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秀美蘿北:以文化為底蘊塑造城鎮一體化建設之魂
2012-09-25 13:53:59 來源:東北網  作者:左遠紅 楊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5日訊(記者楊瀟 左遠紅)  9月21日,東北網記者隨同省直媒體采訪團抵達素有界江之都稱號的黑龍江邊陲小鎮蘿北。在途中,縣委副書記馬春波就不斷地向我們介紹蘿北的獨特地域文化及厚重的人文景觀。而在記者心中,似乎格外想了解一下蘿北城鎮一體化建設情況。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報道就有耳聞,這次,能有機會深入蘿北,記者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就是希望了解在這樣一個群山連綿、水澤密布、縣型較小、農民基數小、工業欠發達地區是怎樣實現城鎮一體化建設的。

  三天時間,我們走訪了上至縣長,下至百姓。一種緣於文化底蘊的城鎮一體化建設進程,讓我們的腳步有了蘿北的節拍,讓我們的心感受著蘿北的心跳,讓我們的視線不得不深切凝望——

  以文化塑魂:有文化的地方纔有底蘊

  深秋蘿北,清風拂面,碧空如洗。漫步在名山鎮大衛廣場、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猶太人家小屋,用心體會著宗教般的莊重與寧靜,感受著異域文化的浸潤,不由得對蘿北縣委縣政府城鎮一體化建設思路與構劃、努力與實踐發出由衷贊嘆。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

  讓我們就從名山說起吧。

  蘿北縣名山村是名山鎮政府所在地,坐落在中俄界江黑龍江南岸,因村西有一座山叫名山而得名。名山村在地理位置以及生態環境和自然人文景觀上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蘿北縣按照“農業生產現代化、基礎設施城市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環境建設園林化、社會保障平等化”的發展目標,建立財政投入長效增長機制,統籌發展村域經濟和基礎民生事業。堅持規劃先行,聘請了北京京師旅游策劃公司和省規劃設計院,對名山鎮和名山村進行了全新的功能定位和高品位的規劃設計。將旅游名鎮建設、示范村建設、農村泥草房改造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纔有了今天這樣可喜的成果。

  大衛廣場

  在名山鎮3A級名山島旅游風景區,有全國唯一集中反映黑龍江流域文明的標志性展館—黑龍江流域博物館。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投資8000萬元。該館規模宏大,內容詳實,具有現代化大展館的氣勢。當年,籌劃建館時,恰巧黑河也正在謀劃建立類似的展館,但蘿北先行了一步,首先搶佔了地域資源中自然、民俗、歷史、文化的“制高點”。後來,黑河只能創建“知青博物館”。有了這個“制高點”,不論從旅游產業發展角度,還是從城鎮一體化建設角度,都成為一個熠熠發光的亮點。

  猶太人家

  縣長孫連昌不無感慨地說:在城鎮一體化建設中,我們同樣要以文化塑魂,因為有文化的地方纔有底蘊。


   紅光小鎮餐飲服務一條街:朝鮮飲食文化盡收眼底

  23日上午,雨霧蒙蒙,溫度也降至零上五六度。站在風中一會兒,渾身就不由得顫栗。但記者的心卻熱乎乎的。

  在紅光小鎮規劃設計圖板前,記者感受到的是短暫的時光中,小鎮發生的巨變。夕日的落後山村,儼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小城鎮。生活區,行政區,項目產業園區及各種配套設施將一一完善。五一纔動工的餐飲一條街已凸顯規模,放眼望去,平整寬闊的水泥路面兩側,一排排具有朝鮮族風格的民居依次排開,不遠處,是兩棟新建的農民集資住宅樓,雨簾中,那粉紅色的樓體那麼溫馨,那麼好看。這一切,像未及舒展的畫卷,吸引著記者前往探究。

紅光小鎮

  據介紹,紅光小鎮在已完成的兩棟農民公寓樓基礎上,又增加2棟居民樓,新建房屋七棟,並對現有的11棟舊房進行改造。完成風情園硬化亮化工程。

  “這兒就是俺的新家!”蘿北縣東明鄉紅光村農民尹文哲指著身後的樓房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尹文哲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能住上樓房,從一個農民變成城鎮居民。自己不僅可以將土地承包出去,每年與妻子在鎮裡打工的收入也很可觀。他喜悅滿足的神情感染著我們,我們也不覺露出欣喜的微笑。

