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林川
東北網8月21日訊:“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的心中時刻裝著黨的事業、裝著致富一方的使命、裝著乾部的成長、裝著百姓的幸福,卻唯獨沒有他自己。
他,就是被全縣老百姓親切稱為“貼心書記”的中共嘉蔭縣委書記——金達人。
“要發展,首先要有個好思路”
“沒有思路,就沒出路;要發展,首先要有個好思路;嘉蔭要發展,必須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這是他在縣委十二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上作工作報告時總結分析縣情對縣委班子提出的工作目標。
“發展是硬道理,改變農村只有靠發展。我們的責任是服務百姓,做到權為民所用,就要堅持發展為要,理清發展之路,善謀富民之策,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中轉變作風、推進發展。”他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帶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堅定信念,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身體力行深入全縣9個鄉鎮、73個行政村開展調查研究。在總結實施“六項戰略”(農業穩縣、工業富縣、旅游強縣、開放活縣、環境立縣、科教興縣)、發展“四色經濟”(優質大豆為主的金色經濟,絨山羊為主的銀色經濟,民有林為主的綠色經濟,黑木耳為主的黑色經濟)、打造北方邊陲名城等系列工作思路的基礎上,本著“更注重實際、更突出特色、更彰顯成果”的原則,從發展現代農業、做強生態旅游、搞活邊境貿易、推進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對嘉蔭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進行認真研究和深化,確定了實施“農業富民、旅貿興縣、環境靚城”戰略的發展思路,為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12月17日,一個運籌帷幄、蓄勢待發、充滿無限生機和希望的日子,嘉蔭縣第十三次黨代會在嘉蔭縣文體中心隆重召開。
“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17.8億元,比2006年增長61.5%,年均增長10.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達到7500萬元,比2006年增長95.8%,年均增長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1065元,比2006年增長62.7%,年均增長10.2%••••••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勢強勁,形成了以“四色經濟”為主體具有嘉蔭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201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65730萬元,比2006年增長68.9%,年均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10285元,比2006年增長117.9%,年均增長16.9%。各項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為提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金書記的話音剛落,會場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與會的所有同志無不為這段話而感到心動和興奮。大家都明白,縣委書記金達人代表縣委所作的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特別是其中這短短的幾組數字的分量該有多麼重,這裡飽含著幾年來他帶領縣委一班人踐行“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全部心血。
“在我們老百姓眼裡他不是‘官’,是我們嘉蔭普通老百姓的一員,是我們的‘主心骨’、‘領航人’,嘉蔭今天的變化離不開金書記,我們為有這樣一位‘貼心書記’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嘉蔭縣一名普通老百姓給他的評價,是最真摯的,是發自肺腑的,是從心窩子裡“掏”出來的。
“老百姓要致富,就得讓人人有事乾”
“老百姓要致富,就得讓人人有事乾。只有把群眾當親人,群眾纔會把我們當親人,帶著感情融入百姓,做到情為民所系,就要真正放下架子、鋪下身子,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朋友,幫助他們尋找致富門路,在深入群眾、融入百姓中拉近距離、增進感情。”這是金書記跟黨員乾部常說的一句話。
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好快發展,“關鍵”在哪裡?嘉蔭作為典型的農業縣份,主要以種植大豆為主,由於土地連年耕種,加之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較慢,農民收入增長幅度較小,農民要求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願望十分迫切。縣委書記金達人作為一班之長,帶頭深入農村,身入農家,千方百計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尋找有效途徑,充分利用和依托資源優勢,引導農民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水稻、玉米、北藥和黑木耳等特色種植業及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山特產品加工等特色項目,構建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多鄉一業、多村一品”的格局,幫助和帶領農民奏響了致富奔小康的強音,譜寫出了一曲曲動人的新樂章。
