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對冰城見義勇為行為集中湧現現象的透視與思考
2012-09-03 09:18:2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3日訊 2012年,哈爾濱人經歷了太多的感動與激勵。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冰城市民,在一個個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救人於危難,以可歌可泣的壯舉一次次觸動著人們內心最柔軟的神經。

  感動的潮汐漸退,理性的思索開始——是什麼樣的力量讓英雄壯舉如此集中地湧現?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培育了這座城市眾多的平民英雄?

  (一)

  當社會事物以同一種形態集中、反復地出現時,人們稱之為社會現象。集中湧現的英雄壯舉,被人們歸結為“冰城英雄”現象予以關注。而顯然其後的,是全體冰城人共蘊共育的“哈爾濱風尚”

  從“最美叔叔”謝尚威奮力一接抱住15歲墜樓男孩,到“最美大媽”楊惠縱身一跳救出兩名溺水市民;從12歲少年常偉豪泳池救人的三次深潛,到59歲村民姜勇寬酸菜池救人的義無反顧——這一年,哈爾濱人不斷地被一個個英雄的義舉衝擊、感動、洗禮,並以城市的名義向世人淋漓盡致地展示哈爾濱的人文風尚。

  讓我們回放英雄故事的一個個瞬間,梳理他們義舉背後的人性底色與城市基因。

  “誰看到那場面都不會見死不救”,說這話的是29歲的雙城青年謝尚威。今年1月27日,回家過年的謝尚威路過韓甸鎮農民小區時,看到一名男孩從5樓墜下,他伸出雙臂奮力接住。孩子得救了,他卻被砸昏。“我不能見死不救”,說這話的是冰城的哥王君。7月23日,在南直路和淮河路交叉口,一市民被車撞傷右腿,恰巧路過的中順出租車公司駕駛員王君停車將其緊急送往醫院,並主動墊付了5000元醫療費,為命懸一線的傷者爭得最佳搶救時間——同樣一句“不能見死不救”,表達的是對生命的無上敬惜,這是向善人性最溫暖的閃亮底色。

  他是一名12歲的男孩,平日裡備受父母呵護,可關鍵時刻成了救人英雄。他叫常偉豪。7月15日,小偉豪在父母的陪同下去游泳館游泳。戲水時,他突然發現池底有一名溺水的成年男子,於是三次潛入水底施救,並及時向一旁的父母和救生員示警,將溺水者成功救起。她是一位62歲的大媽,因只身救起兩名落水男子而成為英雄。她叫楊惠。8月12日,兩名50多歲的男子在江邊拍照時不慎落水,正在岸邊野餐的楊惠縱身跳進江中,將兩人救起,自己卻累得心髒病突發——一個12歲,一個62歲。涉險救人看似不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但向善的力量瞬間迸發,令他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他叫蘇澤軍,身患尿毒癥,在江邊開帳篷攤積攢每周的透析費。醫生告訴他沾水著涼會加重病情。可在8月16日,面對4名突然溺水的男青年,蘇澤軍不顧一切地跳入水中,拼盡全力救上兩人。人們稱贊他是英雄,他卻為沒能救起另外兩人而惋惜不已。他叫姜勇寬,香坊區永和村農民。6月19日,村裡一家酸菜廠工人在清洗酸菜池時,突然暈倒在3米深池底。聽到呼救,姜勇寬二話沒說,抓起繩子下池救人。工人獲救了,姜勇寬卻被熏倒在池內,獻出了生命——險境施救意味著可能受傷乃至犧牲,但面對將逝的鮮活生命,他們不假思索,義無反顧。

