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齊齊哈爾建華區文化街道黨工委品牌文化助力社區建設
2012-08-23 14:33: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於洪芬 黃志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3日訊 建華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吹響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崛起的進軍號角。文化街道黨工委審時度勢,廣開思路,把握和諧社區建設內涵、順應居民群眾期待,提出了“以品牌文化為引領,著力滿足居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促進社區繁榮進步”的工作構想,並在轄區深入開展了以“創社區和諧之業、創社區管理之新、創民生改善之優”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實踐,通過將文化力轉化為凝聚力、號召力、執行力和創新力、發展力,初步形成了黨建文化、服務文化、項目文化、管理文化等品牌文化助力社區建設的良好工作態勢,讓轄區近12萬居民群眾共享和諧社區建設成果。

  一、以“凝心聚力、創先爭優”為主旋律的黨建文化,讓社區居民感受到“旗幟”的力量

  文化街道黨工委始終堅持以社區黨建統領社區各項工作,立足文化視角,注重思想引領,學習提高,旗幟帶動,著力用先進的黨建文化內涵激發社區與時俱進的工作活力。一是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多年來,文化街道秉承“管好城市、繁榮社區、服務居民”的工作定位,積極倡導和大力推進“先鋒工程”、創先爭優和基層黨組織“五個好”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通過抓班子強隊伍、外出學習找差距、向社區選派第一書記、開展“社區建設大家談”和“排民懮、解民難、化民怨”主題實踐活動等措施,真正使“凝聚人心、服務群眾”的工作宗旨,轉化成各社區黨組織和黨員乾部的自覺行動,在轄區內積極營造了想乾事、肯乾事、乾好事、乾實事的良好工作氛圍,選樹了安居社區黨委、錦湖社區黨總支等一批省、市、區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黨組織和以李曉香同志為代表的“十佳小巷總理”。正是在這批先進社區黨組織和優秀社區黨員乾部的直接帶領下,文化街道的和諧社區建設形成了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喜人局面。二是以學習帶動實踐創新。為把區委“開放學習走出去戰略”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文化街道統一了“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思想共識,不斷推進學習型組織建設,采取領導帶頭學、周五集中學、考察交流學、研討互動學、講座專題學、“走比看”學等形式,逐步打造了文化街道特有的“樂學、善研、攻堅、爭先”的學習文化,使街道社區乾部的整體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良好學習風氣的逐步形成,不斷孵化了“小項目串起大服務”、“三駕馬車物業管理模式”等“金點子”,“功能型”黨支部、“樺樹文化”進社區、創建社區待業大學生管理服務中心、“差時服務(早六點晚八點)”等一系列為民服務舉措,拉近了社區黨組織與居民群眾的距離,進一步密切了黨群、乾群關系。三是抓共建匯聚社區建設能量。文化街道地處全市的政治、金融、旅游、文化中心,轄區單位眾多,資源優勢明顯。街道社區黨組織積極發揮黨建聯席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全市首推黨建工作聯席會議“輪值主席制”,及時與轄區單位研究解決社區建設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交流社區工作新成果,充分調動了轄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同時,社區黨組織在輿論宣傳、環境衛生、平安建設等方面主動服務於轄區單位,增強了社區黨組織在轄區單位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目前,轄區的省礦勘總院、市國土資源局、交通銀行、林業學校等78家駐區單位都與10個社區結成幫扶共建對子。近兩年來,爭得財力支持70萬餘元,包扶下崗職工、低保戶、殘疾人、留守兒童223名,解決社區實際問題115件,幫助社區70多人實現了再就業。以“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同駐一個社區,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共建文化,讓社區黨組織、居委會不再是“單打獨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的社區建設工作新局面已成為文化街道獨有的名片。

  二、以“便民利民、真情貼心”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文化,讓居民群眾感受到“港灣”的溫馨

  文化街道黨工委以提高轄區居民幸福指數做為社區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角度挖掘服務內涵,多渠道延伸服務領域,真正把以“便民、利民、惠民、安民”為服務方向,以真情、貼心、周到、便捷”為服務標准的社區服務文化在全市唱響。一是高起點建設硬件設施。先後投入1000餘萬元,徹底改造文化小區面貌,在文賓社區插建一棟3層1532平米的社區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會議室、信訪接待室、文化娛樂室以及電腦、電教設備、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實現了社區辦公用房、居民活動場所等硬件設施的提檔昇級。目前,10個社區全部擁有辦公用房,平均面積339㎡。二是高標准規劃社區服務功能。根據社區居民需求和政府公共職能下放,服務中心設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計劃生育、低保老齡、婦女兒童維權、信訪維穩、健身康復、廉租房等13個社區服務工作站,實行“一站式”服務模式,使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事疑難事,都能在社區得到及時受理和解決,推進了部門工作社區化水平。通過幫扶下崗失業人員利用小額貸款,開辦家政服務、小飯桌、蔬菜水果批發、維修部等社區服務網點,切實改善了居民生產生活。目前,為失業職工辦理《再就業優惠證》790個,為4050人員提供公益性崗位235個。三是高質量開展公共化服務。充分利用轄區醫療單位資源,建立了3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把疾病預防、健康教育、醫療、保健、計劃生育等納入服務范疇,使社區居民享受到了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立足滿足居民的娛樂文化需求,建立了音樂舞蹈工作室、圖書室、棋牌室、健身室,免費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培訓、休閑娛樂等各類公益性文化服務,吸引了全市其它各社區居民熱情參與。文賓社區創新實行“社區服務項目預約制”、“開放共享文化服務資源”的做法,在全市首開先河,社會反響強烈。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周邊省、市、區曾多次組織考察團來建華區學習交流,文化街道的社區建設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

