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需要1800名僅有800名 全科醫生緣何『稀缺』?
2012-09-13 14:30:52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戴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制圖:張靜

  東北網9月13日訊 4年來,哈爾濱市建設了10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這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至少需要1800名全科醫生,但實際上僅有800名全科醫生在社區工作。隨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市這個缺口越來越大——

  徐倩是道裡區工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也是一個家庭醫生團隊的負責人。她原來所在的道裡區寄生蟲病防治院2007年經市衛生局批准,整體轉型為道裡區工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徐倩經過培訓後由一名專科醫生轉為了全科醫生。轉崗為全科醫生後,徐倩感覺“真忙”、“真累”。

  全科醫生“管的事太多太雜”

  徐倩說,她每天都這樣循環往復,即使是休息日,如果有病人找她,她也需要趕到社區醫院。

  一家社區醫院的全科醫生,究竟會有多忙、多累?

  8月15日一早,記者來到了工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約定的時間徐倩並沒有出現,過了半個多小時,她纔匆匆忙忙地從外面跑進來。見面後她告訴記者,她的家庭醫生團隊所負責的新城社區,有一位慢性病患者今天早晨去衛生間時突然暈倒,她早上直接去了病人家,所以與記者見面來晚了。

  徐倩說,在她的日常工作中,這種突發的危重病人並不多。社區醫院全科醫生的服務內容主要是社區內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區內慢性病患者日常病情的監控和醫療指導、公共衛生的健康乾預與管理等。

  在記者與徐倩交談時,診室外等待就診的患者已經排起了長隊。這些病人大多數徐倩都熟悉。他們有的感覺身體不舒服,來向醫生諮詢一下;有的來進行慢性病康復檢查,從醫生這裡得到疾病預防控制的相關指導。

  患者中有一對年輕人,他倆說想最近要孩子,覺得應該檢查身體,但又不知道需要檢查哪些項目,想請徐倩提供一些意見。

  一上午的時間,徐倩接診了15位患者。中午吃飯時,徐倩的手機仍在不停地響。給她打電話的都是社區裡一些常年臥床的慢性病患者,向她諮詢有關用藥的情況。

  吃過午飯,徐倩和她的家庭醫生團隊到一名腦卒中患者家,為病人進行針灸康復治療。這名患者半年前得了腦卒中後遺癥,在醫院進行了一個月的康復訓練後,被轉到了社區衛生中心。由於行動不便,徐倩和她的家庭醫生團隊每次都是上門為這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

  “大爺,今天有沒有不舒服?我們先給您測一下血壓吧。”一進門,徐倩就熱情地和躺在床上的病人打招呼,團隊的全科護士則開始給病人量血壓。知道自己的血壓正常後,躺在床上的患者呵呵地笑了起來。

  “大爺,您最近吃什麼降壓藥?一天吃幾次?”病人的每一次回答,徐倩都認真地記錄。“通過不斷詢問和觀察發現病人的問題,然後我們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譬如這個病人有高血壓,我們就會在看診時測血壓,詢問他的飲食情況,對於服用的藥物是否適合等進行分析,提出具體方案。”徐倩說。

  在給病人針灸的過程中,徐倩和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一直在和病人聊著家長裡短。徐倩告訴記者,病人長期臥床與外界隔離,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所以要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家庭醫生不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還要關注其心理變化,從而進行有效的追蹤管理。”

  徐倩告訴記者,理想的情況是一個人生病後首先想到的不是醫院,而是當醫生的朋友。在向醫生朋友諮詢後,病人會選擇是去醫院就診,還是自己買些藥吃。社區衛生中心的全科醫生,其實就應該成為社區居民的醫生朋友。

  下午,徐倩又走訪了社區內的兩戶慢性病人。回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已是下午4時。她沒有休息,馬上將下午采集到的病人信息錄入電腦,完善病人的健康檔案。徐倩說,她每天都是這樣循環往復,即使是休息日,如果有病人找她,她也需要趕到社區醫院。

  徐倩在這一天裡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部分全科醫生每天的工作狀態。他們說:“全科醫生可能是當下哈爾濱最忙碌的職業,因為要管的事情太多、太雜。”

  招不滿編制全科醫生成“稀缺資源”

  這樣重的工作量讓李桂森感到壓力巨大,他只能聘請一些從大醫院退休的醫生來“頂缺兒”。

  全科醫生為什麼會如此忙碌?答案是,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配備的全科醫生太少。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工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5個居民社區36000人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輻射范圍達7.76平方公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這樣規模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該配備43名衛生服務人員,而實際上目前工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部工作人員(包括護士)為30人,其中全科醫生只有9名,所以他們每天都處在超負荷工作中。

  缺少全科醫生並不只是工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接下來的采訪中記者發現,幾乎每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存在全科醫生編制無法招滿的情況。

  記者從市衛生局了解到,國家規定,平均每1萬人應配置社區衛生服務人員12名,據此標准測算,我市城市人口為495.2萬人,加上流動人口的因素,我市至少需要5000名以上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這其中需要全科醫生1875人,公共衛生醫師625人,社區護士1875人,管理人員625人。而實際上,目前我市經過全科醫生業務培訓的只有800人左右,實際人數不足所需人數的二分之一,正是這種供需矛盾讓全科醫生成為了“稀缺資源”。

