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共種植青椒、黃瓜、甜瓜、豆角等9大類27個品種的果菜。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采摘裝袋的青椒。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進入9月,農戶們還在陸續采摘基地裡的茄子。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東北網9月13日訊 (記者 王蕊) 進入9月,位於雙城市蘭棱鎮勝友村的東北農業大學“北菜南運”露地蔬菜基地內,蔬菜長勢喜人,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蘭棱鎮黨委副書記關德臣告訴記者,他在這裡生活20多年了,從來沒見過這種連片的蔬菜地。如今,這裡的農民們掌握了技術,鼓起了腰包,說起綠色蔬菜露地種植的前景,個個信心十足。
東北農業大學“北菜南運”露地綠色蔬菜生產基地距雙城市區20公裡,蔬菜基地佔地1230畝,有27個茄果類、瓜類蔬菜種植區。記者11日來到基地看到,雖已進入9月,沒有“罷園”的茄子、柿子、豆角地裡仍然一派生機,農戶們正忙著采摘蔬菜裝車。
來自鄰村勝榮村的姜海英自己開著“四輪子”,把辣椒運到了臨時倉儲點。往年,她都帶著100多號村民到周圍的村子打工。
“我家一直種玉米了,其實早就想種蔬菜,過去也種過一次香瓜,可不懂技術,全賠了。”姜海英回憶,“今年4月份,我聽說基地上農大專家給我們指導種菜,我就心動了,承包了42畝地種辣椒和茄子,想再試試。”
在東農“北菜南運”蔬菜基地,蔬菜種子、幼苗、地膜、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等生產資料全部由農大免費提供,並簽訂蔬菜生產承包合同,繳納500元/畝的抵押金。在種植過程中村民只出人工,農大按產量收購農戶種植的蔬菜。期間,專家制定了各類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統一培訓種植技術,並不定期親自指導。

農大專家指導當地村民種植、施肥。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農戶們在采摘茄子。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走進基地,一千餘畝的生產區和示范區盡收眼底。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雖然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過了沒幾天,姜海英發現,東農專家果然來到基地手把手的教他們,還有不少專家天天往地裡跑,甚至在基地上住了下來。幾天下來,她就學了不少知識。在茄子生長期間,發生了蟲害,大伙兒都跑去跟專家們討招數,到底該用什麼農藥殺蟲。專家卻說,不用殺蟲,過幾天就沒了。姜海英跟村民們心裡都覺得不托底,這專家是不是也瞎忽悠人啊?
沒過幾天,一場大雨過後,大家發現,地裡的害蟲真沒了。專家告訴大家,這種蟲害是由乾旱引起的,正好可以利用天氣殺蟲,再配合一些生物藥劑就能徹底殺蟲,也保證了農作物農藥低殘留。說完,村民們各個豎起大拇指,從那時起,大家心裡的疑慮一點點地消了。
據東農“北菜南運”露地綠色蔬菜基地項目執行組副組長潘凱介紹,像姜海英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蔬菜種植是精細加工,許多村民認為多澆水、提前使用殺蟲劑是沒必要的,多數蔬菜種植都是散戶,標准不統一,農藥化肥用量過大存在安全隱患,基地主要引導農戶嚴格按照綠色技術規程生產。”
進入7月,姜海英地裡的茄子、青椒很快長起來了,看到這長勢,姜海英喜笑顏開,心裡一下子踏實了。算賬下來,姜海英比往年多收入了近2萬元。“現在都9月份了,鄰村有一戶跟我一樣種青椒,沒有專家‘支招’,青椒都在地裡爛了。可我的茄子產量老高了,今天收完了,還能再收兩茬。”
包裡的錢鼓了,姜海英心裡開心,而在她看來,這期間她跟專家學到手的“本事”是最重要的,就像重新走進校園的學生一樣,眼前的蔬菜就是她的“實習成果”。幾個月下來,姜海英的思想有了轉變,從被動種菜變成主動選擇市場。“有了今年的成果,我現在很有信心,明年我要爭取承包100畝地,想選擇像豇豆角這樣符合老百姓口味的蔬菜;兩年之內,我要自己回家帶著我們村的村民種菜了!”
潘凱說,目前,在地裡乾活的300多人都熟練地掌握了技術,種一、兩個品種的露地蔬菜都沒問題了。過去,蘭棱鎮農民種菜除了保證自家食用外,基本都在雙城銷售,稍遠些的到吉林榆樹市和扶餘縣銷售。目前,基地將以北京市場為戰略重點,打通“北菜南運”銷售渠道,並探索建立“大學+政府+合作社+農戶+公司”運行模式。這樣,基地每年還可同時輻射和帶動周邊1萬畝以上蔬菜產業發展,實現人均年增收不少於1400元。今後,將探索出的符合龍江露地綠色蔬菜產業化發展的運行模式在全省范圍內推廣,促進農民增效、增收,為農民開展露地綠色蔬菜生產提供技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