  三、以“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為主要手段的項目文化,讓居民群眾感受到“政府”就在身邊

  文化街道黨工委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開展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始於居民需求,終於居民滿意”作為工作准則,將居民百姓急盼解決的問題和社區重點工作,統一分類打包實行項目化管理,通過采取街道領導乾部“三維分工”(抓分管工作、抓社區建設、抓信訪穩定)和街道社區乾部“三定兩包”(定人員、定措施、定時限,街道、社區包落實)工作法,使居民群眾“家門口”的小事、大事、疑難事,得到及時、合理的處置和解決,用“高效、誠信、務實”的項目文化,把黨和政府取信於民的要求落到了實處。一是實施就業創業項目。立足增加居民收入、解決轄區無職人員的就業問題,確定就業創收項目10項,服務措施18條。通過開設專門就業服務窗口,及時公開發布各類職業信息,為就業人員搭建就業創業信息平臺。目前,街道的樺樹皮工藝品制作項目、錦湖社區的待業大學生“雙向服務”項目、西園社區的“巧媳婦工作坊”項目,安居社區的家政、月嫂培訓項目,礦堪社區的綠色環保乾洗項目,市國稅局、國土資源局等轄區單位的臨時用工項目,已使500多人實現了再就業和自主創業。二是實施環境治理項目。立足解決舊小區環境差、出行難、物業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確定社區環境及社區用房改造整治項目15個,按照“政府先期投入,居民後期自治”的原則,對電大、文賓、冰刀廠等舊小區進行街路硬化、小區綠化、樓棟亮化和牆體美化,實現了還綠於民,還路於民,還淨於民,還美於民。為解決部分居民行路難問題,明月社區積極協調建設部門,加大修路排水工作力度,整修社區巷道3條,1000餘延長米,鋪墊砂石30餘車,方便了800多戶居民出行。三是實施居家養老項目。針對轄區內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的服務需求,確定居家服務項目21個,包括居家養老、扶弱助殘、照料病人、關愛外來人員等服務內容,並將2009、2010年社區建設獎金60餘萬元,用於錦湖和西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改造建設。錦湖、興海社區以獨居、空巢、高齡、病殘、勞模為主要服務對象,開展了日間照料、代購、送餐、洗澡、理發、心理諮詢等項服務。四是實施便民信息化項目。西園、礦勘、安居等社區開設特快專遞、家家通、“飛信”、“QQ群”、“微博微信”等服務項目,及時發送政策、輿情信息和便民短信,使社區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及時便利的信息化服務。截至目前,全街共確定服務項目57個,分解措施97條,直接受益群體上萬人。


