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用愛托起生命的奇跡——哈醫大一院救治張麗莉紀實
2012-08-21 06:12: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1日訊 題:用愛托起生命的奇跡——哈醫大一院救治張麗莉紀實

  記者王蕊

  5月,2012年的春天如期而至。勝過了萬物復蘇散出的香氣,一縷茉莉的芳香注入了空氣中,一股堅定、溫暖的暖流注入了冰封數月的龍江黑土地。從那時起,一個名叫張麗莉的“最美女教師”全國矚目,一個像茉莉一樣美麗的八零後女孩融進了每個人的呼吸,她的病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張麗莉如今可以輕松地坐在輪椅上。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在經歷了100個日日夜夜的搶救和治療後,現在的張麗莉已經能夠坐著輪椅,在醫院的院子裡享受夏日的陽光。看著張麗莉幸福的笑容,同樣與她奮斗了三個月的仁愛醫者們卻退到了鮮花與掌聲背後,只是松了口氣,擦了頭上的汗,便繼續身上的責任,匆忙地行走在ICU的病房內,為麗莉的進一步好轉奔走……

  相比起家人,張麗莉接觸更多的是身邊的醫務人員。在這3個月的救治時間中,頂著壓力、果斷抉擇的專家組成員們,不眠不休、細致入微的護理人員,無不體貼入微地守護在她的身旁,那間小小的ICU病房裡上演著一幕幕溫馨的畫面。

  張麗莉是在5月13日凌晨3點轉院到哈醫大一院的。由於麗莉的每一次病情的變化都有全國的百姓關注,專家們對待任何一個治療的細節都變得非常謹慎,怕自己的判斷失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每當張麗莉的治療出現選擇和猶豫的時候,哈醫大一院的院長周晉總能站出來,頂住壓力,果斷決定,毅然地承擔起責任。

  在對麗莉進行救治的日子裡,每天兩次的會診,專家們都群策群力,慎重地做著每一個決定。在張麗莉轉院4天後,專家組認為,停掉呼吸機,能讓張麗莉自主呼吸,對後續治療影響很大,相應的,這個動作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於是,專家們有些猶豫了。

  周晉在聽取了各學科專家的意見後,仔細地思考後做出了判斷,“我們的目的是挽救張麗莉的生命,而不是維持現狀,有風險是肯定的,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積極地治療,若是保持現狀,增加了感染的幾率,那時她只會更糟。”說著,周晉叮囑醫務人員,先試停呼吸機,保留氣管插管,出現意外馬上啟動呼吸機,看護人員要隨時准備采取搶救措施。

  5月14日,按照計劃,張麗莉呼吸機停了,為了確保她的生命安全,醫院在隔離間、護士站等重要部位配備多部對講機,出現任何病情變化時,護理人員不離開麗莉身邊,用對講機溝通,醫療組和護理組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病房,實施參加搶救。終於,經過48小時的觀察,張麗莉呼吸逐漸轉入正常。當趙鳴雁主任在發布會上公布這一好消息時,大家緊繃的心終於落下了,周晉院長也很欣慰。

  5月15日的會診那天,專家們在看到張麗莉的CT結果時發現,麗莉的胸腔積液排出緩慢,可能導致感染,分析原因後得出,是最初置入的引流管過細,流速慢造成的。專家們開始考慮是否要為麗莉更換引流管,而麗莉不是個普通的患者,若換成粗管必須擴大創口,將來會留下較大的疤痕。

  聽到這些,周晉問大家,“若這是個普通的患者你們會怎麼辦?張麗莉是個英雄,但首先是名傷員,是名患者,我們在搶救的過程中,要把她當成一個普通的患者對待,首要任務是挽救她的生命。只要我們診斷正確,治療方案科學合理,出了問題我負責!”

  在周晉的引導下,大家都放下了包袱,馬上采取措施,排出了這一易導致感染的巨大隱患,為後續治療贏得了時間。

  為了讓麗莉能夠適應治療,每次張麗莉接受一次治療、做完一場手術,或是心裡有了什麼變化,他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病房裡,在麗莉身邊,為她加油鼓勁,給她支橕和鼓勵。現在,在張麗莉的心中,周晉不是周院長,而是她的精神支柱——“周姥爺”。

  不僅是周晉院長,她的骨科醫師畢鄭剛、ICU病房主任趙鳴雁,以及身邊許許多多的護理人員,都是全情投入在張麗莉的身上,用滿滿的愛包圍著她。“張麗莉那種捨己愛生的精神,讓我們心中充滿了感動和敬佩。累一些不算什麼,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光榮。”每天守在張麗莉身邊的護士長王磊說。