  一個人得乾兩個人的活兒。全科醫生的缺少,直接導致現有的全科醫生的工作量過重。安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桂森告訴記者,由於門診量連年增加,社區衛生中心又招不到有資質的全科醫生,工作中他們不得不把一個人當成幾個人用,加班已成了社區全科醫生的家常便飯。

  “雖然我們中心的醫護人員編制有65人,可是實際在編的醫護人員只有36人。編制不滿的主要原因是中心招不來有資質的全科醫生。每次主管部門組織全科醫生培訓,我們都派人參加,但這種培訓一般都需要兩年以上時間,對於我們來說遠水解不了近渴。”李桂森說。

  記者了解到,安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要為社區內73000多人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其中有10000多名慢性病患者需要家庭醫生團隊定期入戶服務。這樣重的工作量讓李桂森感到壓力巨大,他只能聘請一些從大醫院退休的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來暫時“頂缺兒”。

  5年+3年培養一名全科醫生挺難

  培養一名全科醫生需要8年,即先接受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

  全科醫生的概念挺新。

  2011年7月,《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中確定,我國全科醫生的培養模式為“5+3”,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樣的時間表來培養全科醫生,我國第一名符合規定的全科醫生最早也要在2019年纔會出現。據有關人士推算,全國如果完全靠醫學院校重新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來滿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至少需要10-20年的時間。

  市衛生局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處處長田英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正是由於全科醫生的概念比較新,而培養過程又相對較長,所以,全科醫生不足的情況在全國范圍內都十分普遍。”

  可以說,5+3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讓衛生管理部門措手不及。田英傑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國家提出的“近期多渠道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指導思想,市衛生局先對42家一級醫院進行資源整合,把一級醫院的醫務人員全部整合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來,同時要求19家三級醫院和22家二級醫院領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全部由領辦醫院派出。除此之外,還有18家企辦醫院領辦或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在田英傑看來,這些醫療機構中的醫護人員是最接近全科醫生的人。“他們首先都經過了5年臨床醫學的本科教育。其次,他們中絕大部分醫護人員都具有3年以上的臨床經驗。他們唯一缺少的就是全科醫生的規范化培養。根據這個特點,我們為這些轉崗的專科醫護人員,安排了500學時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從全科醫學的基本概念到全科醫療基本內容,為社區衛生人員普及全科醫學理論知識。同時,還對這些轉崗醫護人員開展精神衛生管理、高血壓等五種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管理、計劃免疫管理及應急處理等專題培訓,使他們更適應全科醫生這一角色,以此解決全科醫生不足的問題。”

  然而,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似乎可以解決全科醫生不足困局的舉措,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存在偏見醫生不願從“專”變“全”

  一些專科醫生不願轉為全科醫生,是因全科醫生工資待遇較低,難與綜合性醫院的醫生相比。

  對於很多市民來說,“全科醫生”這件事兒,以前從未聽說過。

  在道裡區共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向前來就診的10多位患者詢問是否知道有全科醫生,幾乎所有人都回答“沒聽說過,不知道全科醫生是乾什麼的”。還有一位中年患者反問記者:“你說的是農村的赤腳醫生吧?”

  正在輸液室裡輸液的陳大爺說:“這裡看一般的病還是可以的,也挺方便。但真要是有了大一點的疾病,這裡的醫生就扛不住啦!還得去大醫院,那裡的醫生纔專業。”

  在老百姓對全科醫生這一職業普遍不了解或存在誤解的同時,專科醫生們對這個職業也存在困惑與偏見。一些醫生普遍認為,只有水平較差的人纔會去基層社區;那些有多年經驗、水平也不錯的到社區醫院工作的醫生不僅屈纔,而且“有點傻”。

  正是緣於這些誤解,市衛生局在組織專科醫生轉崗時遇到了很大困難,一些醫院的專科業務骨乾不願轉為全科醫生。他們看來,轉為全科醫生後,不僅對今後專業發展不利,同時在職稱晉級等相關待遇方面也會受到諸多影響。

  針對一些醫生出現的這些想法,道裡區衛生局副局長趙鴻鵬很惋惜:“很多人認為專業水平不好的醫生纔去當全科醫生,醫道不精的醫生纔去社區醫院,這實在是對全科醫生這一職業的最大誤解。事實上在國外,全科醫生屬於中高端醫學人纔,從我國目前確定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上也能看出,全科醫生的培養時間要大於專科醫生,可看出國家對全科醫生的重視程度。”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專科醫生不願轉為全科醫生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社區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工資待遇普遍較低,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很難與一些綜合性醫院的醫生收入相比。

  增加收入全科醫生不足將徹底改觀

  全科醫生可通過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獲得報酬;績效工資分配也將設立全科醫生津貼。

  目前,《黑龍江省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實施方案》實施。

  《方案》規定,全科醫生不僅可以按相應的職務及專業技術職級領取國家規定的工資待遇,還可以按照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訂的服務合同和與居民簽訂的服務協議獲得報酬,也可通過向非簽約居民提供門診服務獲得報酬。也就是說,全科醫生要與轄區居民簽訂一定期限的服務協議,服務人口越多,看病越好,收入也就越多。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績效工資分配,可采取設立全科醫生津貼等方式,向全科醫生等承擔臨床一線任務的人員傾斜。

  采訪中,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說,隨著政府對全科醫生優惠政策的進一步出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全科醫生美好的發展前景,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全科醫生這個行業中來。屆時,我市全科醫生配備不足的局面將得到徹底改觀。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