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乘風前行——記大慶市讓胡路區法院乘風法庭
2012-08-18 10:16:27 來源:東北網  作者:蘇群英 岳雲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8日訊(蘇群英 記者岳雲雪)一個基層法庭,短短幾年,曾經培育出黑龍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全國青年法官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大慶市十佳公僕、大慶市優秀法官標兵,輸送出一批政法系統的優秀領導乾部和業務骨乾,多位省級領導和最高法院領導蒞臨視察,全國幾十家法院前來參觀學習,就是美國俄亥俄州法院也曾來此考察,認為這裡的經驗具有中國特點,在美國也是可以試一試的。先後榮獲全省政法戰線『學東萊、打基礎』先進基層單位,全省法院優秀法庭標兵、全國優秀法庭、榮記集體一等功,先後共112人次榮獲省、市、區先進榮譽稱號,有13人次榮記個人一、二、三等功,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單位能獲得如此厚重榮譽,耀眼光環?

  在大慶市讓胡路區的東湖矗立著一座白色的三層小樓,『讓胡路區人民法院乘風法庭』的幾個大字赫然醒目。

  筆者來到了令人向往,令人敬佩,受到群眾愛戴的乘風法庭,探尋在新的歷史時期法庭的工作情況和新時期的法庭人的精神風貌……

  法庭的第三任庭長鄧作君熱情地接待了筆者,他將筆者引進了法庭一塵不染的榮譽室,一塊塊獎牌、一個個獎杯、一張張獎狀、一面面錦旗、一封封感謝信,濃縮了法庭輝煌的歷史,記錄了法庭奮力前進的業績,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使人肅然起敬,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在庭長室,筆者看到寬大的辦公桌上,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案件的有關材料,甚至連筆者喝水的杯子都沒地方放,只好捧在手裡,生怕挪動而打亂了材料的順序,影響主人的工作,陽光從窗外透過,雖已入冬,但室內暖洋洋的。

  鄧作君是法庭的第三任庭長,此前曾任多年法院的政工科長,沈穩、乾練、精明,由政工科長到庭長,這一角色的轉換,院領導的寓意不言自明,誰都知道,乘風法庭在全院乃至全市法院系統的位置和分量,這個庭長的責任重大啊…..!隨著鄧庭長的介紹,筆者感到乘風法庭在高起點跑道上前進的腳步依然是那樣鏗鏘有力,昨日的榮譽光環依然是鮮亮光艷,這是因為

  廉潔奉公的傳統——在延續

  乘風法庭曾被譽為先進典型的搖籃,這些典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廉潔奉公,可以說,廉潔是這個法庭的『魂』,沒有法庭集體廉潔的風氣,怎麼可能培養出那麼多的先進典型呢!時間雖然在一年一年過去,典型也早已走出這個集體成為各級領導,但廉潔奉公的『魂』在這裡卻歷久彌堅,廉潔奉公被今天的法庭人堅守,這個傳統在延續。乘風法庭原先在鑽井一公司院內辦公,一座小樓500平方米,辦公條件差且擁擠不說,還不方便群眾,甚至有些當事人誤認為法庭歸屬鑽井一公司,鄧庭長來後的第二年,院領導經過多方努力,決定新建法庭,1830平方米的建築雖然不大,對於法庭來說卻也是一項大工程了,鄧庭長作為工程的一線指揮,就日夜守在工地,庭裡的正常工作又不能耽誤,經常是白天在工地,晚上在法庭處理業務,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辦公樓建成了,法庭的辦公條件得到徹底改變,但是人也瘦了,黑了,為了工作,這個庭的人都一股拼的勁頭,奉獻、而不求索取。而拒禮受賄在乘風法庭就是很平常的,沒有人為此感到驚訝,也沒有人為此而感到是多麼的了不起。從過去到現在法庭人人都是這麼做的,鄧庭長在處理一起離婚案件時,原告為了達到多分財產的目的,多次找關系約他吃飯,被拒絕後,第一次開庭後,原告並沒有離開法庭,而是在法庭門外一直等侯,在鄧庭長准備下班時,原告突然闖進來,先是一個勁的請求照顧,後扔下一個裝有錢的信封跑出門外,上車就走了。鄧作君無可奈何,立即將情況打電話報告了院領導,院領導得知後,立即通知有關部門找到唐某,責令其將錢取回,一年內就有六次拒禮拒賄,當然這些事情是筆者從庭裡其它同志那裡得知的。在這個法庭還流傳著年輕法官陳曉鵬『罷宴』的故事,一個周未,下班鈴聲剛剛響起,陳曉鵬就接到了一個要好同學的電話邀請,說是周未同學聚會,緊張工作了一周的陳曉鵬也想好好放松一下,便欣然接受了,但是當他來到酒店時,發現一名當事人也在座,原來,同學的宴請是為一起案件說情,陳曉鵬生氣地對同學說:『在這種場合請我吃飯不是鴻門宴嗎』,說完,拂袖而去。這名被告為了把沒理的官司打贏,找陳曉鵬的同學說情,而導演了這場所謂的『同學聚會』。此案最後得到了公正審理,原告勝了官司。當他事後知道這一切時,非常感動。非要請陳曉鵬吃飯,他說:『當初你不吃被告的飯是因為他想讓你照顧,而我請你吃飯是在案子辦完以後,只是對你這種行為表示敬佩。』見陳曉鵬執意不去,他又拿出五百元錢對陳曉鵬說:『我請你怕擔嫌疑,你帶家人自己去吃。』說完硬塞給小陳就走了,小陳只好把錢交給庭長退了回去。但是從此一句話卻在當事人中間流傳開來:乘風法庭不愧是先進法庭,名不虛傳!