  謝尚威、常偉豪、姜勇寬、王君、楊惠、蘇澤軍,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市民,在一個個一如往常的日子,塑起了哈爾濱的英雄群雕。一個英雄的出現,或許可以歸結為偶然;數個英雄的接連湧現,則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也正因此,國內眾多媒體在紛紛報道這些英雄故事的同時,還把他們聯系到一起,稱之為“冰城英雄”現象。那麼,“冰城英雄”現象背後的生成力量是什麼?人性、善良,美德、大愛,這些普世的價值顯然不足以涵蓋這個以城市命名“現象”的成因。在普遍性中探究特殊性,人們發現“冰城英雄”現象的背後,是業已形成的開放包容、熱忱善良,守望相助、彼此溫暖,崇尚英雄、追求正義的“哈爾濱風尚”。這是以英雄群體為代表的哈爾濱人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價值選擇。

  (二)

  翻檢這座百年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哈爾濱向來就是一座崇尚英雄且英雄輩出的城市。融鑄在城市骨骼裡的“英雄基因”以及後天積淀,孕育著“哈爾濱風尚”的精髓

  “救人!救人!救人!蘇大哥立功啦!偉大朴實的哈爾濱市民,他繼承了哈爾濱的光榮傳統!謝尚威、楊惠在這一刻靈魂附體!蘇澤軍一個人,他代表了千萬哈爾濱人!在這一刻,他不是一個人在救人!他不是一個人!”

  這位網友對英雄的評價,調侃中透著敬意,感性而深刻。那麼,“千萬哈爾濱人”身上的“哈爾濱傳統”是什麼?

  讓我們把目光回溯——1996年隆冬,一個英雄的名字,揪扯著哈爾濱市民的心。宋兆東,道外區一名普通刑警,在圍堵持槍歹徒時,為掩護群眾,被子彈擊中,以身殉職。送行那天,大雪漫天,十裡長街,萬人灑淚。兩年後,同樣是十裡長街,同樣是萬人送別,這次的英雄是勇斗歹徒的刑警欒軍——英雄離去,萬人灑淚,這是人們對英雄的敬仰,更是一座城市對正義的崇尚。

  1998年,一座城市與一個士兵的故事。錦州某炮團戰士劉軍在哈參加抗洪。由於長時間江水浸泡,歸隊後劉軍被診斷得了腎炎,家境困難的他來哈尋醫。消息經媒體報道後,冰城人的大愛被瞬間點燃,僅僅幾天就捐款38445元。從朴素情感上去理解,這是“知恩圖報”;從理性認知上去解析,這是精神的互動和傳承——“親人幫我戰洪魔,我幫親人戰病魔”的故事,清晰地展示著哈爾濱人從“感動”到“追隨”的過程。每一次這樣的過程,都是對“哈爾濱風尚”的無形陶冶。

  2005年6月8日,高考的第二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哈爾濱交通堵塞,眾多考生因擔心無法及時趕到考點焦急萬分。這時,廣播傳出為考生讓路的提議,僅幾分鍾內,數以千計的車輛齊刷刷地停靠馬路邊,為“考生車”讓出了一條條“綠色通道”,數萬名考生無一遲到——大雨中整齊劃一的集體動作,正是源於“守望相助、彼此溫暖”的群體自覺。

  “哈爾濱風尚”濡染著冰城人,也在傳播、“輸出”,溫暖著他人,張揚著哈爾濱形象。

  2008年,長春少婦尹文嬌產後大出血,醫院派人來哈急尋搶救藥品。隨即,找藥、取藥、護送、探望……幾百臺出租車、私家車演繹著跨省接力大救援,冰城人的傾城大愛激蕩在白山黑水間。

  2011年,“一個冰城人感動兩座城”的故事迅速流傳。主人公叫孫永海,因腦出血在寧波搶救無效去世。兒子遵照他生前遺願,捐出了他3個髒器、兩片眼角膜,讓5位患者重獲新生。故事在當地刮起一股“哈爾濱風”,寧波多家媒體隨後派出強大的采訪陣容專程來哈,探究孫永海的成長軌跡,尋訪這座城市的“文明的土壤”。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冰城與臺灣之間。今年7月,哈爾濱旅游團在臺灣遭遇車禍。受傷的冰城游客沒有抱怨,而是帶上剛剛收到的6萬元捐款,去慰問犧牲司機的家屬。此舉感動了臺灣,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動情地表示:“一定要親眼看看這座令人感動的城市”。幾天後,吳伯雄成行,並親切探望了回哈游客。

