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佳木斯8月31日訊 金秋八月,同江市各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格外活躍,有的圍繞龍頭企業組織貨源,有的收購運銷農副產品。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以種植、養殖、運銷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了143個,吸納會員1236人,帶動全市90%的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同江市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在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降低農民生產經營風險、聯系“小生產”與“大市場”等方面日益發揮著積極作用,在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過程中,同江市政府既不當“專制婆婆”,也不做“甩手掌櫃”,主要是通過市場運行機制,理順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特色產業基地、流通市場和供銷合作社的關系,建立利益共享、合作聯營的新型利益機制,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民辦民營中不斷發展壯大。該市去年成立的樂業鎮大文肉牛養殖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個,在沒有組建合作社之前,采購、飼養和銷售等各中間環節都是養殖戶們“各家自掃門前雪”,由於養殖規模小、銷售零散,養殖戶們在市場競爭中沒有“話語權”,所以經常會出現買生牛的價格被抬高、賣成品牛的價格被壓低等情況。2010年組建合作社以後,這種情況得到明顯改變,現在合作社肉牛養殖規模已達到200餘頭,全部采取集中飼養,僅此一項一年就可節約成本5萬元。同時,由於經營規模壯大了,養殖戶們就有更多的“資本”在參與市場競爭中進行“討價還價”,現在通過生牛集中采購,每頭牛可以節約成本近200元;通過集中銷售,每頭牛又可以多創造利潤300多元錢,這樣算下來,該合作社一年就可以多盈利15萬元,社員每人增收近3萬元。
最有代表性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要數遠近聞名的清河香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組建於2009年1月,共有社員78人,合作社經營中全面實行“六統一”,即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購買良種、統一技術標准、統一收獲、統一加工銷售、統一品牌,不但降低了各個環節的費用,而且還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社員手中的水稻。合作社堅持協會+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推行訂單農業,在堅持農戶四有(有土地、有勞力、有信心、有信譽)的前提下,實行三包(包技術培訓、包銷售水稻、包最低保護價)的合同收購。每名社員領取《社員證》、《股金證》,依照《章程》按稅後利潤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保障了農民持續增收。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009年就實現了經濟產值300萬元,會員人均純收入達到8700元,比全村人均收入提高26%。2010年水稻產量達到了5400噸,銷售收入1350萬元。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員79戶,合作社成員土地面積達7.8萬畝,擁有自己的“青河香”米業注冊商標,固定資產180萬元、流動資金10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15個村的農戶走上了致富路。同時,合作社利用現代網絡協助合作社與西安群眾面粉廠和昆明糧食糧田轉運有限公司簽訂5000噸大米購銷合同,在全國設立了10個銷售網點,清河香牌大米已遠銷到西安、昆明、沈陽、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被省婦聯命名為第一批“巾幗示范合作基地”,向國家申報了2011年農業開發項目。 如今的同江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共涉及到農業、畜牧、漁業、加工業、農機服務業、金融、工商、稅務等十餘個領域,農村新型合作組織的成立有效地把同類型的松散力量進行統一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弱+弱=強”的實際效果,改善了農民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