城鎮化作為拉動經濟、帶動就業的載體,通過就業孵化基地、發放小額貸款等政策,鼓勵職工群眾大力發展城鎮個體工商業。

  原東輝林場的董雅傑,搬到山下後開了一家山貨專賣店,年純收入5萬多,一家人的生活狀況明顯改善。她說:『日子過得很舒心,住房、上學、養老、醫療,啥都不用操心了。』

  共享改革成果,提高生態移民生活質量

  正像董雅傑說的那樣,清河林業局積極投資,建起了購物中心、農貿市場和商服功能區,為撤並搬遷的職工群眾走出深山提供了『住有所居、業有所就、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生活環境。

  樺南林業局實施空間轉移戰略,把不適宜人居的七星、先鋒林場遷移撤並到生產、生活較好的中心林場(大肚川經營所),在這裡規劃建起了旅游接待區,實現了自來水入戶率、污水集中排放率、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集中供熱率、林場主乾道硬化率全部達到100%。既遏制了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乾擾和破壞,又快速提高了生態移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原七星林場特困戶王樹臣患心髒病,妻子癱瘓,家庭生活十分艱難。撤並時,樺南林業局為他提供了廉租房,並安置在一樓。到了山下,王樹臣領妻子就近到樺林醫院治療。王樹臣感慨萬千:『生活改善了,媳婦的病見好了,這可是我在山上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伊春林管局按照山上向山下、林業局向中心城區『兩個集中』的原則,根據居住生態、出行便捷、就業充分、看病放心、上學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樂、服務均衡的標准,制定了保障性住房、社會保障扶助和創業、再就業等相關優惠政策,出臺了撤並林場(所)職工搬遷補貼政策。截至去年底,共有27個林場(所)撤並搬遷到位,撤銷19個林場(所)機構,總計搬遷5638戶,另有1877戶簽訂了搬遷協議,到2012年底,還將有28個林場(所)完成撤並搬遷。

  到『十二五』末,我省森工林區將全部完成188個林場(所)的撤並工作,12萬人將全部走出大山,還綠於林、還林於生態。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