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川在施工現場。
東北網8月18日訊 14日,南崗區遼陽街90號發生路面塌陷,4人墜入路面塌陷處,最終,消防官兵利用人防工程通道將4名墜落者救出。在救人的過程中,有一名外地人功不可沒——原本發生塌方與他無關,但由於他對地下情況非常熟悉,於是成為向導,走在搜救隊伍最前方——他就是四川人吳川。
這段通道他已經走了兩年
作為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地鐵項目部安全總監、來自四川的吳川,由於工作原因,對遼陽街90號附近人防工程通道很熟悉。
14日遼陽街90號發生坍塌後,為了搜救墜入者,消防戰士需要進入人防工程,可是,人防工程通道內錯綜復雜,大一些的支洞、小一些的“貓耳洞”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網絡,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無異於迷宮,一旦走錯,耽誤的就是救援時間。就在最需要的時候,吳川主動充當了“地下向導”的角色,引導消防戰士去搜救那些他根本不認識的哈爾濱人。
“在地鐵建設時,需要通過人防工程通道運送材料,我每天最少在該段人防工程通道走兩次,這一走就是兩年。”吳川說,“說實話,當時也沒想危險不危險,只是帶上面罩和氧氣瓶,就那麼義無反顧地下去了。”
拐了四道彎找到入墜者
當晚,吳川帶著消防戰士從一曼街北春賓館附近的一個入口進入人防工程通道,前200米左右全是積水,最後百餘米的路則全是淤泥,不能走只能爬。此外,通道內也沒有燈光,吳川就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憑借自己對通道的熟悉,在微弱的手電燈光照射下帶著消防戰士向塌陷處摸索。
“一路上稍大些的支洞有4個、小一些的‘貓耳洞’有10餘個。”吳川說,他帶著消防戰士共拐了4道彎,如果不熟悉地形的人帶路,拐錯一個彎,後果都不堪設想。
終於,在吳川的帶領下,在距塌方處約50米的地方,他們聽到了微弱了呼救聲,找到墜入者。
工友在等他回去吃飯
進入人防工程的時候怕嗎?想過可能會發生危險嗎?“當時沒想那麼多,只想到救人要緊。”吳川說。不過他也坦言,回到地面,還是有些後怕,“裡面的情況並不十分清晰,雖然在盡量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去,但誰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不發生意外。”
由於滿身淤泥,回到地面後的吳川一個人從一曼街走回了他在哈爾濱的“家”——位於博物館附近的住所,在那兒,工友們還等他吃飯呢。39歲的吳川,還趕緊為遠在四川的妻兒打了個電話。“全身都是泥,先洗了個澡,之後就是給愛人和兒子打電話,報平安。妻子提醒我,以後遇到這樣的事兒,一定要注意安全。”
“看著自己親手參與修建的地鐵越來越具規模,已經把哈爾濱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因為我的汗水已經灑在這裡。3年哈爾濱的生活,我已不把自己當成外人,當哈爾濱需要我的時候,我義無反顧。”吳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