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生物產業:期待實現從資源型向科技型轉身
2012-09-11 10:51:16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姜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1日訊 作為一個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新興高科技產業,生物產業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中,戰略性日漸凸顯。在全省“十二五”規劃中,生物產業被確定為重點發展十大產業之一,生物產業漸入走入了牡丹江市居民的視野….

  2011年,依靠科技創新,我市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0多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以上,生物產業坐上了支柱型產業的“寶座”。但從要素支橕看,在很大程度上,生物產業還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推動發展。如何實現轉型昇級,給生物產業發展再加個“馬達”,讓科技成為“第一驅動力”,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資源和科技為產業發展奠基

  我市生物資源豐富,僅動植物藥材就有大約600種,總蘊藏量約3.5億公斤,佔全省的13%。目前,我市中藥材種植、養殖品種達30多種,面積21萬畝,全市中藥材種植、養殖向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形成了以亞洲最大的熊場、靈泰高麗參、海林平貝、東寧養鹿等為代表的藥材特色種植、養殖基地。

  資源優勢為生物產業發展提供了“沃土”,一位在生物產業摸爬滾打多年的生物企業老板告訴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市生物產業逐漸興起。經過幾十年發展,這一產業已形成一定產業基礎。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生物領域企業有60餘家,已形成以“友搏”、“黑寶”、“靈泰”、“仁和堂”、“恆遠”、“佰佳信”、“鏡農股份”等為骨乾的企業生產群體。

  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科技顯現了巨大能量,2002年愛民北藥科技開發園區被省政府正式批准為三個省級醫藥園區之一。其中,“靈泰”、“黑寶”、“友搏”、“恆遠”、“仁和堂”等企業躋身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同時,依靠較強的生物科研和人纔實力,四個生物產業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落戶我市,累計實施生物技術領域科研項目117項,爭取省級以上科研經費1575萬元,初步形成了以愛民北藥園區為主體的生物產業發展框架和布局。

  整合創新資源為產業發展破題

  短短二三十年的發展,讓我市生物產業具備了較強的底氣。然而,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科研機構與生物產業之間“脫節”,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常常一出生就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生物企業的技術需求也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導。

  “依托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省抗纖維化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普通高校組織損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建設牡丹江生物技術藥物創新服務平臺,以產業發展需求為紐帶開展分工合作、聯合攻關,積極創制先進技術標准、完善產業鏈構架,力求共同突破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推動行業整體發展。”一位在從事生物科技工作多年的專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不少科技人員也認為,加大創新資源的整合力度,推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是我市生物企業振興發展的“秘密武器”。

  高站位細謀劃為產業發展助力

  2011年,《牡丹江市生物產業推進實施方案》出臺,為生物產業發展設定了到2015年產值達到180億元,形成1—2個產值過20億元的生物產業基地,1—2個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大型生物企業的目標。

  這樣的目標如何實現?提高創新能力成為“解題之鑰”。今年以來,我市依托科技優勢、資源優勢,以生物制藥企業為龍頭,重點推進生物醫藥領域創新藥物技術研發,加快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生物創新品牌藥物。同時,我市還積極開展項目合作、技術交流及科技招商活動,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和牡丹江生物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一批生物產業基地和園區,盡快形成具有牡丹江市特色的生物產業集群。

  市科技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市正在著手建立生物產業項目庫、重點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等專家團隊信息庫,為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搭建一個技術、成果、項目對接的平臺,建立起長期合作的聯系。

  裝上了科技創新的“馬達”,生物產業在闊步發展的道路上插上了“翅膀”,也讓我們對生物產業的未來充滿期待。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