  剛剛卷城而過的臺風“布拉萬”,讓哈爾濱城市精神再度迎來洗禮。面對傾倒的大樹,藍天救援隊隊員用手掰斷樹枝,清理出車行道;面對素不相識的路人,私家車、出租車紛紛停下,將風雨中艱難行路的人們安全帶往目的地;面對熄火車輛,越野車友會組成搶險隊,頂風冒雨幫助車主拖拽車輛……風雨中的守望相助凝聚起整座城市的正能量。

  ……

  梳理使道理明晰。“千萬哈爾濱人”身上的“哈爾濱傳統”,正是我們今天所探尋的“哈爾濱風尚”。它發源於黑土地俠義豪邁、古道熱腸的天然基因,昇華於經年累月、薪火相傳的歷史沈積。正是一個個英雄大愛,一個個凡人善舉,積淀了城市文明,淬礪出城市精神,成就了英雄之城、大愛之城。於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豪俠仗義的地域人格、崇尚英雄的平民情結、追求正義的價值選擇,成為“哈爾濱風尚”的鮮明本色。


   (三)

  “哈爾濱風尚”發源於城市基因,厚積於歷史沈淀,昇華於現實培育。結合時代特征的一系列道德建設和文明冶煉,讓“哈爾濱風尚”在“基因再造”中得以昇華和凝煉,這是冰城英雄得以密集產生的重要原因

  崇尚和贊譽是培育,它來自社會,給英雄以認同感,給自己以精神激勵。在哈爾濱,英雄是明星、是偶像。幾乎每個英雄壯舉一經傳播,都會立即引發追捧。蘇澤軍救人當天就接到140多個電話,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只是為了讓他聽見自己的心聲:敬佩。楊惠救人後,四星級駕駛員張金寶帶著龍運現代暢達車組到楊大媽家中,表達他們崇敬和心意:今後,車組34臺車輛無償為楊大媽及家人服務,隨叫隨到。對英雄的崇尚不分地域。張麗莉、高鐵成,這兩個外地英雄同樣得到冰城人的至高禮遇和傾城大愛,捐款、探望,寫歌、賦詩,演繹一座城市與英雄的美麗邂逅。冰城媒體對英雄更是高度一致地推崇,以最大的力度全景式報道英雄的壯舉,讓英雄情懷在民眾間持續發酵、昇溫,以輿論的張力傳播社會正能量。

  關愛和回報是培育,它來自城市管理者,給英雄以溫暖,給民心以引導。哈爾濱的城市管理者一直用行動力挺“好人有好報”的朴素邏輯,構建著崇尚英雄的價值體系——給關愛,讓美增輝;給回報,讓英雄心暖。幾位英雄救人壯舉剛剛發生,市領導便前去看望、慰問,親手為楊惠、蘇澤軍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親手為的哥王君佩章“晉星”。救人的那一刻,英雄們根本沒想過回報,壓根就忘了自己,但城市管理者沒有忘記——市委授予救人英雄蘇澤軍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後,考慮到他的病情,還特地把2萬元慰問金交到他手上,並要求有關部門給予蘇澤軍生活上和治療上的幫助。

  喝彩和榮譽是培育,它來自城市管理者,樹起榜樣,激勵全城。一次又一次,這座城市把最耀眼的榮譽獻給最美、最可敬的人——常偉豪,哈爾濱市陽光美德少年、哈爾濱市優秀少先隊員標兵;楊惠、蘇澤軍,哈爾濱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哈爾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形象大使”,這個代表著1000萬市民文明形象的至高榮譽,頒給了謝尚威,也頒給了哈爾濱人心目中的所有英雄。

