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塌陷大坑回填完畢 被撤離居民陸續返家(圖)
2012-08-16 07:35:52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王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與遼陽街垂直的郵政街上另一塌陷深坑。兩坑相距不遠。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遼陽街90塌陷處,位於一家食雜店門口。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東北網8月16日訊截至15日16時,因路面塌陷被撤離的遼陽街90號、65號兩樓的居民接到通知,陸續返家。17時,記者從組織回填的哈爾濱市建委獲悉,目前郵政街交通已恢復,遼陽街正在維修地下管線,將視維修情況適時恢復交通。

  14日夜,隨著4名墜落者被陸續發現救出後,從當夜22時30分開始,哈爾濱市建委開始組織對塌陷處進行回填和污水管線修復工程。


 

  

遼陽街90塌陷處,位於一家食雜店門口,各方救援力量在現場集結。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遼陽街90號塌陷處回填施工正在進行。東北網記者陳靜攝

  昨日11時許,記者來到東大直街與遼陽街交口處看到,遼陽街的交通仍然封閉,遼陽街90號樓、65號樓外依然設立隔離線,民警、城管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大型運沙貨車、鏟車和數十名道路搶修人員正在塌陷處緊張施工,對大坑進行了整體回填、夯實作業。隨著回填逐漸至路面高度,大貨車又運來整車的碎石鋪墊到上面。直到13時15分,整個塌陷處路面基本平整,重型鏟車在回填處來回夯實、碾壓。

  在搶修人員緊急施工期間,90號樓、65號樓的居民院內不時有居民送出整箱的礦泉水,讓搶修人員解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昨日被撤離的部分居民在上午陸續返回,在兩個樓的居民院內活動,但與塌陷處相鄰的幾家門市店鋪全部關閉。同時,院內有大量城管隊員、社區乾部在庭院內各單元門外堅守,還未讓群眾返家。一名昨夜在69中學安置過夜的市民徐大姐告訴記者,她11點多回遼陽街看看情況,今早還在安置點吃了免費提供的早點。目前,一些居民就在院內聊天、玩牌,情緒都十分穩定。


  20名消防官兵地下艱苦救援

  淤泥裡半跪半爬救出被困者

  哈爾濱新聞網記者劉旭

  14日傍晚,南崗區遼陽街90號門前地面發生坍塌,消防官兵在第一時間搜救了落入坑中的4名人員。當被困者被成功救出後,圍觀居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與地面焦急的等待相比,地下的工作布滿危機,20名消防官兵的生命安全時刻面臨嚴峻的考驗。昨日,記者走近這群實施救援的消防官兵,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地下救援場景。

  人防通道一片漆黑

  南崗消防大隊大隊長孫曉明告訴記者,第一梯隊6名救援人員先下去探明情況,可剛到地下就發現沒有信號。走了幾十米之後,燈光就沒有了,救援人員舉著手電筒和照明燈繼續前行。通道內潮氣很大,上方不斷滴下涼水。發現被困人員後,他們向後方黑暗處大喊:“發現人了,快派人增援,需要擔架!”第二梯隊7名救援人員半路聽到前方傳來的訊息,也邊走邊喊將訊息傳回大部隊。一個負擔被困者的擔架需要7至8個人抬,戰士們已然筋疲力盡。他們有的舉著、有的抬著,一邊喊著號子,一邊人梯接力倒手休息。

  幾百米的艱難路,孫曉明著實感到生死只在一瞬間。人防通道的電源插排與水面不足半掌的距離,電纜箱掛在牆上,粗細不一的電纜垂在水裡、泥裡。通道的兩側有很多排水井,由於被淤泥掩蓋,誰也不知道哪一腳會踩進去。戰士們一字前行確保安全。孫曉明說:“能安全救人出來,真的很幸運。”

  淤泥最深沒到大腿根

  據市消防支隊特勤大隊副大隊長徐志勇介紹,他從一曼街入口進入人防工程100餘米左右看到地面有水,再往前走200餘米看到了泥。泥沒過腳脖後,路就愈發難走,腳和腿插在冰冷的泥裡,再拔出來時,鞋已經找不到了。泥越來越深,為減少受力面積,光著腳的戰士們索性跪在泥裡匍匐前行。直到找到被困人員,泥已沒過了他們的大腿根部。

  徐志勇說,從人防入口到發現被困者的400餘米距離,他們走了16分鍾。救人返回時,消防官兵為了不影響營救進度,脫下了沈重的救援褲,只穿著短褲在泥中跋涉。回到地面時,他們一個個渾身濕透,臉上、身上全是泥,腳上紮了密密麻麻的口子。在厚厚的泥上面約有20公分深的水,半跪半爬的戰士們體力嚴重透支。返回的路,他們用了20分鍾。

  用胸膛溫暖被救嬰兒

  特勤大隊戰斗一班班長王日廣衝在前方,第一個發現了被困者。據王日廣講,看到一個被包裹著的嬰兒,一條腿還在泥裡埋著,他特別激動。與此同時,他還發現了靠在牆邊的老太太。小孩的上身在動,還哭了兩聲。由於不清楚老太太的傷勢如何不敢亂動,王日廣決定先救小孩,他安慰老太太說:“你別著急,我先救小孩。”老太太回答:“行,你去救小孩吧。”於是,王日廣用手扒開泥,抱出孩子。他走出20餘米後,將孩子交給支隊副參謀長李洪濱,兩人互相攙扶著走出人防通道,將孩子成功救出。