  四、以“居民自治、網格運作”為主要特征的管理文化,讓居民群眾感受到“當家人”的責任

  圍繞區委提出的“部門工作社區化、管理工作服務化、管理服務多元化”社會管理工作目標,文化街道通過整合資源、重心下移、項目帶動、以點促面等多項舉措,不斷推進居民自治和網格化管理進程,用體現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全方位、全覆蓋”的管理文化,探索了一條社區社會管理創新的好路子。一是擴大基層民主。結合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換屆,在居民中推選了10名政治素質好、有較高文化和組織領導能力、熱愛社區工作、具有奉獻精神,群眾公認的黨員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居委會主任。目前,社區乾部平均年齡39周歲,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率達100%。為滿足居民群眾的政治需求,組織群眾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通過開展社區論壇、社區聽證,對社區居民普遍關心、關注的切身利益進行討論和表決,加快了社區居民自我管理進程;通過組建各類志願者隊伍,增強了群眾自我服務意識;通過設立民願接待室,建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接待日制度,協調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使社區與居民之間架起一條知民心、體民情、解民懮的“綠色通道”。針對社區居民提出的物業管理費、自來水二次加壓費以及環境衛生管理等問題,學府社區召集轄區單位、物業部門負責人和居民代表召開專門“懇談會”,共商問題解決辦法,使長期困擾居民的熱點問題在征得各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況下迎刃而解。二是構建“七聯”管理新機制。以“條”為綱,整合轄區資源,完善了“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小區(樓宇)民情調解室”三級社會管理工作網絡;以“塊”為主,覆蓋社區各角落,實行了“一格五員”網格化管理;以制度為保障,推進社區規范化管理,構建了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協調運轉的社區管理體系。通過在工作網絡內實行窗口調處、聯合調處、重點調處等三級調處流程,在社區網格內實行“收(即網格人員負責排查收集信息)、分(即社區負責分類篩選整理、分口受理辦理、分流上報轉辦)、辦(網格人員直接能夠辦結的事、民情調解室可以辦成的事、社區服務中心承辦的事務、街道政務中心負責辦理、調處的事項)、回(社區服務中心負責回訪跟蹤問效)”工作流程,著力構建了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工作聯動、突出問題聯治、特殊人群聯管、平安建設聯創、社會管理聯抓的“七聯”工作新機制,初步達到了“有事網格早知曉、突發事件快速反應、矛盾糾紛及時處理、社會輿情准確掌握”的工作目標。三是掃除社區社會管理盲區。以文賓社區為試點,針對流動人口、出租屋難於管理的問題,推行社區與派出所“聯管”,按照“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的工作思路,配合公安部門,加大對流動人口、出租屋的排查力度,創新實行出租房屋備案登記制,初步實現了出租房屋、流動人口數據信息的資源共享和動態管理。針對社區重點群體管控難問題,建立並完善邪教轉化人員、刑釋解教人員、精神病人、非訪人員、流動人口以及社區閑散青少年臺賬,在配合公安、民政、信訪、教育等部門全面落實教育、管理、幫教、防范等措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最大限度的減少和預防犯罪現象的發生。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邊緣化的問題,在采取獨立建、聯合建、掛靠建等辦法,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的基礎上,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納入綜治管理范圍,實行“法人代表負責制”,(即法人本單位發生的治安和安全生產問題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經濟和行政責任);對個體工商戶、小型民營企業,根據其戶數多、人員少、規模小這一特點,由街道社區牽頭,建立聯合綜治工作站,設立綜治信息聯系員,確保有人管事。針對網絡、網吧等虛擬社會管理弱化的問題,以文化廣場、社區學校、知識講堂為陣地,開展網絡知識、虛擬社會以及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安全防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居民特別是未成年人對網絡的認知度,引導他們正確、理性的參與,不信謠、不傳謠、不編謠、不上當受騙、不上色情網站和反動網站。有針對性的開展網絡輿情監控、收集、上報等工作,通過QQ群、論壇、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傾聽了解居民群眾呼聲,及時調整社區工作思路,同時又為區委、區政府分懮解難,運用跟帖、博客等信息發布平臺,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網絡媒體輿論導向。積極發揮關工組織“五老”義務監督員的作用,配合有關監管部門,做好了有無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情況的督促檢查工作。四是規范內業資料管理。推行“六個一”社區內業資料管理辦法,即一張網格化管理示意圖;一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情況統計表;一套突發性、群體性事件處置預案;一張網格便民聯系卡;一套網格人員、社區服務中心人員、綜治維穩隊、矛盾糾紛調解隊、志願者隊伍、“五老十大員”花名冊;一份網格工作日記(民情日記)。

  五、以“健康向上、寓教於樂”為主要形式的群眾精神文化,讓居民群眾感受到“家園”的和諧與安寧

  立足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街道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文體活動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力打造“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健康向上、寓教於樂”的社區特色文化,有力促進了社區和諧,不斷增強了居民百姓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一是積極構建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依托小區文化廣場、社區多功能活動室、轄區各大中專院校等公共文化資源,爭取市、區兩級財政支持,組建了由“威風鑼鼓隊”、“民樂隊”、秧歌隊、京劇票友隊、老年合唱團、舞蹈隊等組成的文化藝術團,先後投入42萬元配套現代化樂器、服裝和道具,定期組織開展了以“共建和諧社區,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社區廣場文化活動和各種文藝演出,居民自編自演,百姓樂在其中,社區文化氛圍和諧祥和。僅兩年來,共舉辦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等專題文藝演出45場,交通安全、反邪教等主題宣傳36次。二是全力打造品牌社區文化。根據居民對社區文化的層次性和多樣性需求,深入開展了“社區文化藝術節”、“親子趣味運動會”、“書畫攝影展覽”、“鶴城讀書月”、“過小年包餃子”、“十大孝星評選”、“社區四點半學校”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載體活動,吸引了轄區居民百姓廣泛參與,逐步形成了“一社一品、一社多品”的群眾文化。安居社區的鄰裡文化、科普文化、樓道文化,錦湖社區的廣場文化、居家養老文化、書香文化,文賓社區的廉政文化、康樂文化、網絡文化,西園社區的象棋文化、紅色文化、編織文化,學府社區的共建文化、體育文化、國學文化呈現了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為提高居民群眾文明素質、推進社區繁榮進步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功效。三是不斷提昇開放向上的社區形象。立足增強社區文化的軟實力,形成“文化促發展、社區共繁榮”的良好工作態勢,在轄區范圍內叫響了以樺樹精神為主題的“愛家、守法、禮讓、友善、向上”的社區精神,通過張貼宣傳標語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組織居民開展“鄰居節”、“易物節”、“禮儀知識講座”、“經典誦讀”、“學雷鋒志願者先行”等載體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引領”,使之成為了家喻戶曉、人人踐行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展示社區形象、引領社區發展的一面旗幟。文化街道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社區建設和諧街道”、“全國防震減災示范社區”、“全國科普示范社區”、“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