  宣教和冶煉是培育,它來自一次次有組織的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又激情彰顯。持續多年的“感動哈爾濱人物”評選、“見義勇為先進分子”評選及“哈爾濱精神”全民大討論,讓市民在感動中感悟,在感悟中行動,在行動中提昇精神境界。特別是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共築幸福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創城”活動開展以來,“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昇自己”的志願服務理念廣為傳播與滲透,“講文明,樹新風”、“志願服務在冰城”、“彎彎腰、伸伸手,我與文明同步走”、“全民動手、潔淨家園”、“文明你我他、清潔在我家”等活化載體的文明創建活動,無異於一次次文明的冶煉,讓市民在參與中增強了對城市家園的認同感、歸屬感。這些,都是近一段時間哈爾濱英雄迭出的重要原因。

  (四)

  “冰城英雄”是一種榜樣,用大愛和義舉樹起道德標尺;“哈爾濱風尚”是一面旗幟,以美麗和崇高矗立精神地標。我們要用心呵護,放大“冰城英雄”現象帶來的正能量;我們該備加珍惜,讓“哈爾濱風尚”成為引領城市前行的不竭力量

  一人一城,一域一國,必須有精神的高地,方能守望理想,登高遠望。“冰城英雄”用一己之力點亮道德燈塔、樹起精神標尺,也在每個關注者的心中播下了愛的種子。這些種子將會生根、發芽、自由地生長並結出累累碩果,不斷豐富“哈爾濱風尚”的內涵,使之成為這座城市出以示人的精神地標、用以勵己的力量源泉。

  感動的過程,也是激勵的過程。當人們傳頌英雄故事的時候,當人們感動於“冰城英雄”壯舉的時候,當人們為受傷英雄捐款、祈福的時候,英雄們的“最美事跡”一定會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靈魂最深處,向善的力量一定會在每個人的心底積蘊,“哈爾濱風尚”的精神內涵一定會得到每個人更深刻的認知。

  弘揚“哈爾濱風尚”,就是要讓大愛得以延續。當“最美大媽”楊惠把被救者送來的5000元答謝款轉交給市婦聯孤困兒童幫扶中心,用於資助雙城市五家鎮的16名貧困“春蕾女童”時,她也在這16個孩子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有朝一日,這些因愛滋長的“春蕾”將綻放出滿園繁花,把更多的愛傳播。

  弘揚“哈爾濱風尚”,就是要讓精神得以傳承。可喜的是,這樣的傳承正在進行。“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是我的偶像,這是“陽光美德少年”常偉豪面對“為什麼敢三次入水,救助體重是你兩倍的成人溺水者”提問時的回答。他曾用稚嫩的筆跡在日記中寫道:“張麗莉是最美女教師,是大家的楷模,我一定要向她學習”。這樣的場景讓人看到“傳承”的希望——“奶奶你真是英雄,長大了我也要當英雄”,這是楊惠救人暈厥醒來後聽到的最溫暖的話,眼前是一個小女孩稚氣的小臉。

  弘揚“哈爾濱風尚”,更需要有效的引導。當前,一場探究“冰城英雄”現象、弘揚“哈爾濱風尚”的熱潮正在哈爾濱大地興起。我們有理由相信,“冰城英雄”的壯舉已經點燃公眾愛心,產生社會共鳴,也將讓愛之光從點延成線,從線展成面,不僅支橕起時代的道德高度,更為哈爾濱人精心呵護的精神家園注入不盡的生機活力,為社會發展進步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

  偉大時代需要偉大精神的引領,偉大事業需要每一個市民傾力參與。當下,全市上下正在致力於“加快實施新戰略、奮力實現新跨越”,致力於把哈爾濱打造成全國文明城市。在波瀾壯闊的時代進程中,讓我們高揚“哈爾濱風尚”的旗幟,把愛傳導,用心接力,行小善匯大愛,積薄力鑄偉業,在建設繁榮、幸福、文明、和諧哈爾濱的征程中繼續書寫“大美龍江,大愛冰城”的華彩篇章。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