青山鄉建華村地處偏遠,自然基礎條件較差,人均耕地面積全縣排名最後,全村百姓只能依靠種地的微薄收入、采集山野菜和打短工維持生計,孩子上學沒錢、老人看病求醫沒錢,就連大姑娘小伙子出嫁娶媳婦也成了一種奢望。2005年春節剛過,他帶領全體政府班子成員將政府常務會開在了建華村,當即決定要結合該村實際,把發展袋栽木耳作為重點生產項目,加強在技術、服務、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實現黑木耳產業的加快發展。經過幾年努力,建華村的袋栽木耳種植戶由原來的25戶發展到現在的144戶,種植地栽木耳由最初的10多萬袋發展到今天的550萬袋,並全部實行微噴澆灌,實現了標准化種植和科學管理。全光下袋栽木耳示范區總面積達到27.3萬平方米,僅種植地栽木耳一項就實現創收5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2080餘元,成了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和黑木耳專業村。
2011年12月,召開縣第十三次黨代會,青山鄉建華村的1名的黨代表開著小轎車來參加會議。他說:“幾年前我還得走好幾裡路,等客車來開會,今天我是開著自家轎車來的,現在我們嘉蔭的老百姓富了,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我們的縣委書記,縣委換屆我要投他一票。”
剛一入冬,金書記就收到一條短信,短信中這樣寫道,“尊敬的金書記,我是滬嘉鄉新安村的劉仁,今年我家的生豬又賺錢了,請您一定到我家吃頓‘殺豬菜’,感謝您對我的幫助。”
2008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一號文件”對新建年出欄200頭以上養豬場、50頭以上養牛場及存欄1000只以上的禽類養殖場,建設標准化圈捨,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給予50元/平方米補貼,在“一號文件”的鼓舞下,年過60的老劉投入30多萬元,建起了面積800多平方米的生豬養殖廠。由於受市場行情影響,生豬價格由每斤8元錢,掉到了每斤3元6角錢,每出欄一頭豬,不但賺不到錢,還要賠上200多元。眼看著豬廠就要挺不住了,一次金書記帶著班子成員到滬嘉鄉考察,聽說了年過花甲的老劉的創業經歷,非常欽佩,被老人的精神感動。說,一定要到老劉的養豬廠看看,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能夠幫助解決。當來到豬廠了解老劉正在為銷售和豬肉價格下跌發愁時,他安慰到,目前生豬市場行情正在回昇,您這種創業精神是我們學習榜樣,有困難縣委、縣政府不會管的,當即決定由縣委、縣政府解決補貼資金5萬元,並責成相關部門協調貼息貸款5萬元,解決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幫助渡過了難關。如今,老人的生豬養殖廠又擴大了規模,面積達了1000平方米,養殖生豬500多頭,全年出欄量達到了1000多頭,純收入50餘萬元。
回想起當初的創業經歷,老劉至今還記憶猶新,還為自己捏了一把汗。他說:“如今我又辦起了磚廠、機制木炭加工廠,我能有今天多虧了勤政、務實的縣委班子,多虧了金書記,要不我這一把老骨頭,早就挺不到今天了。”
“要讓老實人不吃虧,就得讓乾事者有舞臺”
“選人用人是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乾部是一種資源,培養乾部就是為未來的發展創造動力,乾部選得准不准,群眾最有發言權。要讓老實人不吃虧,就得讓乾事者有舞臺,我們用好一個人,會激勵一大片;選錯一個人,會傷害一群人。我們肩頭有萬千責任!”
他始終堅持把乾部選拔任用工作放在全縣科學發展的大局下來謀劃和推進,堅持“德纔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准,堅持注重品行、科學發展、崇尚實乾、重視基層、群眾公認的用人導向,著力選賢任能。他多次提到,“我們的鄉鎮乾部身處於基層一線,生活條件艱苦,工作辛苦,且常常在矛盾多發點和交匯點中處置問題,我們應該真正重視、真情關懷、真心愛護,多關心基層乾部的成長。”在2011年鄉鎮換屆中,縣委注重在基層一線和急難險重任務中發現、培養、選拔優秀乾部,共提拔了23名科級乾部,其中鄉鎮一線乾部就有19名。
很多農民群眾代表都說,“這次鄉鎮換屆,縣委提名的乾部,我們都熟悉,也很滿意,我們願意投他們一票。”
一位在農村工作10多年的鄉鎮乾部,通過這次換屆當選為副鄉長。他感慨到,“沒想到這次縣委這麼重視我們基層乾部,金書記對我們基層乾部這樣關心,這讓我們紮根基層努力工作的乾部有了奔頭、有了盼頭和希望,我們一定不辜負縣委的希望,不辜負百姓重托,紮紮實實乾好工作。”
“村官不是官,但責任重如山。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大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方針,小到調解家庭矛盾糾紛,哪一樣也離不開村乾部跑前跑後,都需要村乾部給農民群眾作深入細致的工作。農村工作不穩定,我這個縣委書記在這裡也就呆不長了,我們應該多關心愛護村乾部。”
他從解決村乾部的切身利益出發,積極創新村乾部隊伍管理機制,進一步增強村乾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後出臺了《嘉蔭縣村乾部選拔、培養、監督及考核管理辦法(試行)》、《嘉蔭縣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試行)》、《嘉蔭縣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評選、獎勵、管理辦法》等,從制度上強化對村乾部的考核管理,徹底打破了“乾好乾壞一個樣、乾多乾少一個樣”的傳統管理模式。評選為嘉蔭縣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由縣財政每月分別發放500元、400元獎勵津貼,達到退休年齡參照副科級乾部標准核定退休工資。目前已有42人評為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得到了獎勵津貼,其中有3人退休並享受副科級乾部退休待遇,極大地激發了農村乾部的工作熱情。