  執法辦案的能力——在加強

  乘風法庭案件多,這是筆者從幾年前看到的顧雙彥先進事跡中了解到的,那麼現在呢,這裡有一組數據:自2004年以來,這個法庭平均每年受案1400餘件,最高時年案受案1914件,審判人員人均辦案450件以上,副庭長朱丹是2007年10月來到法庭的,對此深有感觸。她剛到法庭不足三個月的時間,在60多個正常工作日就分到100多起案件,整天處於開庭、寫判決、忙得頭暈目眩,有時睡到半夜,突然想到案件的法律觀點,就立即爬起來寫判決,一個多月的時間身體就瘦了六七斤,她說;『以前只知道乘風法庭案件多,但真沒想到會這麼忙,這麼累。』青年法官陳曉鵬2004年從院裡派到法庭工作,從事審判工作三年,就實實在在審結案件1358件,其中2007年主審案件512件。這個法庭審判法官為了應對繁重的審判任務,他們開展了『一賽』做到『四不過』,『一賽』就是結合目標管理考評,開展了『多辦案、快辦案、辦好案』的競賽,通過競賽強化業務能力,提高辦案能力和質量,『四不過』就是立案不過天,緊急案件審理不過夜,一般案件審理不過周,案件執行不過月。乘風法庭工作量是其它法庭的五倍,面對壓力他們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從2004年以來,雖然案件不斷增加,但卻沒有申訴、抗訴案件,沒有一起差錯案件。案件一步到庭率達到95%,案件調解率超過80%,當庭結案率達到35%,和法庭打過交道的律師向法院黨組反映他們辦案公正、規范、轄區內的企業對法庭的工作也是贊揚有加,達源集團曾向市政協視察團贊揚這個法庭為大企業服務做的好,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幾年來,這個法庭無一起上訪、鬧訪案件。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金杯銀杯隨著時光的流逝將變為歷史,老百姓的口碑卻是廣為傳頌的,乘風法庭以驕人的業績不但榮獲了金杯銀杯,他們更得到遠比金杯、銀杯更為寶貴的老百姓的口碑。

  便民為民的作風——在發展

  在乘風法庭,記者感到,三層小樓層次分明,一層是審判區、包括三個審判庭,一個速裁庭、立案庭、當事人休息室,座椅、報紙、飲水機等一應俱全,還安裝了電子顯示屏和觸摸屏,通過這兩屏當事人可對自己的案件情況一覽無餘。在一樓即可完成全部訴訟程序,當事人從不用樓上樓下來回跑,在兩天的采訪中筆者發現,當事人對有的問題想深入了解時,也不是自己到樓上,而是在休息室等侯,有關工作人員負責樓上樓下溝通,當記者問到:讓當事人自己問不行嗎?你們樓上樓下的不嫌累嗎?年輕乾警微笑回答,在我們法庭,不能讓當事人有一事為難,再說這樣做我們自己已經習慣了。淡淡的一句『這樣做我們已經習慣了』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如果我們所有機關的工作人員都能具有這種『我們已經習慣了』的作風,那麼『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還會存在嗎?乘風法庭不但在庭內這樣,他們還把便民利民的措施拓展到了庭外,讓胡路區共有六個街道辦事處,這個法庭轄區內就有乘風,銀浪兩個較大的街道辦事處,司法服務進社區是他們在全市率先開展起來的,於是在兩個街道21個社區就不斷地留下了乘風法庭工作人員的身影。鄧作君至今對第一次進社區服務的場景還記憶猶新。這些年他們堅持每半個月一次從未間斷過,僅2007年就進行了22次,現場解答750餘人次,調解糾紛7件,指導訴訟20多件。此外,他們還深入到困難的當事人家中辦案,為為當事人排懮解難。2007年,他們受理了一起離婚案件,被告是一位股骨頭壞死患者,病情嚴重,已經癱瘓在床,孩子又小,也不能幫他,雖然同意離婚,但無法到庭,得知這種情況後,法官陳曉鵬、書記員陳兵決定到被告家中開庭。他們剛一進門,一股濃烈的腥臭氣味撲面而來,由於被告癱瘓、無人照顧,只能憑借拐杖艱難的挪動,屋裡到處是一次性飯盒和髒衣服,無從下腳,面對令人作嘔的氣味,破爛不堪的環境和骨瘦如柴的被告,兩位法官心中湧起一陳酸楚,在幫當事人簡單清理了一下桌子,騰出可以寫字的地方後,就地開庭,處理完案子後,他們又幫助打掃衛生清理垃圾,拿到樓下,他們的行動,就連原告也深受感動。僅這一年這個法官就上門辦案六次。6月的一天,近下班時間,一個身穿破舊迷彩服的中年男子神情沮喪的走了法庭,說自己是外地來大慶打工的,跟一個包工頭乾裝修,到結帳發工錢時,包工頭卻跑了,現在來法庭請求幫助把工錢要回來,經詢問,發現這個農民工對包工頭的情況一無所知,當得知他的情況不符合立案條件時,他竟然在法庭裡嚎啕大哭,對法官說,他昨天給老家打電話時知道兒子生病,現正在醫院搶救,家裡正指望著他拿回工錢給兒子治病呢,可現在自己的事立不了案,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想到這就又哭起來。在場的人也不由為之動情,陳曉鵬拿出身上僅有的200元錢給他,讓他先回家照顧孩子,勞務費的事有證據時可以重新訴訟。這位農民工在推辭拒絕一陣後,接過錢淚眼婆娑地離開了法庭。不論這個農民工將來是否會討回工錢,但也會記得在他最無助的時候,乘風法庭給過他溫暖。一次一位拄著雙拐的老人來到法庭要求立案,在辦理手續中,得知該人是因為沒有錢拄雙拐從銀浪村走到法庭的時,王微立即將僅有的16元錢全部送給老人,讓其打車,隨後又從食堂打來飯菜,老人吃飽飯感動得熱淚盈眶,一個勁說謝謝,其它當事人贊譽地說:『這個小法官真是菩薩心腸。』一份簡單的飯菜,區區的十幾塊錢,解決不了當事人的困苦,但卻溫暖了他們的心,樹立起來的卻是人民法庭人民法官在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這類事情在全庭共發生過多少次誰也記不清了,在采訪中,筆者還聽到這樣的事,一次一個牧場的職工養的牛丟了,來到法庭求法庭幫助找牛,還有一家養的母豬懷孕後生病並經獸醫治療,但還是死了,要求賠償,來到法庭問讓獸醫賠多少錢合適,乾警小張說,有不少人到公安分局辦事而找錯了地方,找到法庭來了(法庭與分局相鄰)這些事情或許可笑,或許說明不了什麼,但仔細一想,又不完全是那麼簡單。當法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時,百姓的心裡纔有法庭,因為這裡寄托了他們的希望!

