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國家級果樹示范區東安村『寒地苹果』大豐收
2012-09-24 10:04:22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趙文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4日訊 金秋時節,記者在國家級果樹示范園區江南鄉東安村內看到,滿山的果樹掛滿沈甸甸的果實,忙碌的果農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道路上運輸苹果的車輛往來穿梭。今年,以東安村為核心的30000畝江南果樹示范園區,可產優質水果8000萬斤,產值可達5000萬元以上。

  2009年,東安村“寒地苹果”種植發起人、村黨支部書記李士軍,帶領果農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巧打“綠色牌”,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的“寒地果”種植產業。果樹種植逐步走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道路。2010年,基地被評為國家級果樹示范園區,東北寒地果樹生產基地,產品獲得國家農業部綠色無公害認證。

  “按照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生產要求,基地從果樹栽植、病蟲害防治、肥料施用、采收、銷售等方面,都嚴格按規范程序運行。”李士軍邊介紹邊帶記者走進果樹示范園區。

  綴滿果實的樹上懸掛的白色三角形小盒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通過農委果樹站協調農業專家為果樹懸掛的防雨誘捕器,盒內的3支誘芯分別捕殺“桃小實心蟲”、“苹小實心蟲”、“潛夜蛾”幾種果樹害蟲,在不噴施農藥的情況下,能有效控制蟲害發生。”李士軍說。為保證苹果的生產安全,基地引進生物防治蟲害新技術,普遍采用農業專家推廣的彩色粘蟲板、生草防蟲等方法,讓農藥基本“失業”。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影響苹果口感的重要因素。“大量施用化肥的土地,細菌、蚯蚓等都沒了,土壤一點肥力都沒有。所以每年俺都狠施有機肥,每畝果樹起碼有2噸農家肥。”東安村果農徐富則說。基地還將沼氣生產而產生的沼渣、沼液作為生物有機肥循環利用。沼渣作底肥,沼液作液肥對果樹進行噴施,不僅使果樹大量增產,還能夠達到綠色農產品質量要求,很是搶了化肥的“風頭”。

  “今年,寒地果每斤能賣到3元錢,我這片15畝的果林,能收入25萬元。”徐富則說。據了解,在東安村的輻射帶動下,周邊的東昇村、大唐村、四方村等也大力發展綠色果樹種植,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擁有果農400戶,總面積30000畝,種植培育了123、龍豐等近20個優質品種,產品遠銷俄羅斯、北京、大連、青島等地。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