  返回的路上,李洪濱感受到懷裡的嬰兒不停地打著寒戰,便將嬰兒靠近胸口,一路不間斷地輕聲呢喃:“孩子,別怕,叔叔帶你出去。”也許是感受到胸膛的溫暖,也許是聽到了愛的召喚,嬰兒不再發抖,呼吸也漸漸平緩。

  支隊戰訓科科長孫大鵬告訴記者,他當了21年兵,這個嬰兒是他們營救的年齡最小的被困者。

  看見救援者老太說“冷”

  徐志勇告訴記者,發現被困者的地方距離事故現場不遠,他看見一個老太太靠在牆上,身體陷在泥中,頭部露在外面神志清醒,一口口捯氣兒。見到救援人員後,她說了一聲“冷!”徐志勇用泥土旁的清水給老太太清理了口鼻,再用衣袖給她擦了擦臉。在距離老太太不遠處,斜躺著一個人,頭部插在泥裡。一個被包得嚴嚴實實的嬰兒躺在她的肚子上。遠處的第四名被困者完全陷在泥中,已失去了生命體征。

  “這是我近年見過最大的塌方救援。”曾參與過汶川地震救援的徐志勇說,淤泥最易灌進人口鼻造成窒息,其危害程度如同小型的泥石流。遇到塌方時,人在可能的情況下要拽住附近的物體,如柏油路塊、大塊木板或樹枝,避免被淤泥或濕土掩埋窒息。

  長時間陷在冰冷泥裡

  一戰士腿內鋼板折了

  哈爾濱新聞網訊(記者劉旭)南崗消防中隊中隊長蘇遠在成功救出3名被困者之後,受傷倒在了救援現場。昨日,記者在哈醫大一院骨外科病房見到了蘇遠,他的傷勢好轉,走路有點跛,留院觀察一段時間即能返回工作崗位。

  據了解,蘇遠前年做過腿部手術,這次救援中由於雙腿長時間陷在冰冷的泥裡,他的舊傷復發,右小腿裡鋼板折了。這個救人無數、韌帶撕裂都沒喊過痛的漢子支橕不住了。在救出第三個被困者的路上,他的雙腿抽筋,爬到地面後被送進了哈醫大一院ICU病房進行救治。“救援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我們一直用雙手挖人,聽到前方喊‘有人’時,我太高興了。”蘇遠告訴記者,跟他一起進去的攻堅組隊員多是“90後”,年紀輕輕的李雙陽聽到被困者說冷,立即脫下自己的衣服給被困者穿上,並緊緊摟在懷裡。

  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在救援結束後,泥人一般的他們互相拍著肩膀,齜著白牙笑得欣慰。昨日11時許,記者來到東大直街與遼陽街交口處看到,遼陽街的交通仍然封閉,遼陽街90號樓、65號樓外依然設立隔離線,民警、城管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大型運沙貨車、鏟車和數十名道路搶修人員正在塌陷處緊張施工,對大坑進行了整體回填、夯實作業。隨著回填逐漸至路面高度,大貨車又運來整車的碎石鋪墊到上面。直到13時15分,整個塌陷處路面基本平整,重型鏟車在回填處來回夯實、碾壓。

  在搶修人員緊急施工期間,90號樓、65號樓的居民院內不時有居民送出整箱的礦泉水,讓搶修人員解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昨日被撤離的部分居民在上午陸續返回,在兩個樓的居民院內活動,但與塌陷處相鄰的幾家門市店鋪全部關閉。同時,院內有大量城管隊員、社區乾部在庭院內各單元門外堅守,還未讓群眾返家。一名昨夜在69中學安置過夜的市民徐大姐告訴記者,她11點多回遼陽街看看情況,今早還在安置點吃了免費提供的早點。目前,一些居民就在院內聊天、玩牌,情緒都十分穩定。昨日11時許,記者來到東大直街與遼陽街交口處看到,遼陽街的交通仍然封閉,遼陽街90號樓、65號樓外依然設立隔離線,民警、城管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大型運沙貨車、鏟車和數十名道路搶修人員正在塌陷處緊張施工,對大坑進行了整體回填、夯實作業。隨著回填逐漸至路面高度,大貨車又運來整車的碎石鋪墊到上面。直到13時15分,整個塌陷處路面基本平整,重型鏟車在回填處來回夯實、碾壓。

  在搶修人員緊急施工期間,90號樓、65號樓的居民院內不時有居民送出整箱的礦泉水,讓搶修人員解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昨日被撤離的部分居民在上午陸續返回,在兩個樓的居民院內活動,但與塌陷處相鄰的幾家門市店鋪全部關閉。同時,院內有大量城管隊員、社區乾部在庭院內各單元門外堅守,還未讓群眾返家。一名昨夜在69中學安置過夜的市民徐大姐告訴記者,她11點多回遼陽街看看情況,今早還在安置點吃了免費提供的早點。目前,一些居民就在院內聊天、玩牌,情緒都十分穩定。

責任編輯: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