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第31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昨圓滿落幕
2012-08-16 14:01:3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陰祖峰 劉陽洋 劉玉璽 張大巍 陳南 韓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6日訊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就像是哈爾濱的節日,每個家鄉人都透露著驕傲和自豪感!”首次在哈舉行個人第十場獨唱音樂會的“哈爾濱女兒”、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說,她從小就被這座城市的音樂氛圍所熏陶,更一直向往著在“哈夏”的舞臺歌唱。的確,夏日的哈爾濱,輕歌曼舞,花團錦簇,劇場內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劇場外的歡呼一聲響過一聲。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舞臺早已從劇場延伸到廣場,又從廣場進入到居民社區。如今,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對於冰城的市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次音樂盛會,更是兩年一次的盛大節日。

  今年“哈夏”,城中處處皆歌聲,群眾文化活動的數量和規模都創造了歷史新高。記者從市群眾藝術館了解到,本屆哈夏音樂會組織、開展了“相約哈夏·激情放歌”大型廣場文藝演出、“音樂之都·百姓大舞臺”群文展演、第七屆好歌大家唱比賽、第三屆“歡樂社區”藝術節、群眾文化活動成果圖片展等11項活動,共推出約340場精彩紛呈、類型各異的群文演出大餐。

  哈爾濱是一座每百人就擁有一架鋼琴的愛樂之城,這裡的人們熱愛歌唱、熱愛生活,他們對哈夏音樂會有著廣泛的參與熱情。在12日舉行的“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歌”原創歌曲明星演唱會暨第七屆“好歌大家唱”大賽頒獎晚會上,不僅演唱的歌曲是普通市民的原創作品,甚至連表演者也全都是咱老百姓,真正實現了“大家唱好歌”。在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撫順社區居民楊建赤說:“像我們這樣的業餘歌手,很少有機會和條件登上這樣高雅的舞臺。‘哈夏’把群眾中優秀的歌手匯集起來,通過‘好歌大家唱’這個舞臺發揮他們的作用,使哈爾濱的群眾文化得以發展,我覺得非常好!”


 

  這就是哈爾濱人對音樂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也正是這種熱愛與追求,讓“哈夏”的舞臺越來越大、越來越美。可以說,“哈夏”為廣大市民搭起了舞臺,市民則為“哈夏”盡情放歌。有了“哈夏”,音樂得以在哈爾濱生根,有了熱愛音樂的老百姓,“哈夏”纔會誕生、發展,並愈加穩健。

  哈夏:是音樂也是文化

  哈夏音樂會創辦於1961年,是中國舉辦時間最長、屆次最多的音樂盛事。從一個地方性的群眾文化活動,成長為專業化、國家級的音樂盛會,哈爾濱之夏走過了51年的音樂歷程,如今更開始向國際化轉變。

  奧地利默庫爾交響樂團、法國舞神舞蹈團、加拿大阿森納劇團、韓國男寺堂藝術團、日本新潟木屐舞蹈團、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柳德米拉·瑪果梅多娃、俄羅斯手風琴大師尤裡·希什金……多國的藝術家在本屆哈夏音樂會的舞臺上盡情揮灑著藝術的最大魅力。“國際化”作為本屆哈夏音樂會最突出的特色,體現在參演國家和音樂形式的增加豐富:來自美國、法國、奧地利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團(組)的專場演出,來自日、韓等外籍專業團隊組成的國際音樂狂歡大巡游,10餘個國家參與的國際手風琴藝術周,而首次采用中英文雙語主持的開幕式更在超過50家歐洲主流媒體進行了轉播——哈夏音樂會適時而變,調整國際化坐標,給傳統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創造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從1961年至今,“哈夏”兩個字深深植根於千百萬哈爾濱人心中,以她不變的初衷,凝練成這座城市精神的音符。從藝53年首次在哈舉行演唱會的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哈夏’情感一直情牽我回家演唱,我將和我的學生一起為‘哈夏’歌唱,向生我養我的故鄉和親人,表達我摯愛的情感……希望大家珍愛、扶持、支持‘哈夏’,讓這個品牌能夠源遠流長。”

  在2011年發布的《哈爾濱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上,“加快開發消夏文化旅游”被列入“總體布局與發展重點”中。今年,哈爾濱突破性地將夏季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推出“迷人的哈爾濱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動,“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與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一樣,成為推動我市消夏文化旅游快速發展的主引擎。由此,“哈夏”的內涵和外延得以全面擴大,“冰城夏都”的文化底蘊愈見顯著。

  城市:是舞臺也是秀場

  樂舞音飛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讓哈爾濱的夏天和冬天一樣充滿魅力,同樣也讓哈爾濱的美名傳遍神州內外。來自華北油田的趙先生表示,從前對“哈夏”只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次來到哈爾濱纔知道,哈爾濱是個名副其實的“音樂之城”。趙先生說,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這一點從哈爾濱人身上就有體現,“哈爾濱人的整體素質很高,城市建設得也很漂亮,這是一座文明的城市,每個人都那麼熱情,我喜歡這座城市。”

  走過半個世紀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傳承了這座城市的藝術氣息和文化氛圍。2010年,聯合國授予哈爾濱“音樂之城”的稱號,不僅是對哈爾濱的一種定位,更是對哈爾濱近百年來藝術積淀的一種肯定。對於“音樂之城”的美譽,前來參加哈夏演出的演員們更是感觸良多。中央芭蕾舞團此次攜羅蘭·佩蒂經典芭蕾劇目《卡門》和《阿萊城姑娘》來到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阿》劇中飾演弗萊德的青年演員馬曉東說,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哈爾濱參加演出了:“哈爾濱文化氛圍之好我在兩年前就體會到了,因為這裡有許多各種形式的文藝演出。哈爾濱人民的熱情很高,而且觀眾集體欣賞水平也很高。”

  走過31屆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展示了這座城市對文化的不懈追求,更綻放了它開放包容、時尚活力的城市內涵。2011年,由新浪網城市頻道獨家發布的《2009-2010年度中國旅游城市網譽報告》中,哈爾濱從306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脫穎而出,最終到第18位,列東北地區首位。今年8月,“2011—2012年度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排行榜發布會暨城市網絡形象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哈爾濱市榮獲“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排行榜”城市節慶傳播獎,是東北地區唯一上榜城市。

  “哈夏”已經不僅僅是國際文化音樂學習交流的舞臺,更成為哈爾濱一張閃耀著炫目光芒的城市名片。

  伴著《相約哈夏,走向未來》悠揚的旋律,第31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昨日圓滿落幕。自8月6日至15日,大量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團(組)、藝術家,通過古箏、手風琴、小提琴等中西樂器,民樂、搖滾樂、交響樂等音樂類型,音樂劇、芭蕾舞劇等藝術形式,為熱愛音樂、推崇音樂的哈爾濱奉獻了一臺盛大、豐盈、精彩的藝術盛典。

  作為亞洲唯一的“音樂之城”,哈爾濱先後誕生了我國第一支交響樂團、第一所音樂教育學校、第一部原創音樂劇和第一條音樂與建築藝術街——音樂藝術早已成為哈爾濱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特別是始創於1961年的哈夏音樂會,歷經50餘年精心培育,一步一步由地方性文化品牌發展成為國家級重要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012年,走過52載光輝歲月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真正走進了自己的“而立之年”,並以令人驚嘆的勇氣和銳意進取的思路開創了一個更為宏偉的目標:中國的“哈夏”、世界的舞臺、百姓的節日、音樂的盛典。

  在期待著2014年第32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座年輕的音樂之城,這場永不謝幕的“哈爾濱之夏”,將會更加燦爛、輝煌。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