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4日訊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市人大內司委社會救助工作座談會上獲悉,目前哈爾濱市基本形成了以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制度為基礎,以專項救助制度為輔助,以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初步覆蓋了59.4萬城鄉困難群眾。今年,哈爾濱市各部門不斷推出新舉措,全市社會救助逐漸從“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
九部門聯網核對居民家庭經濟狀況
哈爾濱市積極整合部門公共資源,建立城市居民收入和財產信息核對機制。目前,民政部門已與市人社局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失業人員、協管員收入,養老保險事業管理局提供的養老保險收入,地稅局提供的個人所得稅繳納情況,殯葬管理中心提供的死亡人員信息,交通局提供的出租車、公交車等人員營運信息,工商局提供的個體工商戶信息建立了網絡比對,與公積金管理中心提供的公積金繳納情況、公安交管部門提供的車輛信息,住宅局提供的住房信息共9個部門12類居民家庭狀況建立了核對機制。核對工作每月進行一次,對救助對象實行動態管理,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對五類人員實行物業管理社會救助
今年哈爾濱市將對物業服務保障對象實施社會救助。由市、區財政和市、區物業管理部門共同操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補貼對象認定工作。
物業服務保障對象主要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家庭成員均無職業的民政定補優撫對象;家庭成員均無職業的失業救濟對象;市屬國有福利企業殘疾職工;建國前老軍人等五類人員。物業服務保障對象的住房面積控制標准為建築面積67.5平方米(折算使用面積45平方米),低於控制標准面積(含標准面積)的,補貼費用按照實際住房面積計算;超出控制標准面積的,按照控制標准面積計算,所超出部分全部由個人承擔。
17種重特大疾病納入新農合
為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參合人員醫療保障水平,減輕重特大疾病醫療費用負擔,今年哈爾濱市選擇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天性心髒病、乳腺癌、宮頸癌、重癥精神病、肺癌、胃癌、甲亢、腦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等17種重特大疾病納入新農合以提高保障水平范圍,分別確定市級和縣級救治定點醫療機構,實行醫療費用最高限價,超過的費用由醫院承擔,新農合按70%比例給予補償,對符合條件的特困人員不設起付線,報銷比例提高3%,並按照民政部門有關規定給予相應醫療救助。僅今年上半年就救治兒童白血病患者18人次,補償35萬多元;救治兒童先心病患者37人次,補償60多萬元。
三高校設“慈善愛心”基金
今年市慈善總會慈善項目計劃投入574萬元,400萬元用於助老、助醫、助孤、助殘、救災等方面的傳統項目,另外投入174萬元開發推出助學新項目,即在哈爾濱學院、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三所高校設立“突發、危困慈善愛心”基金,以應對困難家庭學生遭遇不幸的救助;投入100萬元用於貧困農民工家庭1萬名小學生每人每年100元助學補貼;投入50萬元用於500名低保家庭學生每人資助1000元,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以加快就業,幫助其家庭早日脫貧。目前各項目開展進展順利,已完成全年計劃的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