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黑河9月5日訊 按照發展生產和改善農村民生這一“三帶百村工程”核心要求,愛輝區立足水資源優勢,開展技術攻關,完善生產技術體系,不斷加快北方寒地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建設,為北方寒地的種植結構調整、提昇糧食生產能力和增加效益,闖出一條新路子。今年基地水稻種植面積達1.08萬畝,預計可增收400餘萬元。
愛輝區北方寒地有機水稻生產基地依托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針對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品質不好、育秧晚、秧苗素質差、水層管理不科學等問題,開展技術引進和科技攻關,初步集成出北方寒地優質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先後從省內多家水稻育種機構引進品種60多份,經過兩年試驗,選出黑交9709、黑交06-213、龍慶稻2號等適於當地氣候條件的優質高產品種,這些品種的生產能力達到每公頃產1.5萬斤以上,黑交06-213品質接近國家優質米2級標准,口感能達到海倫種植的優質稻米水平,為發展北方寒地水稻奠定了品種基礎。
該基地建設核心試驗區100畝,試驗示范技術23項。引進推廣雙膜覆蓋育秧技術,提早扣棚20天,育秧期積溫增150?180度,比傳統的小棚、中棚育秧多一片葉;試驗三膜覆蓋育秧技術,可再延長育秧時間3?4天;應用微噴技術,進行苗床水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四葉、壯秧的機械插秧標准。引進打漿機、激光平地機替代水耙輪,提高整地質量,實現插秧深度、水層深度一致,保證植株生長一致,獲得高產。總結出淺、濕、乾的水層管理技術,篩選了沙稗磷、丙草胺、快殺稗等進行二次封閉滅草技術,有效地控制水田雜草,實現田間管理科學化。
為大力推廣水稻生產新技術,基地邀請東北水稻科學家陳溫福等國家著名水稻、水利建設專家講課,培訓技術骨乾百餘人。加強對育秧、施肥、插秧密度、水田除草等關鍵技術環節的指導,加快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技術標准到位率達到80%以上。2012年,推廣黑交9709面積3000畝,佔播種面積的30%,黑交06-213面積5000畝,佔播種面積的50%;全部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激光平地機平地4500畝,佔水稻種植面積的45%;機械插秧面積達到100%,這些技術措施的應用,為實現水稻高產、高效提供了技術保證。
愛輝區北方寒地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科學規劃、積極推進水稻生產基礎建設,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加快水稻生產的發展。今年,新修乾渠22公裡、田間斗農渠1000餘米、涵洞26個、水閘7個、排澇溝11.3公裡、農田路3公裡,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77棟,新購水稻插秧機16臺、平地機3臺、水稻收割機6臺,種子精選機1臺,稻田標准化達到80%、方格化達到90%以上。建設水稻合作社2個,發展水稻種植大戶8個,提高了水稻生產組織化程度。建設種子繁殖田150畝,生產優質稻種15萬斤,保證了基地生產用種。建設晾曬場1000平方米,維修倉庫1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