  “作為ICU主任,我會用全部的愛讓她早日康復,走上心愛的講臺,回到孩子們中間。”趙鳴雁說道,“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每天,為了不讓麗莉專注在病痛上,大家都會說些其他的話題分散注意力,“麗莉,我們給你弄個新發型”、“畢姥爺,這個傷口會不會留疤啊?”……

  聊的是家長裡短,說的是日常生活,日子久了,麗莉就把ICU病房當成了自己的“家”,把這些親切的人們當成了生命中難以割捨的家人。“在我最失落的時候,是他們一直守護在我的身邊,給我最大的安慰,對我來講,有他們在我身邊是很幸運的……”

  在共同迎戰的3個月裡,張麗莉是年長的專家們眼中的“小女孩”,是同齡的護士們心裡的“小姐妹”,在心疼之餘,麗莉卻漸漸地用自己的行動感染者身邊的每一個人,她的堅強、樂觀,更堅定了大家在心中對她的另一個呼喚——“英雄”。

  畢鄭剛是哈醫大一院的骨科專家,是張麗莉的骨科主治醫師,而最特別的一點是,他正是第一個負責將高位截肢的消息告訴麗莉本人的人。

  畢鄭剛告訴記者,在張麗莉轉院2周後,麗莉仍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她甚至感覺到自己的腳趾在動,愛美的她常常擔心的就是怕自己的腿會一個長、一個短。“我已經快要60歲的,接觸過各類的患者,甚至經歷過大災難下的患者,他們也會有類似麗莉的病情,大部分人在知道後會反應很激烈。我想,換做是我,也會接受不了的。所以我們很擔心她知道後會承受不住,回避治療。”

  而大家一直擔心的問題終究要面對,經醫院和專家組商議,最後決定“身經百戰”的畢鄭剛教授與心理專家安鋼輝共同告訴麗莉。畢鄭剛說,當天,大家怕她情緒波動太大,甚至把許多器械都拆掉了,做足了完全的准備,他們兩人緊張地走進了病房。但看到專家不同以往的樣子,麗莉似乎猜到了他們要說的話……

  “麗莉就問我,‘腿是不是沒有了’,‘截肢到什麼位置’,‘能不能安假肢’,‘我還能不能上講臺’。問完這幾個問題,她卻只是歪過頭,無聲地掉了幾滴淚,回過頭來,她卻說,‘我不後悔,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依然會救孩子’……”

  畢鄭剛想起當時的場景仍然覺得很激動,麗莉的反應完全出乎他的預料,那幾滴無聲的淚似乎更有力地紮進了他的心裡。“她是我的患者中第一個讓我很感動的人。我之前並沒有太強烈的‘英雄感’,可一個正值青春、28歲的女孩,就像我的孩子一樣,面對這樣的情況,卻能這麼冷靜、這麼堅強,她的心理太強大了,從那一刻起,我真的覺得她是個‘英雄’……”

  “她的一舉一動不僅感染著我們,就連我其他的患者也同樣對這個女孩充滿了敬佩,幾次都讓我為她的治療‘開綠燈’。”畢鄭剛說。

  自從進入專家組那一刻起,畢鄭剛教授就把張麗莉的救治工作放在了首位,對她的照顧佔用了他大量的時間,這不得不影響他為其他的患者診治、手術。“當這些患者得知我是為張麗莉治療而延誤了時間,大家反而讓我別著急,先救張麗莉要緊,都表示很理解。”


 

  截至記者采訪時,張麗莉身體狀態已日漸好轉,已停止一周的點滴類藥物。據畢鄭剛教授介紹,麗莉腿上仍有一塊皮肉不合的地方,在隨後的一段日子裡,張麗莉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配合康復訓練,為下一步安裝假肢做好充分的准備。而這個過程麗莉也會很艱難,對於醫生和麗莉來講,同樣是場“硬仗”。

  8月,北方的陽光依舊明亮,徐徐的微風不時拂過人們的臉龐。在這個舒服的季節,在哈醫大一院的院子裡,我們總能看到,在護士們的陪同下,麗莉在陽光裡享受的生活樂趣,在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以英雄的精神救治英雄,以道德心救治道德人。”作為一名醫者,全力以赴救治每一個病人,播撒愛,延續愛,傳承愛,他們用愛托起了生命的奇跡。我們仿佛能看到,在她們的攙扶和治療下,一點點站起來的張麗莉離我們越來越近……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