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1日訊 買了新手機本是件高興事,可一宿的工夫,陳先生的話費就被“吃掉”500多元。昨日,記者從市工商局了解到,購買山寨手機等三種行為最容易造成手機被吃費。
50多歲的陳先生8月初通過電話郵購的方式,買了一款酷似iPhone的手機。當晚陳先生開始使用手機的各種功能,上網聊天、短信群發、看電影電視、下載各種軟件。第一次用觸屏智能手機,而且功能非常多,讓陳先生一直把玩手機到晚上23時多。
第二天一早,陳先生掏出手機打電話,結果發現欠費了,客服電話提示他已經欠費480元。前一天手機還有30元錢,怎麼纔一夜就少了500多元錢,經過客服人員查詢發現,陳先生的手機在前一天晚上下載了多款軟件,而且定制了多款增值業務,消費的500多元錢都是各種上網的費用。
隨後,陳先生將此事投訴到工商部門。經過詳細詢問,工商人員發現,陳先生的手機是山寨手機,裡邊安裝了很多增值項目,陳先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點擊,結果產生了各種費用。此外,他在上網結束後,沒有及時關閉程序,也導致手機上網費用猛增。
據市工商局12315指揮中心主任辛棟介紹,經過對吃費手機的整治,我市手機市場吃費情況已經很少見,但是也會偶爾接到投訴,多集中在國產二線手機和山寨高仿手機。
三種情況導致吃費
第一是運營商發出開通增值服務的短信,不少消費者不明白短信內容,隨意回復,導致開通增值服務被吸費。
第二是商家發出試用服務的短信,在試用結束後自動收費,消費者在不回復的情況下被吸費。
第三是消費者自己操作手機不當,無意間開通了各種增值服務,導致手機被吸費,這種情況以老年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