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9月17日訊 8日,生活報刊發了哈爾濱市首座電梯天橋停用近一年的報道。對此,省質監部門專家表示,哈市根本不適合用這種天橋電梯,實用性不強。16日,記者再次來到哈市香坊區紅旗大街與香坊大街交口,發現紅旗大街人行過街天橋電梯依然貼著“因有故障,停止使用”的標示。
省質監局專家:運營成本高耗資源
省質監局特種設備檢驗部門專家指出,冬季是戶外設備工作的事故多發季節。
在冬季,特別是昇降設備電梯的使用是有嚴格要求的。就制造材料而言,當溫度降低時其屈服點增高,斷裂韌度降低,而屈強比的增大和塑性、韌性的降低,起裂前的塑性變形量和起裂後裂紋擴展的阻力減小,導致機件的脆化趨勢增加,易出現焊接裂紋而引發電梯故障。電梯使用的液壓油在低溫下易出現凍凝,使潤滑性下降,電梯零部件間運動摩擦阻力就會增大,易導致在電梯運行過程中造成故障。哈爾濱冬季清雪時會撒融雪劑,行人雙腳難免會粘帶雪或雪泥,上電梯時,這些雪或雪泥易掉進電梯門下方的縫隙,導致電梯門被糊住無法開啟,帶有融雪劑的雪泥也會腐蝕電梯,這易引發電梯故障。因此,哈爾濱根本不適合用這種天橋電梯,實用性不強,建造這種天橋電梯是一種資源浪費。
對此,記者諮詢了黑龍江電梯廠廠長李剛,他表示,這座帶昇降電梯的天橋是2010年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由於冬季氣候寒冷,在零下20℃左右使用室外電梯,對其防寒性能要求很高。且這種電梯在冬季使用時,需對電梯加溫以防故障,這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冬季使用時還需不定期派專業工人維護,這纔能確保室外低溫的情況下使用,因此電梯每天的運營成本較大。
周邊居民:長期停用挺“礙眼”
在記者走訪時,30多歲的哈市市民楊女士說,她就在這附近上班,每天都要路過這個天橋,電梯正常運行時,她也沒坐過。“這個電梯對於老人很有幫助。我媽每次過路去市場買菜經常坐,省了不少力氣,她自己出門我也放心了很多。可惜,這電梯停用好長時間了。”
增福街居民王老先生卻有不同的看法。“我有高血壓,坐電梯忽忽悠悠的一上一下,感覺難受,還不如走天橋,既鍛煉又安全。並且上下鈕我總是弄不明白,太麻煩。”
安埠小區居民劉金海認為:“這電梯只給特定人群使用,利用率不大。我感覺在連普通的盲道等無障礙設施還沒普及時,哈爾濱出現這麼一座露天電梯太超前了。再說,一停就是近一年,已經成了紅旗大街上兩座礙眼的擺設。”
管護單位:存廢由政府部門決定
哈爾濱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資產經營公司副經理孫彥俊表示,紅旗大街這座配無障礙昇降電梯的人行過街天橋為哈市試點工程,兩部電梯質量沒問題,去年因電梯供電電纜被軋斷,導致停止運行至今。由於電纜線被軋斷了多處,需要破路、挖溝後更換這根100多米長的電纜線,但由於該公司沒有這筆維修資金,電梯也停了快一年,現已打報告給財政部門申請撥款修損壞的電纜。
對於這兩部電梯的“未來”,孫彥俊表示:“這座天橋電梯投入使用後,每月的耗電、清潔、看護費用就達3000多元,而電梯的利用率卻很低。我個人認為這兩座電梯可有可無,可以拆掉,但我們只是管護單位,拆除需要哈市政府相關部門來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