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訊(記者 侯巍)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4日,已經是踏察團第三日的行程。“游龍江•愛家鄉”第一踏察組結束漠河縣兩天的踏查行程。搭上了開往塔河縣的火車,火車是長途行走休整隊伍的最佳場所。一路上群山連綿起伏,火車時停時行。樟子松的翠綠、落葉松的金黃、白樺的潔白組合,形成一幅完美的油畫。黑龍江多彩的秋天在大興安嶺深處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鄂倫春人夏天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樺樹皮支成“撮羅子”。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經過5個多小時約300公裡的路程我們就來到了塔河縣。塔河縣是去往呼瑪縣必經的驛站,呼瑪縣將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在那裡我們將感受黑龍江的壯美、鄂倫春民族文化及傾聽莽莽林海的松濤之聲。

鄂倫春精美服飾。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晨起,天公不作美,整個八十站林業局烏雲密布,這樣的天氣是出不來亮麗的圖片的,帶著些許的遺憾繼續前行。汽車在公路上蜿蜒穿行,已經是深秋的大興安嶺處處都是風景,黑龍江日報記者金永哲指著兩旁的松樹說,“這裡最適合自駕游了,而且就是這個季節,兩旁都是秀美的森林,色彩豐富,十分養眼。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十一給自己放幾天假,這裡離哈爾濱也並不遠,現在路好了,兩三天就能玩得挺好,特別是體味下大興安嶺原始風情,多好啊。”這幾天來聽到太多的聲音形容大興安嶺的美麗,“漂亮”,“清新”“,“俊秀”等等,其實很多的風光無法是用語言來描繪的,不同的人遇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心裡有風景,處處是風景。

“奧倫”,儲藏室的意思。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說起鄂倫春族,很多人馬上就想到這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杆槍,獐?野鹿滿山遍野打也打不盡。”對!就是這首風情濃郁、歡快優美的歌曲,唱出了被譽為“興安嶺王者”和“森林驕子”的鄂倫春民族。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這裡是鄂倫春族聚居地。1953年從大興安嶺上走下山來定居在呼瑪的鄂倫春民族,就生活在這裡。
鄂倫春人至今仍舊保持著獨特的民族特點和民族風情。

孟大娘用石頭和獸骨制作手工藝品。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記者帶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鄂倫春族孟彩虹孟大娘的家,孟大娘的家是一座平房,先經過外間纔能達到裡間,四合院的民居看不出和漢族房屋的區別,走進裡屋,一位身穿紅色民族服裝,腰系綠絲帶的高高的顴骨,微紅的臉頰,短頭發,眼睛烔烔有神的女性就是孟大娘了。孟大娘67歲了,看起來僅有50多歲的樣子,說起話來帶著點口音,但非常流利。孟大娘正在制作手飾盒。這些手飾盒都是用樺樹皮做原料,經過獸骨及石頭的錘打,叮叮當當過後,潔白的樺樹皮上留下清晰的花紋。再將樺樹皮縫制起來,就成了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看著獸骨及石頭也能制作出這樣精美的工藝品,十分好奇的我們也拿起了石頭在樺樹皮上面敲打,要十分均勻纔可以,很是精細。“像這樣一個小型的首飾盒,我一天能做兩三個吧,現在桌上這些都是有預定的。”孟大娘告訴記者,一個40厘米的樺樹皮船至少要十幾天的功夫纔能完成。

孟大娘展示用樺樹皮制成的果盤。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孟大娘說,以前樺樹皮是鄂倫春族生活中不可取少的原材料,像打漁用的船約有八九米長、家裡盛水的容器、婦女們用的首飾盒、針線盒等都是用樺樹皮制作的。現在作這些曾經的生活品成了旅游紀念品,孟大娘也因為制作的樺樹皮工藝品美觀,精致在當地小有名氣。
以前從事過出納、會計等工作的孟大娘告訴記者,自己有鄂倫春的名字,意思是小時候走路比別人早,說話也比別人早,特別聰明的意思。下山後,自己纔改了名字。退休後的孟大娘和本族一些老者學習制作工藝品技術,這一學就喜歡上了。自己的工具就是石頭和獸骨,獸骨主要用來制花紋,石頭主要用來錘打。花紋的形狀也是自己想出來的。現在一個小手飾盒就能賣到30元,一個40厘米長的樺樹小船要賣到80元。手工藝品也為孟大娘帶來不菲的經濟收入。

“悠車”。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在呼瑪民族展館內,展示了勇敢的鄂倫春人上山打獵,住“撮羅子”的場景。而在孟大娘的家裡,電視、電腦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很難想像幾十年前還住在大山深處的鄂倫春人如今過上了現代的生活中間經過了怎樣的經歷。
小資料:
“鄂倫春”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和“使用馴鹿人”,是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游獵民族,以打獵為生,在我國境內僅有八千多人,正因為少纔增加了它的神秘。鄂倫春族婦女主要從事采集和縫制工作。鄂倫春信奉多神薩滿教,“白那查”(山神)是鄂倫春人最敬的神之一。薩滿教崇拜大自然,相信萬物有靈,日、月、風、雷、山、水都成了他們崇拜的對象。
鄂倫春族人性格粗獷、並且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只要朋友來訪,他們就都穿上民族的節日盛裝,載歌載舞。吃“手把肉”,住“仙人柱”,也就是俗稱的“撮羅子”是鄂倫春族的特點。