  隊伍建設的水平——在提高

  筆者在乘風法庭有一種感受,這裡的每個人都彰顯激情,富有活力,充滿信心、洋溢著一種團結和諧樂觀向上的氛圍。可以看出,這支隊伍富有團隊精神,對於法庭的隊伍建設,有著八年政工科長經歷的鄧庭長如是說:對上要講黨性原則、對下要講關愛,對乾警負責,對他們的家長負責,不能給法庭抹黑,更不能讓任何一個同志犯錯誤。擅長思想政治工作的他,在抓隊伍建設中,他把庭長演繹了兩個角色:即在年輕人面前,他是一個呵護關愛的長者,在其它人面前,他又是一個敦厚勤奮的『兄長』。兩個角色,一個目的,為大家的成長開闢環境,創造條件,使得乘風法庭的隊伍建設水平在不斷提高。四年間,有5人加入黨組織,又湧現出了陳曉鵬這樣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政法戰線標兵的新時期乘風法庭的驕傲。幾年來,這個法庭沒有一人因違返紀律受到通報,沒有一人受到誡勉談話,沒有一個受到不廉潔舉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零違紀』。在工作面前,這裡沒有人拈輕怕重,鄧作君說他最自豪的就是全庭人的團結和諧。在困難面前,這裡沒有人退縮不前;在家庭和事業面前,顧全大局;在同事之間,團結友愛,在榮譽面前,謙讓他人,什麼是素質,這就是素質,什麼是水平,這就是水平。就是在這些所謂『具體』細微處,展示了乘風法庭乾警的精神風貌,李玉坤是法庭年紀最大的老同志,來到法庭後,每年執結的案件都在百起以上,工作熱情和年輕人一樣。2007年10月份在一次執行中突發尿血疼痛難忍,庭長和同事知道後都勸他說先放下工作馬上治療,可他又堅持了兩天,處理完急難案件後纔去醫院,術後半個月,他就不顧醫生的囑咐和家人的勸告還回崗位,一邊化療,一邊堅持工作。陳曉鵬的母親2007年因骨折住院,做為唯一的兒子卻沒有在醫院陪伴一天,內勤王微一人負責多項工作,全年沒請過一天假,書記員陳兵在完成速錄任務的同時,得知庭裡送達、保全工作人員緊張就主動參加,周爽家離法庭十多裡,常年擠公共汽車上下班,幾年時間從未遲到早退過一次,經常是來得最早走的最晚,緣何如此,因為他們把在乘風法庭工作當成是一種光榮,一種自豪,一種激勵,還有一種沈甸甸的責任,那就是肩負起傳承光榮的使命!

  乘風法庭把榮譽當作動力,把榮譽當作鞭策,把榮譽當作新的起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他們牢記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至上』的要求,又向新的目標發起衝刺!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