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市五年啟動130個棚改項目 11萬戶居民告別蝸居
2012-09-19 10:51:5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齊帥 劉述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9日訊 道外區公益街的崎嶇小道盡頭,曾是一片低矮破舊的棚戶區——陶瓷小區。如今,伴隨著哈市棚戶區改造面積和范圍的擴大,這片昔日的棚戶區內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周邊的道路也已拓寬平整,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內,這裡將迎來棚改回遷居民。現在,曾在此居住的居民高信傑幾乎每個周末都回到這裡看看:“就是打心眼兒裡高興,想親眼看著即將入住的高樓是如何建起來的。”

  耄耋老人揮別60載工棚

  過去,像陶瓷小區那樣的棚戶區在我市還有很多。

  兩年前,在道裡區工農大街附近的新生街棚戶區,60年前由工棚改造的房屋內仍住著陳洪閣一家老小,沒有下水和路燈的棚戶區內垃圾成堆、廁所難入……

  年過八旬的陳洪閣老人告訴記者,他自1953年從吉林老家到哈市第二制磚廠工作後便居住在這裡。在這裡居住的大多數居民的老一輩都是建國前從山東、河北闖關東來做苦力謀生的,現在很多住房仍是當年磚廠的馬棚和工棚改建的,房齡已有60餘年。

  “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冬天冰窟窿,夏天火爐子”……幾年前,這幾乎是哈市棚戶區居民共同面對的生活。

  棚戶區的環境及居民生活狀況引起了省、市領導的高度關注。省委書記吉炳軒曾專門到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棚戶區現場考察;幾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都將棚戶區改造這一關乎民生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到各棚戶區實地踏查,明確指示要盡快改變哈市棚戶區的環境和面貌。

  2008年,哈市啟動實施新一輪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圍繞3年完成主城區棚戶區改造的目標,全市棚改進程明顯加快,僅2008年和2009年兩年,就完成棚戶區改造43個項目、410萬平方米。陳洪閣老人一家就是在這期間告別棚戶區的。

  民心所向的棚改大“擴容”

  2010年,本是哈市原定“3年內完成主城區全部棚戶區改造”任務的“收官”之年,為讓更多的百姓在更短的時間內告別“蝸居”,市委、市政府根據城市“中興”發展戰略的要求,將棚改范圍由原來的“主城區”擴大到“繞城高速以內區域”,由此,棚改“收官”之年變成了新棚改擴容計劃的“起步”之年。根據“十二五”規劃,我市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主城區四環路內棚戶區改造72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4.65萬戶;完成其他區縣(市)棚戶區改造31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4.3萬戶。屆時,我市集中連片的棚戶區將全部改造完。

  今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再次將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首。按照計劃,在年底前,要對歷年啟動征收未淨地的65個棚改項目,實現90%淨地;10月底前,今年新確定的38個棚改項目也要全部實現淨地。

  一場棚改“攻堅戰”就此再次打響。

  政府主導下的“民生情懷”

  市棚改辦負責人告訴記者,棚戶區房屋連片,老少幾代,擠在十幾平米、幾十平米的小屋,房屋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基礎設施基本沒有。這樣地區的改造,開發商不願插手。過去雖然也有開發商參與棚改項目,但都不同程度存在諸多遺留問題,容積率大,小區庭院空間少,配套建設不到位,“缺東少西”,為百姓生活和物業管理埋下隱患。

  為此,近兩年包括棚改項目在內的保障房建設,實施了政府主導,就是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實到困難群體身上。

  居住在道外區棚戶區的尹大娘家,被征收的小屋只有7平方米,通過“拆一還一”、“上靠戶型”、“搬遷獎勵”、“低保補貼”等惠民政策扶持,她家沒掏一分錢,就得到了最低保障戶型40平方米的一套住房。

  在政府主導下,哈市棚改還首次實現了由“先拆後建”向“先建後拆”的轉變。由好民居等國有開發企業操盤建設的民生尚都、陶瓷小區、中興家園、陽光家園、松北眾和城等保障性住房項目,不但為棚戶區居民提供了不同地段的優質房源,更通過“先建後拆”緩解了棚戶區居民的臨遷之苦。

  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我市共啟動棚改項目130個,已惠及居民11.3萬戶。棚改的對象也從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片棚戶區擴展到5000平方木以上的中小規模棚戶區。年內,還將有1.7萬戶居民回遷新居。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