同時,研究制定了《社區工作者生活補貼辦法》和《嘉蔭縣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書記工作津貼補助辦法》,將社區工作人員生活補貼,由2006年以前的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為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書記每月發放200元工作津貼,極大的調動了社區和非公有制企業黨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乾了一輩子村乾部工作,想不到我還能像公務員一樣退休,每月能領到1500多元的工資,這都是組織對我們村乾部的關愛呀!”這是在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退休第一人,原向陽鄉育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家餘由衷的感慨。
“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到群眾中去”
“只要真心為群眾,就能獲得百姓擁護,我們解決問題就要到群眾中去,帶著成果惠及百姓,做到利為民所謀,就要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在深入實際、了解期盼中改進工作、改善民生,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到群眾中去。”
今天,烏雲鎮中學將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全體師生為之歡呼雀躍,激動不已。“縣委書記過來看一看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還要和我們共進午餐,我們心情格外激動。”一位中學生興奮的說道。
2010年秋季,金書記在深入學校視察時,發現多數寄宿學生體質較差、營養不足,學生家庭比較貧困。“在窮不能窮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於是他責成教育部門組成專家組到各校進行調研,並決定從2010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營養餐工程。根據實際運營情況,補助標准從每人每天2元到每人每天3元,最後調整到2011年的每人每天6元。今年,又加大了投入力度,縣裡投入500萬元,將補助標准由每人每天6元提高到每人每天10元,補助范圍調整到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和職高,補助天數由原來的26天,增加到30天,每人每年可得到伙食補助2700元,全縣共有13所學校的2586名寄宿生直接受益。
“小飯桌”解決家長大困惑。“我們夫妻倆長年在外打工,出門在外最不放心的是孩子上學吃飯的問題。現在好了縣裡實施了營養餐工程,學校吃得好,住得也好,天天發牛奶、吃雞蛋,我們兩口子今後也能放心在外掙錢了。”嘉蔭縣保興鄉慶豐村的一位村民回鄉探親時,表達了他的最大心願。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一惠民之舉的推行猶如春天的喜雨,滋潤著每個參合農民的心田,以往“小病拖、大病挨、實在沒辦法了纔往醫院抬”的現象全面得以改變。
金書記春節期間走訪保興鄉互助村的一位老黨員時,親切地與老人交談起來,詢問老人的身體情況,當談到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看法時,老人眼睛透出了光亮。說道,“我身患食管癌多年一直也不敢出去手術。今年,縣委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准,年度補償封頂線由5萬元提高到10萬元,我纔敢出去做手術,花了14.6萬元,縣裡給我報銷了10萬元,我花4萬元,就把病治了,如果沒有‘合作醫療’,這一大筆醫療費真不知怎麼來,我還能敢去治病嗎?”
合作醫療,是我們農民的保險庫!以前,百姓得個啥病,不是挨,就是拖,現在參加合作醫療可不這樣了,只要感覺不正常就馬上到醫院檢查治療。一位剛剛辦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續的村民興奮地跟說道。
“投資1000萬元,完成縣幼兒學校收尾建設和裝修工作;投資792萬元,新建常勝鄉中心幼兒園1440平方米、保興鄉中心幼兒園2160平方米,完善鄉鎮幼兒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一幫一”、“春蕾計劃”、“雷鋒基金”和“愛心助成纔、共圓大學夢”等助學活動,資助500名貧困學生;籌資94萬元,對村醫進行補助;投資1000萬元,為縣醫院購置全市最先進的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投資100萬元,為610名靈活就業人員落實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政策••••••”
今年年初,金書記在縣委全會上向全縣廣大黨員乾部群眾莊重承諾,“今年無論任務有多重、困難有多大、阻力有多強,我們都要辦好這惠民、利民的三十件大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切為了嘉蔭人民的幸福”,一句響當當的諾言,一份沈甸甸的責任。任現職10年來,他帶著感情去工作,帶著熱情去服務,帶著真情去奉獻,堅持紮根基層,心系群眾,帶領全縣人民聚精會神謀發展、齊心協力抓建設、千方百計惠民生,將自己所有的真情灑滿了嘉蔭大地,將自己的所有熱忱奉獻給了嘉蔭人民,使嘉蔭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嘉蔭鄉村,生產發展,生活豐裕,環境優美,道路平坦,排水通暢、柵欄整齊,花草馨香,綠樹蔭蔭,一個“綠化、美化、香化、淨化、亮化”的新農村展現在人們面前;如今的嘉蔭縣城,寬敞整潔的街道旁綠樹成蔭,傲視飛翔的恐龍塑雕迎風招手,排列整齊的的歐典風格高樓拔地而起••••••如今的嘉蔭是國家級“園林縣城”、“衛生縣城”、“文明縣城”。嘉蔭,這顆鑲嵌在祖國北疆邊陲綠色版圖上的龍鄉明珠,在金達人書記的帶領下,正在大步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