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9月24日訊 曾幾何時,鶴城的網購一族掀起淘寶熱潮,且有一浪高過一浪之勢。然而,在經歷了看什麼買什麼、什麼便宜買什麼的盲目的消費過程後,曾經的淘寶熱一族變得精明、理智,並逐漸步入理性購物的佳境。
網購“垃圾”喚醒消費理性
家住新化小區的宋女士望著陽臺上的幾十包卷紙發愁,這些卷紙都是她去年貪賤頭腦一熱從網上買的。最悲催的是近幾天她纔知道,家用卷紙和吃的東西一樣都是有保質期的,她最後一絲買多了的東西可以慢慢用的心理籍慰也破碎了,然而消費的理性也在她的心中慢慢回歸,她說:“網上的一些商品確實比實體店便宜很多,但是貪賤吃窮人啊,如果不冷靜消費,破費和浪費就成了一把雙刃劍!”教師朱女士是一位鑽石級網購達人,所購商品從衣物、飾品到家裡過日子用的鍋碗瓢盆,年網購金額最少也在一萬元上下,她坦誠這些東西有相當部分用不上,有的東西與實體店相比,並沒便宜多少錢,且擔著許多的疑慮,諸如網購衣服同樣型號的差異、質量的優劣等都是令人很糾結的事情。
淘寶一族漸入購“寶”冷靜期
朋友蔣娟曾是淘寶熱一族,在經歷了反復退換和電商爭執的消費“戰”後,終於開始學會精明購物了。這不立秋了,她想買一雙某品牌的皮鞋,她先到大商場試穿,記住了鞋號和價格後,再到網上反復地“淘”,遇到價格比實體店便宜的就開始動手,並與商家達成協議,肯定是正品方纔下單。她說,這樣做一舉三得,物美、價廉、適用。蔣娟說周圍的很多淘寶一族都和她一樣已經轉換消費的思維了。
記者調查身邊的人群發現,青年和中年在網購人群中佔的比重較大,其中中年婦女的網購次數和金額最高,但較之以往的盲目消費相比,今年這類人群網購更趨於理性了,他們通過網上和網下的貨比三家消費形式的自我運作,正逐漸地品味淘“寶”的真諦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