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播撒愛心的使者 記客運段齊京車隊列車員劉維軍
2012-08-31 16:57:17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31日訊 題:播撒愛心的使者——記齊齊哈爾客運段齊京車隊列車員劉維軍

  記者 侯巍

  齊齊哈爾客運段K39/40次列車的列車員劉維軍,在工作崗位工作16年,為旅客做好事8000多件。

  旅客留言簿長達8頁的表揚信,表達了旅客不盡感激。他沒有物質財富,卻用言行贏得了100多篇事跡報道,成為中國鐵路勞動模范、火車頭獎章獲得者、黑龍江省用戶滿意服務明星。厚厚的榮譽證書,折射出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關愛每一個人

  1996年,劉維軍的父親不幸突發心梗,病逝在職場。噩耗傳來,對一個困難家庭,象天塌下來一樣。病榻上家庭婦女的母親,望著三個當臨時工的哥哥,不知今後的生活怎麼過下去。組織考慮到他家的情況,批准一個孩子可以接班,哥幾個你推我、我推你,最後給了剛上高中的劉維軍。母親告訴他:“維軍呀,這個班不容易,可得好好乾,要對得起組織對咱家的關心,全家可就指望你了!”母親的話語雖短,但深深地印在了劉維軍的腦海裡。

  自上班那天開始,劉維軍立志做一個好人。從此,25米的車廂,成了他編織人生的舞臺,旅客的難處,他看在眼裡,掛在心上,跑前跑後,熱心為旅客服務。

  兩年前的一個夏天,他在齊齊哈爾站臺迎接旅客時,來了一位獨自搖著輪椅的年輕女孩。劉維軍馬上迎上去,“讓我來幫你吧”!征得同意後,他像哥哥一樣把殘疾女孩背上了車。彼此熟悉起來纔知道,這女孩叫李靜,家住尚志市農村,患有小兒麻痺癥,到齊齊哈爾學電腦,也是因為家境不好,很難繼續學業了。那怎麼行,能學出手藝就能自強謀生了,想到這,劉維軍說,“讓我資助你”。從此,劉維軍從牙縫裡攢錢,資助持續了一年半時間。李靜完成學業後,搖著輪椅奔波於省城新聞單位,非要說說這位好心哥哥。媒體以《殘疾女孩兒想面謝恩人》為題,刊發了李靜的自述。一段時間網上熱議。

  今年4月24日,劉維軍在齊齊哈爾的藥店購買了治療腰椎病的藥品,到泰康杜爾伯特縣科洛村去看望患病的旅客,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原來,一年前的乘務中,這位旅客在列車上犯了腰椎病,疼痛難忍,劉維軍拿出愛心服務箱中的按摩枕,為旅客進行了按摩,緩解了旅客的病痛,得知旅客家住農村,求醫問藥不便的實際困難後,劉維軍多次在齊齊哈爾幫助他購買藥品,到家中看望,讓這名旅客深受感動,兩人成了好朋友,逢年過節總要通個電話,互相問候。


  千方百計為旅客排懮解難

  劉維軍有一個習慣,從車門看票旅客上車的瞬間,哪個旅客腿腳不好,哪個旅客年齡大了,哪個旅客帶小孩,哪個旅客臉色不對……一一記在心上。開車後,還要確定他們坐在哪了,旁邊的情況怎麼樣。送水,倒果皮盤,擺行李架,利用接觸旅客的作業,觀察每位旅客的脾氣秉性、行為特點,服務就有針對性了。

  劉維軍發現:嬰兒的奶嘴咬漏了,行動不便的老人上廁所蹲不下去,旅客開罐頭把手刮破了,用餐的旅客用方便筷子剔牙,硬座的空調車小孩怕涼沒蓋的……他細心揣摩,把服務想在旅客上車之前,自費購買了坐便椅、按摩器、奶瓶奶嘴、幼兒毯、充氣枕、牙簽、硫磺皂、一次性紙杯、紐扣等服務用品,建立了“愛心服務箱”,解決了旅客許多不便。這個獨具特色的服務,在業內廣為推廣,給旅客帶來了溫馨之旅的感受。

  劉維軍有著不同於東北男子的細膩,這種細膩是一種服務的本能,一種客運人的直覺,這些年來,他的“愛心服務箱”中的物品總是在不斷的上昇著。一次乘務中,一名老年旅客在車上高血壓發作,呼吸急促,劉維軍連忙聯系找醫生,重點照顧,給老人服用了降壓藥,緩解了旅客的病痛。後來醫生告訴劉維軍,這種情況如果及時給患者用上氧氣,效果會更好,從那以後,劉維軍的“愛心服務箱”裡就多了一個氧立得。

  劉維軍有著敏銳的直覺,這種直覺源自他對旅客的一片真心。就像旅客說的那樣“他真把旅客當回事”。在乘務中,他總是能一眼看出列車上許許多多的旅客中,哪一個有難處,哪一個需要幫助,從而主動的提供服務。去年的一次乘務,他發現一名農民工兄弟坐在車廂中,看著售貨車的盒飯,欲言又止。劉維軍立即上前詢問,了解到這名農民工兄弟有嚴重的胃病,想吃飯又怕硬,不吃飯又怕餓後,便馬上到餐車為這名旅客要了一碗熱湯面,親自送到了他的手中,這名旅客捧著面,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16年來,劉維軍就是靠著這樣的細心、耐心、真心感動了無數的旅客,成為了服務戰線上的一名佼佼者。

  服務是一門綜合藝術

  溝通,是服務的鑰匙。和旅客交流起來,纔能准確把握服務需求。自己認為講清了,旅客還是聽不懂;明明看到旅客有服務需求,卻不知從哪去幫助他們。為掌握溝通技巧,劉維軍潛心學習公共關系學和溝通藝術。北京下公寓時,他常去西單圖書大廈看免費的書,一呆就是兩、三個小時,堅持下來,茅塞頓開。旅客的自尊心和人格,越來越強,有困難不願張口求人,加大了服務難度。為掌握旅客心理,劉維軍學習了服務心理學。到北京就醫、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常會問:到積水潭醫院坐哪路車,去天壇怎麼走……,劉維軍購買北京旅游圖,把北京的旅游景點、各大醫院的交通換乘,背個爛熟,成了導醫、導游的“小向導”。他把服務中遇到的難題,一一記下來,見到戴眼鏡的就求教,積累多年成了一本“服務百事通”,也讓他的服務更加藝術起來。


  他的“123”服務法:“1”:就是一開車迅速觀察,確定服務重點和服務內容。“2”:就是抓住勤開口、勤巡視兩個服務重點。“3”:就是把服務對象分成需要經常提示、需要經常關注、需要重點照顧三種類型。

  他堅持從旅客最需要、最盼望、最關注、最感動的事情做起,掌握了個性化服務規律。對陌生面孔旅客主動熱情,拉近感情,建立美好印象;對熟悉的旅客,針對興趣、脾氣和習慣,讓他們感受摯友親情;對老年旅客,耐心細致,不怕麻煩,體現關注;對患病旅客,同情理解,關心備至;對性格內向旅客,察顏觀色,把握服務分寸;對傲慢旅客,以禮相待,不卑不亢,以情感人;對挑剔旅客,小心謹慎,主動征詢,體現誠意;對粗俗旅客,禮讓三分,寬厚待人。通過體貼式、關系式、親情式、家庭式的服務,讓旅客倍感親切。

  16年來,劉維軍在列車上組織搶救危重患者23人,資助有困難的旅客13500元,看護精神突變旅客48人,照顧單獨出行的老人289人,幫助32名離家出走的孩子與家人團圓。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