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九十五年風雨兼程鑄就哈爾濱『公交都市』
2012-09-21 10:14:34 來源:生活報  作者:戰新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9月21日訊 1917年年末,哈爾濱市出現了第一臺客運汽車,1927年,哈爾濱市出現了第一條有軌電車,也就是市民常說的“摩電”。1937年,哈市的客運汽車發展到了50臺,1946年,哈市僅有4條有軌電車線路,“大辮子”公交只有27臺。建國後至今,哈爾濱市的公交歷史走過了95年的風雨歷程,經歷了四個時段的不斷轉變和發展,最終變成了現代化大都市裡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歷史時期: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摩電”“大辮子”難以忘卻的記憶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哈市公交車

  “哈爾濱的很多老市民都見過這樣一張老照片,在早已灰飛煙滅的尼古拉大教堂綠蔭旁,叮叮當當作響的摩電車緩緩駛過。1927年10月,第一輛有軌電車在哈爾濱市正式上路了。就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哈爾濱市的有軌電車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有軌電車線路8條,遍及了哈市的道裡區、道外區和南崗區等主要城區,共有電車近140臺。”年過七旬的哈市市民華世屏對記者說道。

  與“摩電”一樣,被稱為“大辮子”車的無軌電車也曾是哈爾濱市民的一個美好回憶。據哈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譚洪志介紹,哈市的“大辮子”可以說是幾經變遷,最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車型是北京產的鉸接式電車,就是中間帶連接帶的線路電車,車型比較普通;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哈爾濱市引進了上海產的鉸接式電車,檔次略微提昇;上世紀七十年代,哈市自主研制了地產鉸接式電車。同時,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哈市又不斷購進了和自主生產了鉸接式客運汽車,為市民出行提供基礎的交通服務。

2012年哈市新公交及駕駛員

  歷史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通勤車“演變”成公交車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哈市市民的經濟收入在不斷提高,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乘坐公交車出行已經成為了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由於當時哈市的公交車數量太少了,無法滿足早晚高峰時段市民的出行需要,相關部門決定從哈市的各大企業工廠借調通勤車‘充當’公交車的角色。哈市的老市民都還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在道裡區哈一百附近,經常看到一輛輛沒有公交編碼的工廠通勤車停靠在路邊,在車前門站著一位斜挎著票夾子錢包的售票員,朝准備上車的市民收取票款。”年過六旬的哈市老公交職工劉新玉告訴記者。

  居住在哈市道裡區民安街的市民王琳說道:“通勤車‘補充’成為公交車後,有力的提昇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期哈市的交通運輸能力,當時,哈爾濱的各大企業院校和工廠都有自己的職工通勤車輛,有的大型工廠甚至擁有十幾輛職工通勤車,這些車輛在早晚接送完通勤後,大部分時間都在車庫院落裡閑置,哈市的相關部門及時的認識到了這一巨大的客運運輸能力,有效地利用了通勤車的運輸功能,為市民出行帶來了臨時補充運力的功效。”

  歷史時期: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瘋狂老鼠”小面包時代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哈市的公交線路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市民出行開始出現了依賴於公交車為交通工具的習慣。當時,哈市的出租車數量還比較少,許多市民都沒有打過出租車。為了提高公交車的出行速度,哈爾濱市漸漸出現了一支由小型面包車組成的快速“公交車隊”,這些小型面包車的車門附近標明著公交線路的公交編碼,許多市民都還記得在道裡區經緯街附近,經常會停靠著一排小面包車,不斷地有人在喊著“一塊錢一位”。哈市市民趙志坤對記者說道。據哈市市民趙立鵬說:“一塊錢一位的小面包車出現後,隨之而來的是許多面包車超員、在車內安放馬紮子及在路面上高速行駛、任意變道超車及闖信號燈的違規行為,完全不顧市民的乘車安全。隨後,這些‘瘋狂老鼠’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

  板棚房當調度室時代

  據哈市市民李龍說道:“最初的哈市公交車根本沒有像樣的公交調度室、駕駛員休息室及相應的公交配套場站,所有駕駛員每天都在營運後‘鑽’由簡易板棚臨時搭建的房子裡,簡易的板棚房在夏天經常是熱得要命,冬天凍得要死,許多駕駛員都是在這樣的板棚裡度過公交運營時間的。同時,由於板棚房的過度簡易,時間長了後,經常會出現‘四處漏風’的現象,到了雨季,許多駕駛員都感受過‘外面下雨,裡面漏水’的感覺”。

  “大篷車滿街跑”時代

  “由於資金短缺及相關管理制度相對落後,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公交車輛都普遍存在著車輛老化和破損嚴重的情況,公交車隊由於苦於沒有相關資金,無法形成對公交車進行整體更新的健全機制,導致了公交車就像是‘大篷車’一樣,在道路行駛中只有一個‘蓋子’,車體車窗破損嚴重,市民坐在裡面經常會感覺到寒冷和不舒服,有的個別老化車輛的車內零件也出現了嚴重受損,致使一批‘死車’的出現。同時,哈市的公交車駕駛員的穿著混亂,夏季營運時,還有個別駕駛員穿背心和褲衩開車。”哈市市民張日成對記者說道。

  2012年哈市實施622233工程進入“公交都市”時代

  據哈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譚洪志介紹,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的風雨兼程,哈市的公交車歷程已經邁向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哈爾濱市的公交車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主要運輸載體,每天承載著300餘萬市民的交通出行。近日,哈市已經全面啟動了“公交都市”建設工程。重點啟動實施了“622233”工程,即新增、更新600臺公交車車輛;建設20處公交首末站;新建、改造、分設200座公交站臺;新建200處出租車乘降點;建設3個公交換乘樞紐和3座公交綜合樞紐。新建的首末站和公交長廊是歐式建築、室內功能齊全,為乘客做到了“暖屋子”候車條件。同時,大容量環保公交車乘坐舒適,給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出行條件。

  公交行業實施“五統一”

  “2012年4月開始,哈市的公交行業率先開始了實施‘五統一’行動,統一著裝、統一車容車貌、統一服務標准和實行星級服務等高質量公交營運模式,尤其是破爛的車體廣告的整頓,隨之取代的是制作精良、畫面清新的嶄新車體廣告,極大的提高了哈市公交車輛整體形象,更加提昇了哈市城市文化品位,走在了全國中心城市的前列。同時,嶄新的公交場站建成後,讓公交車駕駛員解決了以往的如廁難和吃飯難的問題,受到了市民和廣大公交車駕駛員的一致稱贊。目前,為了適應哈西客站建成運營、陽明灘大橋通車和老城區的路橋改造,哈市交通部門繼續發展松北區、群力等新區的公交線網。截至目前,新開闢、調整和延伸公交線路已經有20條。在公交樞紐節點之間,開行了大站快車和旅游景點夜間定點服務班車等多項讓市民滿意出行的公交服務。現在,哈爾濱的所有公交人都已經‘卯’足了勁頭,為打造美麗的哈爾濱‘公交都市’而添磚加瓦。”譚洪志對記者說。

  延伸閱讀

  哈爾濱市的公交史

  哈爾濱市從1917年出現第一臺客運汽車開始至今,公共客運交通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1917年至1931年,哈爾濱的汽車客運發展到50臺車。哈爾濱市有軌電車於1921年籌建,1927年10月10日通車,當時只有2條有軌電車線路,到哈爾濱1946年解放時僅有4條有軌線路、27臺運營車輛,營運線路不足13公裡。1949年解放前夕,線路達到6條,有軌電車39臺,營運線路長度28.2公裡,日均客流量1.6萬人次。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