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訊 農歷七月十五(8月31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中元節,人們在中元節前後都會以各種方式祭奠先人。給故去的人“燒紙錢”是最傳統的一種,但它污染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民俗專家倡導:中元節祭奠,重感情也要講文明,可用鮮花、音樂、文章等方式祭奠逝者,將新時代的精神內涵融入傳統節日。
街邊路口仍有人焚香燒紙
今年,我市首次嘗試社區公祭,環衛部門還在40個定點焚燒處首設環保容器,以引導市民文明祭祀。但8月29日晚上7點一過,市民就分成三撥來到東五條路、清福街交叉口,他們手中拎著大捆大捆的燒紙,做著燒紙錢的准備。晚8點左右,長安街與東五條路的路口也有市民在燒紙,遠遠望去,整個路口煙霧繚繞,過往的車輛只得減速慢行。許多十字路口是燒紙的“重災區”。
燒紙情況嚴重的不僅僅是這些重點街路的路口,在一些小街小巷的十字路口,記者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景,燒紙後留下的紙灰,被風吹得四處飄散,令環衛工人苦不堪言。8月30日早晨,正在清理這些紙灰的環衛工人許師傅告訴記者,紙灰即便經過清理,地上也會留下一攤黑色污跡,短時間無法去除,看上去很不雅觀。
“鬼節”祭祖應重文化內涵
市殯葬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認為,中元節習俗能夠在社會進步和變遷中得以很好地保存,而且至今不衰,不能不說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一方面,中國人自古以來家族觀念就比較強,祭祖、敬祖更是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另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祭拜來尋求祖先的庇佑,祈禱祖先能夠保佑後代平安,這對於生活壓力較大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寄托。這位負責人說,要改變祭祀中的一些陋習,首先要改變老百姓的舊思想和舊觀念,倡導具備時代特征的、文明的祭奠方式。
“中元節的本意是祭奠先祖,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市民俗專家黃德烈說,不管是燒紙錢還是送鮮花,都是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祭祖方式只要文明健康就好,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相比起傳統的祭奠方式,一些新型的祭奠方式更加文明,更加環保,也更加方便,具有時代內涵。
文明祭祀方式應該多樣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元節作為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老百姓對其祭奠方式的創新和內容有很多企盼。
在某商場上班的王先生認為,現在網上的紀念網站、公祭網站特別多,通過祭祀網站設立網上墓園、虛擬墓地的方式,在網頁中為逝者獻上一束鮮花、送一支歌曲、種一棵松柏或留下一段祭文,都是很好的祭祀方式。
在鐵路部門工作的張先生認為,中元節文化是一種親情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情結。因此,如今的中元節應將更多積極、樂觀、向上的內容融於其中。比如,“時空郵箱”、“天堂信箱”的祭奠形式,都讓人感到新奇又溫暖;鮮花祭奠既美觀又時尚,也漸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寫追憶文章,情感表達更直接,也更有紀念意義。另外,“居家祭奠”、“代理祭奠”、“社區公祭”等祭奠新方式也可以嘗試。也有市民認為,當代人對傳統節日應在繼承中發展,在揚棄中創新,取其精華,豐富其內涵,這樣纔能使其更好地承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