  東寧朝鮮族鄉是蘿北縣唯一的朝鮮民族鄉。近年來,到韓國等地務工人員較多,各村屯常住人口逐漸減少,加之村屯分布在蘿北縣城關鎮鳳翔鎮附近。針對這種情況,蘿北縣委、縣政府計劃用四年時間,把東寧鄉五個行政村八個自然村2000餘人集中到紅光村,集中打造紅光小鎮。目前,記者看到的不過是整體藍圖中的一小部分。將來,紅光鎮發展的腳步,將同黑土地上更多的美麗村鎮一樣,留下一個個時代發展的非凡印跡。

  農民與市民:建設公民共有的精神家園

  能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日子是多少代農民的夢想,今天,成千上萬的農民有了將夢想變成現實的機遇。各級政府正在不餘遺力地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努力。

  蘿北縣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采取多種手段,促進農民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建共享。

蘿北縣首屆歷史文化鼓會上的農民鼓隊表演

蘿北縣首屆歷史文化鼓會上的農民鼓隊表演

  通過開展各種評選活動,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落實到戶到人。先後開展了評選“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村民”(即好婆婆、好公公、好媳婦、好丈夫、好妯娌)活動,全縣十星級文明戶達2413戶。東明朝鮮族鄉黎明村獲得國家級文明村稱號,湧現各級文明村39個。開展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農閑、重大節慶、民間傳統節日,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品位、有影響、受歡迎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在消夏季節,舉辦了廣場文化周、電影周;在春節期間,舉辦了歌舞戲曲晚會、元宵焰火晚會、三娃表演、農村文藝大比拼、送春聯下鄉等活動。農村文藝大比拼活動充分展現了蘿北縣地方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特點,培養和鍛煉了縣鄉村三級文化乾部,湧現出了一大批鄉土文藝人纔。葦場村的王興安辦起了農民文化補習班,北聯村的信艷芬莊稼院裡唱京劇,鳳翔鎮的侯守喜把家變成了剪紙工作室,“文藝人”姜福通帶領全家參加了“神州大舞臺”家庭組合演出,被評為三等獎。


  從2006年開始,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隊伍力量,蘿北縣開全省之先河,為農村配備了文化教員,如今實現了全覆蓋。每名文化教員由財政提供1000元活動經費。在農閑時間每個村每個月都能開展1—2次形式不同的文體活動,文化教員組織的讀書活動、秧歌匯演、“歡樂在農家”文藝晚會、足球邀請賽、放映電教片等活動極大的活躍了農村的業餘文化生活,幾年來已累計組織各類活動800餘次。一個個沈甸甸的數字和一項項正在推進的重點工作,既濃縮了蘿北縣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昭示著蘿北縣城鄉一體化建設已經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正朝著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的健康發展之路急馳。這一浩大工程所帶來的變化將使轄區農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轉軌,使農民的思維觀念融入城市的觀念,使農民的追求有了更高層次。

蘿北縣農民藝術節上的農民舞蹈隊

  不是結尾:

  蘿北縣在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過程中采取一人兩種身份制,既是農民,也是城鎮居民,以利益最高化為目標,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以宅基地換樓房,以口糧田換養老金,打造城市農民新村。集中蓋樓,戶藉統一。以名山鎮為例,在五至十年時間,將把擁有700多戶居民的老城區全部打造為新城區。令農民喜笑顏開的是,他們在不改變農民身份的前提下,可以享受到城鎮居民的一切福利。

  走近蘿北,凝望蘿北,體驗蘿北,她像一位秀美女子依傍著古老的河流及山川,憧憬著與百姓幸福相關的未來。她從歷史深處走來,她有著講不完的故事,她有著唱不盡的歌謠。在她悠長深邃的遠景中,在她豐富凝重的文化內涵中,我們不過是截取了一個視點,她的無限風光,正待開掘。在此,我們真誠地為她祈福:祝福蘿北,祝福黑龍江,祝福祖國。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